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反思

2012-08-15 00:52王根顺孙俊俊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育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王根顺,孙俊俊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反思

王根顺,孙俊俊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层次和学校的分布以及可连通率三个方面分析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可访问的41门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进行研究,从课程资源、网络基本教学环境、资源管理三个维度对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进行模块化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反思。

教育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现状;反思

一、引言

为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1]。精品课程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迄今为止已经建成了3694门国家精品课程(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带动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创新,促使高校构建以“开放和共享”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理念,从而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高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选取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作网和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网站(CORE),文章以2003~2010年八年间教育学二级学科教育学类评选出的65门国家精品课程作为研究样本,以能够有效访问的41门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首先从学校分布情况和课程有效访问量分析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其次以能够有效访问的41门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课程资源、基本教学环境、学习支持系统、资源管理四个方面分析教育学类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由此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建议。

二、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数据统计分析

(一)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2003年至2010年教育学二级学科教育学类评选出的65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本科层次44门,高职高专层次9门,网络教育12门,由此可见,本科层次的课程是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主导。在学校分布上,“211”高校分布有35门,一般本科院校有21门,高职高专院校分布有9门,因此,“211”高校尤其是师范类“211”高校在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上独具优势,高职高专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稍显劣势。在65门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中,可有效访问的只有41门,占63%,在24门无法浏览的精品课程中,有些课程未公开,“需要账号和密码才能浏览”,也有些课程因为“指定的网页无法访问”、“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该页”、“正在迁至新的服务器”等原因无法访问。

(二)教学资源建设的相关数据

参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网络课程的相关界定,并结合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实际情况,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统计分析。

1.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是呈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目前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类型较为多样化,涵盖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案例、教学录像、扩展资源等类型。90.2%(37门)的课程提供了教学大纲,呈现方式分为在线和下载两种,以在线方式呈现的居多数(97.2%,36门),分为pdf、flashpaper、网页三种形式,其中以网页呈现的最为普遍,占83.3%;1门课程以doc下载形式呈现教学大纲;1门课程同时提供了网页在线和doc下载两种形式。73.1%(30门)的课程提供了电子教案,53.3%(16门)的课程分别以网页、flashpaper、pdf等形式在线呈现,46.7%(14门)的课程分别以doc、rar、ppt等下载形式呈现,有2门课程同时提供了网页在线+ppt(doc)下载两种形式。80.4%的课程提供了教学课件,其呈现方式包括ppt下载、htm网页在线、pps在线演示、swf动画在线播放、ppt在线、网页+ppt在线、flashpaper在线、rar下载、flash在线、pps下载、在线(网页+ppt) +下载(ppt)、在线(flashpaper+ppt)、普通网页在线等。46.3%(19门)的课程提供了案例,其呈现方式包括视频+文本案例、网页在线+视频、htm在线、doc下载、视频在线播放、网页在线、flashpaper在线、rar下载等。92.6%的课程(38门)提供了教学录像,呈现方式包括在线观看(86.8%)、下载播放(34.2%)、在线+下载(26.3%),7. 89%的课程(3门)教学录像无法打开,还有一部分课程(10.5%)以视频+ppt提要的方式呈现教学录像。存在录像播放卡、打不开的问题。扩展资源包括参考文献、书目、站点资源、素材资源、专题讲座等。95.1%的课程(39门)提供了扩展资源,71.8%(28门)的课程提供了书目,69. 23%的课程(27门)提供了期刊和文献资料,53.8%的课程(21门)提供了站点资源,14.6%的课程(6门)提供了图文、音频、动画、多媒体资料等素材资源,12.1%的课程(5门)提供了扩展读物、专题讲座等,也有极少的课程提供了学科词典、教育电影等扩展资源。

2.基本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环境是实施精品课程的重要平台,也是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重要依托。文章对可访问的41门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环境进行了分类统计,将其分为习题与测验、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学习支持系统等。35门课程提供了自测练习和章节习题,分为网页、flashpaper在线与doc下载两种形式,有些课程同时具备在线与下载两种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课程的习题打不开,有些则需要账号和密码才能查看,还有7门课程提供了在线考试系统;只有11门课程有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有1门无法打开,另外有些不曾更新过),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上传,教师则可以对作业进行批改和打分,并将结果通过系统反馈给学生;华南师范大学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江南大学的教育技术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虚拟实验系统;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包括答疑系统和学习论坛,16门课程提供了答疑系统,表现形式有答疑信箱、答疑区、在线答疑、提问区、实时辅导、答疑集锦等;31门课程提供了学习论坛,主要表现为班级网、bbs、blog、留言板、邮箱、短信等几种形式,最为普遍是bbs的应用,只有8课程同时具备了两种形式的交互平台,只有1门课程同时具备了4种形式的交互平台。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学程记录、笔记本、文件夹、书签、教育词典、计算器等学习工具。经统计发现,只有12门课程提供了学习支持系统的某一个或某两个学习工具,5门课程有学习进程记录,8门课程有电子笔记本等在线学习工具,也有极少数的课程提供了术语词典、计算器、文件夹、临时书签等学习助手。

