施荣连, 张荷群, 艾晓燕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
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施荣连, 张荷群, 艾晓燕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保护区能否保持其生态环境价值,持续为人们所利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采取相应对策。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对策
Abstract:Eco-tourism in Xishuangbanna nature reserve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whether it can maintain its ecological value in protected areas and continue to be used,we need to reflect further on and tak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nature reserve;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由勐养、小勐仑、勐腊、曼搞和尚勇五大片组成。在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中,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人类进入经济发达时期的一种高质量回归自然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西双版纳其他旅游景区 (点)所无法比拟的。但也因为自然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在“可持续”的前提下发展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 (Conservation of nature)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指需加以特殊保护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景观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开展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人类为了对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将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自然历史遗迹保护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自然保护区,也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或自然资源仓库。[1]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近自然及认为破坏或退化后能够恢复的生态系统。保护对象可分为三类: 1.生态系统;2.遗传资源;3.濒危、孑遗物种及其适生繁殖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同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及独特的生态系统。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统一。
(三)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它的内涵应包括保护性、自然性、社区参与和环境教育的内容,[2](P16)其对象主要是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生态美的人文景观。生态旅游者应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并力图通过旅游从大自然中寻求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前途的成熟的旅游者。[2](P26)
(一)自然保护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
近年来,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其特有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然而,令人堪忧的是,人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山辟路,大兴土木,乱垦乱伐现象相当严重。另外,在旅游业经济骤然增长的同时,游客的数量远远超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力,植被遭到破坏,生活垃圾排放,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保护区内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大量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将使原本保持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区面临着巨大威胁。
(二)开发管理者在自然保护区的主观认识上存在偏颇
自然保护区开发利用不能有效地保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重要原因之一是开发管理者的主观认识上存在偏颇,具体表现在:
1.开发与管理分离,保护难以落到实处
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规划、旅游建设及经营管理认识上,开发管理者仍局限于旅游区的建成使用,而建成后的旅游经营管理被视为开发以外的事。从过程上看,只形成“旅游规划——旅游建设——旅游经营管理”的直线型模式,没有建设有效的旅游环境监测反馈系统,开发与管理呈分离状态。这种分离使开发中提出的保护问题难以在全面经营管理中落实,同时管理中出现的保护问题也缺乏渠道反馈到重新优化开发之中。
2.环境资源无价,旅游业是没有污染的“无烟工业”
环境资源无价是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根源之一。旅游开发管理者们仍认为环境资源是无价的,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对旅游资源环境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开发规划上,因为环境资源无价,开发管理者的一贯目标是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自然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开发使用,而没有采取保护性开发措施,因而,自然保护区部分旅游资源的消耗得不到合理补偿,恢复、更新、增值的途径受阻。其次,在制定自然保护区的价格时,只强调人的劳动价值,没有将保护区本身的价值考虑进去,只体现了物化的劳动价值,使保护区的价格与其自身的价值严重背离。再次,在政策上,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缺少有效的政策调控,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另外,开发管理者在旅游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上,仍认为旅游业是没有污染的“无烟工业”,它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事实上,旅游发展对环境的作用不能直接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保护作用,它与其他一切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一样,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需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要求的满足,不仅仅消耗着大量的无形资源,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物质资源,旅游消费对环境形成的压力和影响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自身的进化能力所消除。
3.环境容量的无限性
在自然保护区日常的旅游管理中,经营管理者往往会疏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整个旅游景区发展态势良好的时候便忘记了保护区内旅游环境容量的控制,认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具有无限承载能力。导致自然保护区长期连续地处于饱和与超载,区域内人满为患,其结果是保护区的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损伤。
(三)旅游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观念仍未形成,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认为人类优于自然界,或独立于自然界。因此,他们只把大自然当作一种旅游消费对象,缺乏环境责任感,认为自己的金钱可以买断自然,付费就是为了消费和享受。自然保护区内不少珍稀动植物受到干扰,甚至人为掠夺,将这些珍稀动植物变成桌上佳肴,“围城垃圾”又被旅游者带到保护区,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现象经常发生,给保护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如果这些旅游者的环境意识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根据西双版纳旅游行业的基础调研,各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均来自西双版纳州职业院校或职业中专的人才输出,这些从业人员最高学历为大学专科,最低学历为中专,有的甚至小学、初中毕业便在旅游行业中就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知识面狭窄,知识欠缺。而且,旅游管理部门轻教育培训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1.服务意识薄弱,不能够充分理解游客的需求、心态和过错,不能读懂客人,更不具备预测服务需求、提供应急服务的能力;2.在向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表情淡漠,态度生硬,不够主动热情;3.语言表达和服务操作程序不规范,语气、语调呆板、生硬,普通话不标准,用语不规范、不礼貌,一些服务人员甚至还喜欢用一些讥讽和挖苦的语气伤害客人;4.缺乏系统的环境保护理念。
(一)构建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保护系统,保持生态平衡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开发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时,应按照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要求,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发展保护区旅游的第一位来策划。这要求我们必须从自然保护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寻内在规律,针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自然保护区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旅游环境保护系统,系统的构建应尽量包括旅游发展政策和规划开发体系、环境教育体系、环境评价体系、环境防治体系等的保障体系,在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进行环境监测调控,政府行政部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科研机构应积极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3]通过政府行政部门、旅游开发管理者、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合作,对系统的综合控制与管理,保持生态平衡,使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的良性循环,以达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永续利用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思想,强化法制观念,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资源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经济产业的有效手段,旅游经营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思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管理。同时,旅游经营管理者要熟悉《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强化法制观念。通过法制观念的进一步强化,正确认识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利用掌握的政策法规作为宏观指导,制定完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在保护区的规划中规定开发规模和环境容量限制等,禁止狩猎、毁坏林木、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污染水源等行为,把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纳入法制轨道。
另外,保护区内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加强对包含生态旅游者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生态学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正确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三)内培外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应加强自律,旅游企业应充分发挥奠基石的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更需要强化监管和保障作用,并出台政策,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培育工作。一是要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尊重知识和人才,注重创造教育和培训的良好氛围,建立长效机制,创造机会让旅游从业人员能够获得更多教育培训平台,并把培养培训现有旅游人才作为企业长期的教育政策体系。二是旅游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应加大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选备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旅游从业人员。将培养培训现有旅游人才和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旅游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有思想、会管理、精业务、敢创新的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旅游业第一线的劳动者队伍,以保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印开蒲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J].快乐旅游档案,2003, (1):180.
[2]杨桂华等.生态旅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杰等.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2):28.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Xishuangbanna N ature Reserve
SHI Rong-lian, ZHANG He-qun, AI Xiao-yan
(Lincang Teacher's College,Lincang,Yunnan 677000)
F590
A
1671-9743(2012)07-0011-02
2012-06-05
施荣连 (1978-),女,云南曲靖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从事旅游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
面的研究。
张荷群 (1977-),女,云南曲靖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