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口译非流利性原因的文本分析及建议

2012-08-15 00:44王文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流利

段 燕,王文宇

(1.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8)

汉英交替口译非流利性原因的文本分析及建议

段 燕1,王文宇2

(1.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8)

本文通过分析一篇时长为63分钟的模拟会议交替传译语料,寻找汉英口译中的非流利译语产生的原因。对比源语及译语文本发现,造成非流利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不足和口译策略使用的不熟练。为提高口译流利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演讲技能训练,提升双语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口译策略训练,认识汉英差异、配备教材师资并注重原则性。

非流利;文本;原因;建议

一、研究背景

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维度。国内学界常谈到的“准、顺、快”的标准(李芳琴,1999:77;李越然,1999:7)①中的“顺”指的就是流利性。国外学者Bühler(1986)将流利性作为对译员技能的明确要求。Chiaro(2004)的问卷调查也发现,职业译员们将流利性作为仅次于忠实性、完整性和逻辑连贯性的第四大口译质量要求。

口译流利性研究的理论源泉来自口语和二语流利性研究。在说明口译流利性的重要性时,根据口译以口语为表达载体的事实,借鉴了口语流利性的研究成果(Brumfit,1984;Lennon,1990)。在为口译流利性定义时,虽然目前尚无系统深入的阐述(Mead,2005,pp.39;黄晓佳,王建国,2009:58),但众多学者均采用了口语研究专家里森(Leeson,1990)对流利性的定义,着重说话的语流和语速。在对口译流利性内涵进行划分时,也借鉴了口语流利性研究成果(Kurz,2001;Kormos & Denes,2004;P·chhacker,1994;徐海铭,2006;张文忠,2000;张文忠,吴旭东,2001)。

对流利性的反面——非流利,学界似乎不如强调标准那样重视。固然存在着Mead(2005)所指的流利性评价标准及目标尚无统一认识的不利现状,对非流利原因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徐海铭,2010;2011)。找到了非流利的原因就能找到取得流利译语的突破口,对口译工作者、口译教师和口译学员都有很实际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获取语料,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汉英交替传译的非流利例证进行分析,旨在找出汉英交替口译非流利性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二、受试及口译材料

受试为南京大学MTI口译方向二年级研究生(27岁女性1名,职业为大学教师),受试前从事过上百小时的陪同口译和十几小时的同声传译实践。受试在口译任务前对发言主题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准备,包括熟悉发言稿大纲、专业词汇、发言人口音等。

口译材料节选自一篇题为《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教育》的文章,共5052个字,按正常语速读,约为30多分钟,相当于一场会议主题发言的长度。文章分为三部分:1)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3)国际金融危机对教育的挑战。该文章内容属教育类话题,对学生译员来说较为熟悉。

三、语料获取过程及工具

受试在南京大学同传教室理想的收听条件下,借助笔记进行汉英交替传译。笔者使用New-Class系统中的录音功能,全程录制了发言人和受试的语音材料。数据统计分以下步骤:首先,采用SitMan23听写软件将录制好的原语与译语音频忠实转写成文字。然后将非流利部分进行标注,按照句段的先后顺序排列。最后,对比分析原语文本(ST)和译语文本(TT),寻找各非流利类型出现的原因。

四、非流利原因文本分析

由于对口译主题事先有所了解,受试的非流利译语所暴露的并不是言外知识或百科知识不足的问题。借助文本分析的结果,笔者从语言能力不足和策略使用不熟练两方面归纳了造成非流利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一)语言能力不足 Fulcher(2003,pp.30)在口语研究中,谈到了“组织命题(idea-formulation)”时出现的“停顿和犹豫(content-planning pause or hesitation)”,受试的非流利表达也暴露了这方面能力的不足。本文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发现,受试在诸如主语、谓语和偏正结构的中心词等命题上存在反应上的迟缓,并最终导致非流利。

例1:原语:同时,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也……

译语:And,at the same time,e the educational system….(等待主语)

例2:原语:教育供给是指……

译语:Educational supply e refers to….(等待谓语)

例3:原语:民办教育

译语:the private e the private 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等待偏正结构中心语)

例4:原语: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译语:the higher level e the higher level education(等待主语)e has been e has been developed(等待谓语)rapidly

例5:原语:……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人力资本,……

译语:…keep e nurturing e or bringing or crea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例1的有声填充是为了等待主语,例2的有声填充是为了等待谓语,例3的有声填充是为了等待偏正结构中心词,例4使用有声填充和重复是为了等待主语(即偏正结构中心词)和谓语,而例5是并列的密集谓语信息造成了两次无意义填充。这些明显的非流利现象使听众怀疑讲话者(这里则是译员)的反应能力(徐海铭,2006:60),也让话语变得不自然(Macias,2006,pp.25 -43)。

在抓住了命题或需要表达的信息以后,就需要迅速寻找外语的对应词或表达了。以下例子暴露译员在提取表达时不能准确掌握词性和发音。

例6:原语:维持发展

译语:keep developing e their en economic ec economy(词性)

