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浩,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冈438002)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研究
余 浩,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冈438002)
教学做合一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也是以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的最佳选择。陶行知推重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主要有:连环教学法、艺友制、传递先生制、小先生制、旅行修学、见习团制、幼年研究生制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些方法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并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对于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发现、运用、总结了五步教学法、顶岗操作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是教与学的前提,是教与学的切入点,教与学的全过程始终是围绕做进行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职业教育的方法论,是方法论层面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因此,要实施教学做合一,必须探索运用具体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本文以高职教育为背景,对教学做合一具体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当前,高职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这种改革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变”:办学模式在变——从学校封闭办学到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在变——从传统校园培养模式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在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到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在变——从学科课程到教学做合一课程;教材在变——从知识本位教材到能力本位教材,等等。仿佛一切在变,这种变化是良性的,是进步的,它代表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各种变化中,教学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变教师主动讲授为组织指导咨询。在知识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师的教学是主动的,是以讲授为主的,虽然有些教师也尝试诸如案例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但不是因其条件不具备而难收好的效果,就是这种零打碎敲的尝试收效不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基于教学做合一设计和教材基于教学做合一开发后,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做为中心。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变主动讲授者为组织指导咨询者。具体来讲,教师不再只是通过讲授来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是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包括:职业教学的组织者、职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操作的示范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职业疑难的咨询者、职业道德的培养者。与此相适应,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听讲接受知识的角色变成了多重角色,色括:职业学习的主导者、职业知识的求索者、职业操作的实践者、职业能力的锻炼者、职业疑难的询问者、职业道德的养成者。
二是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在知识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教学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由教师的讲授决定,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在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现已形成如下局面: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学习,学生面对职业操作的内容,他要知道怎么去操作,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能有别的方法吗?这样,学习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行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要求。
三是变传统课堂教学为营造工作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习相应的知识,感受不到所学职业的气息,体会不到所学职业的工作氛围。这种状况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职业习惯的养成。高职教学要求改变这一现状,尽可能变课堂为工作场所,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所营造的工作氛围中去体验,使学生感觉到不是在当学生,而是在当员工;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工作;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上班;不是在答题,而是在做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是变理论指导实践为实践上升理论。在知识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学大多是先讲理论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消化、记忆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这种方法对高职教学来讲效果不佳,难以培养出有能力的职业人才。在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引下,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直奔职业行动(职业实践操作),以做为中心,通过行动来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理论、学知识、练技能。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怎么做,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探讨怎样做会更好。由于学生边做边学,边讨论,边思考,最后将实践操作上升为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操作技巧,还弄懂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五是变理论实践分离为两者完美融合。在高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倍受关注,强调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一般都是分离的。通常的做法是:学生在学校先进行一个时期的理论学习,然后到工厂、商店等单位进行实践。也有另一种做法,就是先将学生放到工厂、商店等单位进行实践,将在实践中看到、碰到的问题带回学校,然后进行理论学习。按说,两种做法虽然其顺序相反,却都有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但是这两种做法都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不是有机结合。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无论教学场所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学习的环境是在校园还是在工厂、商店等单位,学校和教师都要创设做的环境、做的条件、做的材料等,从而有利于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理论、在做中学知识、在做中学技能。做既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功课,又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粘合剂。只有以做为中心,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1]69
