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柱
(云南财经大学外语外贸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2)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对策
何柱
(云南财经大学外语外贸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2)
由于受汉语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干扰,中国的学生常把母语规则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来,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本文从语音、词义、句法和语用四个方面来探讨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提出一些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对策,对英语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英语学习;母语负迁移;对策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一个人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就迁移效果来讲,母语迁移有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母语对英语学习能够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起到了阻碍和干扰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叫负迁移。
在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中,由于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存在巨大的差距,在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母语负迁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语音、词义、句法和语用。
(一)语音方面
在英语语音的学习中,学习者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很深。从语言的语音系统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其音素的数量和构成不相同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产生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英语初学者常常把thick读成sick或把path读成 pass,把 blow读成 below,是因为汉语中没有/Ө/这个音位和/bl/这样的辅音组合,这样的发音错误是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Ө/是齿间音,/s/是齿槽音,这两个音素的构成相似,所以他们就自然把/Ө/读成/s/,把/ð/读成/z/了。如浊辅音/v/,在汉语中没有唇齿音,初学者很可能把它读成/w/。又如,英语中的长短音/i:/和/i/,/u:/和/u/在汉语中是没有这种区分的,造成了英语学习者没有长短音的概念,eat/it不分,fool/full不分,造成听者理解上的困难。
(二)词义方面
母语和目的语词汇的概念意义不同所导致的负迁移。例如“爱人”一词在汉语中用来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 lover则是指已婚男人或女人的恋人(情妇或情夫),它与husband和 wife的意义概念不同。但有的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时说He/ She is my lover,令人感到愕然。
词的内涵意义不同造成的负迁移。有些词的概念意义貌看起来相同但内涵意义则完全不同。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如果学习者忽视母语和目的语词汇的内涵差异就很可能产生负迁移。英语中的propaganda和汉语中的“宣传”的内涵并不相同。Propaganda在英语中一般是贬义,指把人的思想和偏见强加于人,而汉语中“宣传”则无消极意义。还有,polititian用来指政治家也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中politician指为谋取私利而搞政治、耍手段的人,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 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人士或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又如,汉语中的“狗”一词带有“卑鄙,阿谀奉承”等不好的内涵意义,如“狗急跳墙”,“走狗”等。而dog一词在英语中并没有不好的内涵意义,是“友善和忠实”的代名词。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在词汇的搭配上都有特定的模式,如果初学者忽视了这点,就很容易把汉语里的恰当搭配用到英语中去,造成负迁移。如“学习”是learn,“学英语”是learn English,完全正确。但碰到“学知识”就成了learn knowledge(学习知识),我们经常听到初学者说 We should learn more and more knowledge。根据英语表达习惯,knowledge是不可以learn的,只能用 get,gain,acquire或 broaden,enrich,widen,extend,improve等。搭配如see newspaper(看报纸)和raise a suggestion(提出建议)都是负迁移的结果。
(三)句法方面
由于对句型的掌握不多,所以英语初学者常常照搬母语的句法规则来表达新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往往负迁移就产生了。
在表达时间方面,英语用动词的时态来表示,而汉语则用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虚词来表示,例如“曾经”“正在”“已经”“将要”“着”“了”“过”等。这种句法表达上的差异让中国学生很容易受到汉语句法习惯的影响而产生以下不正确的用法:“昨天他去看电影了。(Yesterday he go to the cinema)”
英汉两种语言副词位置的差异也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汉语中频率较高的副词如“经常”“总是”“几乎”等,一般出现在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这样的副词的位置是由谓语来定的。以下例句副词位置的不正确是由于汉语副词位置的负迁移所致:
He often is the first one to come to the classroom.
他经常是第一个到教室的。
人称和数方面的负迁移。英语中不同的人称和数有一定形式的谓语动词与之搭配,名词有单复数、可数和不可数之分;而汉语的人称对谓语动词无影响,名词无单复数之分。初学者因为受汉语特征的影响,容易产生错误,造成负迁移现象。如:He always come to school by bicycle不正确,come应为comes。汉语中我们常说“几条信息”,受此影响,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句子:
We got three informations about it yesterday.
我们昨天得到了关于这件事的三条信息。
错误在于:information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也不能直接在前面加数词表示。所以正确的句子为:
We got three pie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it yesterday.
连词使用上的负迁移。汉语中经常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因果关系,用“虽然……但是……”来表达转折关系,而英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连词搭配,学生如果受到汉语的这个句法规则的影响,就会在表达上出现错误。如:
Because she was ill,so she didn’t go to work.
Although he has a lot of money,but he is unhappy.
这两句中的连词都须去掉其中一个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四)语用方面
由于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思维和交流方式的影视,在用英语交流时他们往往会说出一些语法、语义都正确但并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中国式英语,还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如果忽略了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就有可能造成语用交际失误。如一个外国朋友赞扬一个学生英语讲得好,他会说“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可中国学生往往会做出令外国人惊讶的回答:“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学生比较谦虚、含蓄的原因,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一般问“上哪儿去?”、“去哪里了?”或“吃过饭没有?”这种话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和 Have you eaten your meal?如果将其用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就可能无意识地侵犯对方的隐私,从而冒犯对方。其反应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学生显然是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导致了语用失误。
中国人在接受邀请前一般不会立即接受,常常说一些表示礼貌的客套话,如“太麻烦了”“不好意思”等,主人则会反复邀请以示诚意。英美人则很直接,接受邀请时一般说 I’d love to, thank you,谢绝时会说 I’d love to,but…说不能接受的原因。如果这时好客的中国人迁移汉语的语用规则,反复邀请,坚持,会导致尴尬的局面,甚至威胁到英语民族“有自主的自由”的观念了。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母语已经先入为主,因此负迁移现象是在所难免的,要完全根除这种现象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在学习中加以重视,最大程度上对它进行排除。
第一,利用迁移规律,减少负迁移,促进正迁移。英汉对比、分析异同的方法就是有效地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对英汉两种语言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使英语学习者能够对英语的语言规则有更清楚的认识,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现象。
第二,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外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很多语用失误都是由于交际者缺乏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意识而造成的。著名的语言学家Robert Lado曾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习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的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英美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对比分析其和汉语差异所在,以便学习者减少母语负迁移干扰,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第三,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师要组织和提供各种真实的参与语言交流的机会与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英语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和倾听,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学生在这种较为真实的英语学习氛围中,他们也在不断地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就会大大提高,并能够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1]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黄文红.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类别分析[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2).
[6]李建良.母语迁移问题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4).
何柱(1975-),女,云南红河人,云南财经大学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20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