例7:原语:导致企业投资下降

译语:this will directly effect e e affect the investment(词性)

例8:原语:最近的几项财税改革

译语:And recently,the reform of financial e ta tax taxes(单复数)

例9:原语:教育成果的使用

译语:the educational results e will e be used and e be used as….(名词变动词被动语态)

例10:原语: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译语:And now,under such kind of seri e serious situation,…

例11:原语:经济发展

译语:the econo ec ecnomic development

例6是将形容词错用为名词,例7是将名词错用为动词,例8是对名词单复数掌握不熟练,例9不能灵活转换语态进而进行词性变化;例10和例11则是对多音节词的发音存在困难。仲伟合(2003:64)在谈论口译教学时,将双语知识纳入了译员知识板块之一。以上的这些例子表明,即使进入到语言运用的高级阶段,即:口译阶段,诸如词性和语音这样的语言入门级基本功仍然不可忽视。国内外的大学口译教育都安排了针对口译技能训练的语言基本功课程(黄建凤,2005:45;杨棣华,2006:142;张美芳,2001:44),虽然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进入到了口译学习阶段,但实际上有的学员的基本功还没有达到要求,不妨将这些基本功测试放入口译准入考试或口译学习中的阶段性考查中。

译员在组织命题和提取表达方面能力的不足导致了非流利现象的发生,而它们显化了译员语言运用能力的欠缺。试想如果该译员做一篇即兴发言,估计也会出现以上类似的非流利现象。或许译员在外语学习中,将词汇孤立起来学习,而不是将这些词汇串联起来,进行“块状”的组合。Willis(1990,pp.78)认为,基于“词块”学习能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试想如果译员能将不同词性的零散词汇自由运用,对动宾搭配、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做到脱口而出,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的等待主语、谓语和中心语等非流利现象了。有的学者(周正钟,2010:65)认为语块学习能提高语言习得的流利性,译员在译语搜索时不用过分依赖大脑的语言编码,减轻专家所说的口译多任务下的精力分配负荷(Gile,1995,pp.106-124),直接调用心理词库中的语块,提高译语的流利性。

(二)策略使用不熟练 仲伟合(2007:7)将应对策略划入交替传译需掌握的技能之一,也将具有应对策略性质的诸如简化、略译、概括技能划入同声传译需掌握的技能范围。口译教材(Lonergan,2006:55-66;雷天放、陈菁,2006:151-161)也开出相应的章节专门讨论和训练口译策略。本文受试主要采用了省略、增加、近似表达几种策略,但是由于运用不熟练,思维时间过长,导致译语的非流利。

首先分析采用了省略策略的例句:

例1:原语:从长期来看,教育并非单纯的消费性、福利性投资,而是与物质资料投资类似,……

译语:In the long run,we can see that education is not just a pure consuming industry,e we can see that as a kind of material investment

例1将原文中的“福利性”省略,前面的另一个定语“非单纯的消费性”对中心词“投资”也有了一定的修饰和限制作用,省略对意思的理解不造成障碍;同时,还省略了逻辑连词“而且”,虽然英文习惯使用逻辑连词以增加文章的连贯性(蔡基刚,2003:134-143),但是这里是口语表达,且通过前后顺序的安排也可以看出对比关系。这样的处理可以简化表达,可是译员的思维不够敏捷,发出了让听众能察觉的声音,反而对其威信产生了质疑。

以下是使用了增加策略的例句分析:

例2:原语:……影响主要表现在…和…

译语:It reflects in e two parts.E the first,… e and the second one….

例3:原语: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业自身和相关行业

译语:It reflects in e two parts.E first part is the in financial e industry itself,e and the second one is related industries.

例2和例3的共同之处是译员将原文中的含有两个并列词的单句,变成了总分关系的两个句群,其中后面的句群是并列的两个句子,并分别增加了连接词“two parts”“the first”和“and the second”,这样的处理本身很符合英文常用显化衔接手段的习惯(蔡基刚,同上),同时改变后短小的句式也符合口语的习惯,有利于听众的理解。但是,两个例子都在增加的连接词前面出现了非流利现象,使得功过抵消。并列的逻辑关系很容易从汉语中的“和”体现出来,要在英文译语中显化逻辑词也不难,而例4却将隐蔽的逻辑关系找了出来,从听解能力上讲的确是值得肯定的。

例4:原语:教育……效益更大,它“生产”……人力资本。

译语:which(education)will bring e bring more benefits.E since it is a industry that will…human resources.