综合考察高职教学的五个变化,其深层的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是培养目标之变而导致的教学变化。这些变化在各高职院校出现的程度不同,有的可能还处在认识阶段,甚至还有连认识都不到位的学校和教师。即使如此,变化是存在的,变化是必然的,变化是良性的,变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只能适应这种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寻求应变之策,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适应上述变化,无法实现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听教师讲授,学生只能获得知识,难以掌握技能;看教科书,学生也只能获得知识,不能掌握技能。其技能只能在“做”中形成,教学做合一之做,能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识,在做中长智慧,在做中练技能,在做中悟道理,在做中升素质。可见,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只能通过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方法来实现。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势下,教学做合一是其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
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要实现教学做合一,必须有多种多样的具体的适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以形成多样化的具体的教学做合一方法。在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曾对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所推重的具体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有:连环教学法、艺友制、传递先生制、小先生制、旅行修学、见习团制、幼年研究生制等。研究这些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高职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连环教学法是陶行知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所发现并推广的方法。“这个法子是用家里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连环教学法之发现》)”[2]636
从陶行知对连环教学法的描述来看,它是用于教人识字的方法,而且是用于学校之外的教学方法。如果对连环教学法作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用途十分广泛,不仅能够用于教人识字,也能够用于教人做事;不仅能够运用于校外,也能够运用于校内;不仅能够用于传授知识,也能够用于培养技能。连环教学法在校外的运用非常普遍,生活中处处都在用这种方法。如会织毛衣的教不会织毛衣的,学会了又去教其他不会织毛衣的,如此进行下去;会种菜的教不会种菜的,学会了又去教其他不会种菜的,如此进行下去,等等。在校内,连环教学法也有运用,在教师组织的课程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对所有问题都能够正确理解的,也不是每个学生对所有的技能都能及时掌握的。通过学会了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学生再去教其他不会的学生,往往能够弥补教师统一教学的不足,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课外活动中,连环教学法运用更多,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长和技能,他们往往成为别的学生学习的对象而求教于他们,学会了的同学又会成为其他同学求教的对象;如此进行下去,个别学生的特长和技能很快就会成为大家都具有的特长和技能。正因如此,学生的课外活动才会受到各校的高度重视。对于当前的高职教育而言,连环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这是因为,当前的高职教育强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有时要手把手的教,这就决定了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多而不可能同时教,而且全部都由教师来教时间又不够,通过先教会的学生去教不会的学生,如此连环进行下去,直到所有学生都学会为止。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精力和课时不够的问题,又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一部分学生有了教人的机会,其学习效果格外好。这是因为,先受教的学生知道学完后要去教别的学生,学起来便会格外用功,再加上去教别的学生又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让所有学生分别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上都有教人的机会,并且对教人的学生和被教的学生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其教学质量一定会显著提高。
陶行知对艺友制的解释是:“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还认为:“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交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2]636自1928年起,陶行知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运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师资。
由此看来,艺友制是陶行知在师范教育中探索总结出来的的教学做合一方法,并在师范教育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艺友制只适用于师范教育,应该说,凡是职业教育都可以采用艺友制。因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要培养技能,必然要教学生操练,而陶行知的亲身体会是“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可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不仅可以采用艺友制,而且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连环教学法相同的是,艺友制在现实生活中普遍适用,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传授知识,相互传授技能都是艺友制的具体运用。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之间各自将自身所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也算是艺友制的具体运用。那些善于和学生交朋友的教师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艺友制。在运用艺友制时,教师必须明白:艺友制的核心是“友”,一个“友”字,力量无穷。因为是“友”,教者没有架子,学者没有顾虑;因为是“友”,教也自然,学也自然;因为是“友”,教得顺手,学得有效。
为完成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艺友制,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乐于和学生交朋友,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在教学中,教师负为师之责,行交友之道,是亦师亦友的角色。为师,要知识丰富、技能高超;为友,要态度谦和、诚恳热情。是知识丰富、技能高超的好教师,学生才能跟你学到东西;是态度谦和、诚恳热情的好朋友,学生才乐于跟你学习。
传递先生制是陶行知在普及教育运动中所创造的,是“即知即传”原则的具体运用。他要求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应把自已所掌握的知识迅速“传递”出去,最好是“现买现卖”,切不可做“大头的守知奴”。[2]636
从陶行知对传递先生制的要求来看,似乎仅对知识的教学而言,深入研究并非如此,它不仅适用于对知识的教学,而且也适用于对技能的教学,因为知识能传递,技能也能传递。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迅速地将少数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变成越来越多人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每个人都当传递先生,这种教学有如几何级数向前推进和向四周扩张,这种教学方法所能承担的教学量是其他方法难以相比的。传递先生制之传递,可以是一对一的传递,也可以是一对众的传递。陶行知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得出一条学理:“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已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4]25可见,传递先生制既是教的方法,也是学的方法,要当传递先生,必是先学后教,既知学后要教,必是为教而学。按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已”的学理来看,传递先生为教而学,学得格外明白,学后即教,更加明白。
传递先生制不仅适用于陶行知推行的普及教育运动,在当前的高职教学中也具有实用价值。高职教育坚持以做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学知识,在做中学技能。同样是做,悟性高、方法得当、用功的学生会先学到知识和技能,会更好更多地学到知识和技能,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创造性地运用传递先生制,要求先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将其首先传递给身边的学生,再由身边的学生传递给他身边的学生,直至传遍全体学生。
小先生制源于陶行知生活中的一个故事,他的57岁的母亲想学“平民千字课”,他因工作忙碌无暇满足母亲的愿望,便安排才六岁的孩子小桃来教,结果居然成功了。这件事让陶行知看到了小先生的力量,也是他后来推行小先生运动的起因。[4]106-107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最为看重的普及教育方法,它也是“即知即传”原则的具体运用。他强调,小孩不仅可以教小孩,而且可以教成人。具体做法是,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陶行知认为“必须使大家承认小孩能做教师,然后教育才能普及。”(《小先生》)[2]636
小先生制打破了小孩只能当学生的世俗偏见,小孩不仅可以教小孩,而且可以教成人。在教与学的问题上,不以年龄论先生,而以知识能力论先生,真正实现能者为师。
小先生制之先生学生,是相对于知识与技能而言的。已知已会者可以当先生,不知不会者只能当学生,并且在教与学中形成师生关系。
小先生制之先生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关系,而是具有动态性质的师生关系。在你知你会而人家不知不会的某方面,你在教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当先生;在人知人会而你不知不会的另一方面,你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
小先生制不仅适合陶行知推行的普及教育运动,也适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创造性地用好小先生制。要善于发现小先生,善于培养小先生,善于发挥小先生在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过小先生制的方法:第一种情况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适度指导后让他们去教学得慢学得差的学生;第二种情况是发现有某种技能的学生,让他们去教无此技能的学生;第三种情况是专业实习返校后,为了扩大实习效果,分类选拔实习收获大的学生,将所获知识与技能教给其他学生。小先生制如果用得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比教师教学的效果还好。
旅行修学,就是将学生组成旅行团走出校门,在旅行中学习的方法。这样,“社会的大众便成了他们的先生,形形色色的生活便成了他们的教科书。”(<《我们的旅行记>序》)这是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践履。1935年,陶行知支持和宣传了“新安儿童旅行团”赴上海的旅行修学;次年10月,陶行知又筹划和资助了“新安旅行团”。[2]636
旅行修学的形式是旅行,实质是修学,在旅行中修学。旅行修学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需要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向人民大众学习的教学内容尤其有效。在当前,旅行修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如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夏令营、红色旅游、参观学习等,都属于旅行修学。
旅行修学,重在修学。故在组织旅行修学前,必须制订明确的修学目标,根据修学目标,选择旅行路线。在旅行过程中,时时不忘修学,不忘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大众学习,并要求学生将学习所得记录下来。旅行结束,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巩固和扩大修学成果。
见习团制“也称雾季修学”。即利用雾季日军不能空袭的间隙,将育才学校戏剧、绘画等组分成见习团,由草街子赴重庆,向知名艺术团体、专家就教或见习。这既可解决学校里艺术教师不足的矛盾,又可使学生熟悉社会、实习专业的机会。[2]637
见习团制有如下特点:一是在时间选择上利用了雾季日军不能空袭的间隙,这是在抗战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的,如果在时间上不作如此考虑,可能会导致无谓的牺牲。二是在地点选择上是由草街子赴重庆,这照顾到了所选之地也要在雾区,同时距离也不能过远。三是在学习内容上注意了专业对口,向知名艺术团体、专家就教或见习的是戏剧、绘画组的学生。四是充分利用校外师资以补学校教师之不足。五是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实习专业。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情况看,类似见习团制的教学有综合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各类实习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时间选择上,是由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的,这往往会出现在时间上并不是实习的最佳时间,例如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年末的业务量是最大的,业务类型是最全面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如能在此时安排实习,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地就会多一些。但我们一般都没有利用好这一时间。又如,农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应选择与专业所对应的农事期,但我们也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等等。
二是在地点的选择上,通常选择能批量安排学生实习的单位,过分强调集中管理,忽视学生分散实习、就近实习。从而导致实习单位过于集中,实习单位的类型过于单一。
三是实习大量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实习的内容不是所学内容,虽然强调工学结合,但在实习环节,却是工非所学,工学脱节,工学两张皮。有的学生名为实习,实为打工。
四是在实习环节,缺乏专业教学功能,一无专业指导教师;二无专业学习环境;三无专业学习要求。从而导致专业实习有名无实。
五是实习返校后,没有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巩固和扩大实习成果。
虽然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教育在发展,但我们今天的高职院校安排的学生实习,有的却不如陶知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推行的“见习团制”。关于这一点,作为一个有责任的高职教育者,有必要作深刻的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认真借鉴“见习团制”的作法,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高职学生实习制度。
幼年研究生制创制于1941年,是将育才学校的天才少年选出,采用培养研究生的办法进行分途指导,让他们“每人有一中心问题,不断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得出结论”。[2]637