例4把汉语当中的承接关系变成了英文中的因果关系,并增加逻辑连词“since”,使句子前后衔接更为紧密,非常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可是,仍然不幸的是,在采用增加策略的时候,译员有犹豫,发出了不流畅的语病。下面两个例句也使用了增加策略:

例5:原语:学者们对此问题的关注集中在……

译语:And now,e(more and more)scholars

例6:原语:社会可能提供的教育机会

译语:...opportunities it provides to the to the people

例5加入了无关紧要的英文短语,对原文的信息没有曲解,同时可以为下文的表达赢得时间。例6把汉语中隐藏着的“提供”的宾语“人”放到了听众的眼前,增加“people”作为宾语。可是遗憾的是,例5出现了无意义填充,例6出现了明显的重复,它们都似乎在告诉听众译语出现了问题。

下面几个例句采用了近似表达的策略:

例7:原语:学费制度

译语:e educational fee(学费tuition的近似表达)

例8:原语:国家财政

译语:e the monetary e investment(财政fiscal的近似表达)

例9:原语:由各投入主体的收支情况决定。

译语:it is decide e by the income level e e and also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investors.(支出expenditure的近似表达)

例10:原语:土地市场萧条和制造业寒潮

译语:the bad situation of earth e en earth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土地市场land market的近似表达)

例11:原语:家庭投入教育的热情和信心会更趋于理性

译语:their enthusiasm and confidence of investment e is is going to be more reasonable.and rational.

例12:原语:近期留学目的地国家,……

译语:Recently,e the educational powers,e countries…(变比喻性翻译为字面翻译)

例7到例10的四组都是译员在遇到不能立刻找出译语对应词的情况下,使用解释(例7、例8、例10)和模糊(例9)的近似表达将原文的意思传达了出去。例11则是在使用了近似表达“reasonable”后,通过争取到了的时间搜索到了准确的表达“rational”,这种拖延战术值得采用。例12首先用比喻的方式将原文的“国家”表达了出来,且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国家”就是大量吸纳留学生的传统教育强国,使用“power”一词很恰当。跟例11相似,例12中译员也最终找到了直接跟“国家”对应的词“countries”,这种同义重复在英文的书面及口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可惜闪光点(生动的比喻)却都被无意义填充和过长的无声停顿掩盖了。

诸如以上的应对策略在口译中使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可以看出译员如果使用不熟练,反而会出现影响流利性的译语。本文的这一发现与徐海铭(2010:69)的“使用口译策略”引起的译语停顿有呼应之处。或许在平常的练习中,译员需要就不同的策略做大量的练习,教材编写和教师评价也要在这方面跟进,根据不同的策略提供经典的范例和有建树的点评。

五、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译员的演讲技能训练,一方面提升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适应译员公开讲话和在压力下工作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连带加强双语语言能力的提升。练习中要加强两种语言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加强词块训练和积累,注意词性和多音节词等语言细节的把握。

(2)加强口译策略训练。首先,需明确汉英语言具体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和听众的特点采用因地制宜式的口译策略;其次,要配备具有针对性的策略练习教材和口译教师切实深入的点评;最后,要坚定执行两个原则:果断原则:一旦第一反应决定使用某个策略就不能犹豫,做到当机立断;熟练原则:练习中不断使用和强化各种策略,使练习中的有意识为之变成口译实战中的下意识或自动化行为。

注释:

①文中提及的参考文献的出处列举如下:

[1] Brumfit,C.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The Roles of Fluency and Accurac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Bühler,H.Linguistic(semantic)and extra- linguistic(pragmatic 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J].Multilingual,1986,(4).

[3]Chiaro,D.Interpreters’perception of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A Survey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J].Meta,2004,(2).

[4]Fulcher,G.Testing Second Language Speaking[M].Harlow,Essex: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

[5]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6]Kormos,J,& Dénes,M.Exploring measures and perceptions of fluency in the speech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System,2004,(2).

[7]Kurz,I.Conference Interpreting:Quality in the Ears of the User[J].Meta,2001,(2).

[8]Lennon,P.Investigating fluency in EFL:A quantitative approach[J].Language Learning,1990,(3).

[9]Lonergan,J.Asia Link-Interpreting Asia Interpreting Europe(X.Xiaoyan& Y.Liuyan Tra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Macias,M.P.Probing quality criteria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The role of silent pauses in fluency[J].Interpreting,2006,(1).

[11]Mead,P.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nterpreters’fluency[J].The Interpreters’Newsletter,2005,(13).

[12]P chhacker,F.Quality assuranc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In Dollerup & Lin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Insights,Aims and Visions[M].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4.

[13]Willis,D.The Lexical Syllab us:A New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ollins ELT,1990.

[14]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5]黄建凤.从英国的口译硕士课程看高级口译培训[J].外语界,2005,(3).

[16]黄晓佳、王建国.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译考试评判标准评议[J].中国翻译,2009,(1).

[17]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8]李芳琴.从口译的特点看口译教学[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19]李越然.论口译的社会功能[J].中国翻译.1999,(3).

[20]徐海铭.口语测试的理论、设计、实施和研究——《二语口语测试》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21]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口译受训译员为例[J].外语研究,2010,(1).

[22]杨棣华.欧盟高级口译教学培训给我们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23]张美芳.外语教学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24]张文忠.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研究[J].现代外语,2000,(3).

[25]张文忠,吴旭东.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J].现代外语,2001,(4).

[26]周正钟.语块教学法:语言教学新模式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1).

[27]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

[28]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

H059

A

1003-8078(2012)04-0092-04

2012-05-14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4.32

段燕,女,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王文宇(197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博士。

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740022。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流利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流利口语练习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