幼年研究生制的前提是相信幼年有研究能力,让幼年象研究生一样从事研究活动。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研究中学知识,在研究中长能力。陶行知创制的幼年研究生制没有运用于全体学生,而是运用于部分学生,运用于天才少年。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只进行分途指导,研究则由学生独立完成。
我们应该从幼年研究生制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既然陶行知认为幼年有研究能力,并且运用幼年研究生制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当今的高职教育者,完全应该相信我们的教育对象都具有研究能力;既然高职生有研究能力,高职教育就能成功地运用研究生制,即采用培养研究生的办法来开展高职教学。当然,高职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生,其研究的内容自然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高职教师设定合适的研究课题,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让学生通过做研究动手动脑,让学生通过做研究学知学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陶行知推重的连环教学法、艺友制、传递先生制、小先生制、旅行修学、见习团制、幼年研究生制等方法不仅在当时情况下作为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受到重视和推广运用,而且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也是适用的,只是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而是要创造性的运用。此外,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深入探索,不断创新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发现、运用、总结了一些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主要有:五步教学法、顶岗操作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适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以五步教学法命名的方法非常之多,但据笔者研究,绝大多数以五步教学法命名的方法都不能划归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只有符合教学做合一特征的方法才能称其为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本文所称五步教学法就是为实施教学做合一而探索总结形成的方法,其五步为:任务下达、知识导学、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点评归纳。
第一步,任务下达。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必须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围绕做来教、来学。因此,教学的第一步必然是明确做的事项,做的事项不仅要教师明确,也要学生明确。因此,教师必须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下达任务,并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任务下达必须明确具体,并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做,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下达的任务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巧妙设计的。在下达任务的同时,必须提供相关材料、用品、工具、设备、环境及其他相关条件,便于教学做合一之做。
第二步,知识导学。任务下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产生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适时地加以导学。知识导学,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指导学生看相关的教材内容及参考资料,让学生通过看获得知识;可以是教师的简明扼要的启发提示,让学生通过思索获得知识;可以是邻座学生相互议论,让学生在相互碰撞中获得知识;等等。值得说明的是,知识导学能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它只是为动手操作做准备,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是动手操作。
第三步,动手操作。任务下达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根据什么做的问题,知识导学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而动手操作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具体的做。根据操作难度的不同,动手操作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具体包括独立操作式、合作攻关式、教师示范式。对于难度不大的操作任务,可采用独立操作式,即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操作任务,可采用合作攻关式。将学生编成攻关小组,利用小组的力量完成操作任务。对于难度大的操作任务,可采用教师示范式。采用这种方式,教师要边做边讲,学生边听边看边做。教师示范,可以是完整的操作,也可只针对操作中的难点部分,教学中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步,讨论交流。操作完成后,为了巩固和扩大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自由发言式、点名发言式、代表发言式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精心组织,及时引导,使讨论交流向纵深发展。对于在讨论交流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不同做法,不同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争论,但千万不要过早下结论,以免扼杀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争论中明是非、辨好坏、求真理。
第五步,点评归纳。结合讨论交流的情况,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归纳。点评归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评价动手操作的情况;二是将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三是进行知识能力拓展,指导学生作深入探索。评价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要客观具体,既要指出不足、偏差和错误,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要求学生边听评价,边修正其操作错误,尤其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产生操作错误的原因,讲清怎样避免操作错误的方法,要将评价学生操作情况与介绍相关知识以及知识能力拓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到知识,掌握技能。[3]30-32
以上五步是以做为中心的,任务下达是安排做的事情;知识导学是寻求做的方法;动手操作就是做;讨论交流是针对做的过程与结果、做的体会与收获来进行的;点评归纳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做来进行的。五步教学法虽分五步,但每一步都是紧密地和做联系在一起的,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顶岗操作法就是在教师设定的工作环境中,通过进现场、顶岗位、做实事,使学生学知识、练技能、升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顶岗操作法适用于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
实施顶岗操作法,要做到:顶岗操作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顶岗操作岗位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顶岗操作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顶岗操作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顶岗操作目标与实际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五个“一致性”,既是实施顶岗操作法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也是实施顶岗操作法所追求的目标,还是实施顶岗操作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采用顶岗操作法,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营造操作环境、安排操作岗位、设计操作内容、确定操作过程、设定操作目标。有的还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软硬件设施。
顶岗操作法的基本程序是:第一步,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将学生分别安排到不同的操作岗位上;第二步,明确提出各操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操作要求;第三步,组织学生按要求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操作指导、答疑、纠偏等工作;第四步,适时组织岗位轮换,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岗位的操作;第五步,在操作完成后,及时组织操作结果考核。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设计与实际工作相似的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以特定角色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行为技能的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的理论依据是米德的角色理论,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
角色扮演法是在教学情景下给予学生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进提高。一般来说,角色扮演法适用于人际沟通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可见,角色扮演法是适合高职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首先要精心设计好情景项目。情景项目的设计要源于实际项目,尽量做到与实际项目相近或相似,追求逼真。其次,要设定角色,做好角色分工。角色定位要准,角色分工要明确、具体。再次,要组织好角色扮演的全过程,使之按正常程序逐步进行下去。最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评。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检查评价等,学生在处理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其特点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路线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德国的这一做法使项目教学法得以完善而极具操作性。
笔者认为,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才是真正的项目教学法,非行动导向就不能称其为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应借鉴的方法。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学中,研究项目教学法的人不少,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人很多。但其研究大多不中要害,其运用大多不得要领。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项目,是把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路线设计教学思路。这一显著特征在我们实施的项目教学法中显现出来了吗?既表现不出这种特征,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法,也不是教学做合一应采用的教学法。
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由此看来,我们要结合高职教学实践,深入研究和成功运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设计为基础,以项目的实施为依托,真正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完成,运用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完成的任务和需要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任务的完成过程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完善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方案的实施最终完成任务。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制订方案和方案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1]余浩.坚持行动导向推进教学创新[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6).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肖秋连.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课程教学[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Method Research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ing
YU Hao,CHEN Nian-you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 Hubei)
Combin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ing is the best way to cultivate skilled personnel,but also the best choice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skilled personn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o Xingzhi hold in esteem the teaching unity:comic pedagogy,the arts and friends system,passing Mr.system,Little Mr.system,travel studies,trainee group system,juvenile graduate system,etc.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se methods,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se methods not on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at time,but also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es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reative use of these methods,combined with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In teaching practice,I have found,summarized and used the five-step teaching method,post operation method,role-playing method,the project approach and task-driven method,which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ing;Teaching methods;Innovative approaches;Method research
G421
A
1672-1047(2012)02-0038-08
10.3969/j.issn.1672-1047.2012.02.12
2012-03-14
余 浩,男,湖北新洲人,教授,学报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会计学,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夏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