3.资源管理

文章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管理分为教学内容管理、学生作品管理、界面管理和互动模块管理。教学内容涵盖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难点和教学安排等模块。根据统计,41门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管理上还是不错的,大部分的课程都提供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知识模块、教学计划等,还有不少课程同时提供了理论教学指导和实践教学指导,从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学生作品管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管理,包括学生课件、说课录像、多媒体作品、网站作品、视频作品、调查报告、读书笔记以及论文等多种形式,14门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果和作品进行了展示;界面管理包括界面设计、在线调查、搜索引擎、友情链接、访问量统计和公告栏。在界面设计上,绝大多数课程的界面风格较为清新,多以蓝色或绿色为基调,课程内容以图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简洁明了,布局较为合理。只有少数几个页面过于冗长,信息呈现较为密集;5门课程提供了在线调查和调查问卷;12门课程提供了站内搜索的功能,大多是根据关键字和类别进行搜索;17门课程提供了友情链接;8门课程提供了访问量统计,有日访问量、月访问量等;13门课程设置了公告栏。在互动模块管理上,部分课程的互动模块存在着打不开或者需要账号密码才能登录的问题,只有不到一半的课程互动板块是可用的,而在这些可用的互动板块中,部分存在着灌水严重、充斥着垃圾信息或很久没有更新的问题。因此,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互动交流模块利用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在层次、院校分布和可用性方面,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涵盖了本科、高职高职和网络教育三个层次,集中在本科层次,其他两个层次则较少。在院校的分布上,教育学类开放式课程在“211”高校特别是师范类“211”高校发展势头较强,一般本科院校不具有数量上的优势,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类开放式课程的建设上相对较为薄弱。在可用性方面,37%的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无法有效访问,能够浏览的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资源存在无法打开、链接错误的问题。

(二)在课程资源方面,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呈现方式多元化,但缺乏整合和更新。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以及授课录像是课程资源的三大主干,教学大纲、案例以及参考文献、站点资源、素材资源等扩展资源也发展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资源库丰富多样,但这些资源多是零散地堆砌在各个知识模块中,甚至是书本知识、课后习题的搬家,课程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和归纳。有些课程的教案、课件、录像、习题等还是评审时的,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存在打不开、链接速度慢以及播放卡的问题。

(三)在基本教学环境方面,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不够,资源交互不完善。绝大多数课程都提供了校外专家、校内督导小组、同行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大多数课程提供了习题与测验,供学习者自我检测,提供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考试系统的课程更是屈指可数,不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只有3门课程提供了虚拟实验系统,“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发教学”[2],供学习者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提高学习者的动手操作能力,绝大多数课程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此外,师生的互动交流方式多种多样,bbs、blog等多向互动的交流方式也被纳入课程中,但普遍上使用效率较低。提供学习支持系统的课程更是凤毛麟角,只有极少的课程使用学程记录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控,而笔记本、书签、教育词典等学习辅助工具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在资源管理方面,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管理基本上涵盖了课程目标、教学大纲、重难点、知识模块的分类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体现了课程的计划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在学生作品的管理上,大多数课程对学生课程作品的管理力度不够,一方面不利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另一方面不利于优秀的过程性学习成果的积累。在界面管理上,绝大多数课程的界面设计都独具特色,界面较为清新自然,同时,对站内搜索、友情链接、公告栏、在线调查以及访问量统计等模块的管理不够完善,站内搜索、友情链接、公告栏等在线帮助模块的发展空间较大,能反映课程使用情况的在线调查和访问量统计两个模块也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在互动模块管理上,能够有效利用的互动版块所占比重低,很多课程的互动交流模块存在打不开、灌水严重、缺少更新和维护等问题。

四、对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反思

(一)建设本科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和网络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学开放式课程

与本科层次相比,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两个层次的教育学类开放式课程的建设相对来说较为落后。高职高专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可能明显不如“211”高校,但它们的许多课程却极具特色,因此,教育部和各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物力支持,加大它们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同时,网络教育课程作为开放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从而构建本科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和网络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学开放式课程。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大对课程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力度

针对当前教育学类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无序堆积、利用率低的现状,各课程团队不应将“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不应“忽视资源内在的有序组织和生态学习环境的建设”[3],而应依据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和学习活动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建立学习者自我适应的学习适应系统,完善学习者与资源的交互,使优质的教学资源真正得以利用。同时,各课程团队应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并加强课程的后期维护,从而真正实现开放式课程的辐射和共享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多向互动交流,完善学习支持系统

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是推进国家精品课程进一步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要“积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4],并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知识、习题电子化或把ppt、word转换成网页,而是真正立足于教学活动,开发具有适应性、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加强多向互动交流,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中的交流缺失,亟待进一步加强;在blog、bbs普及的今天,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交流很容易实现;但学习者与资源的交互尚未得到广泛的重视,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学习支持系统,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提供电子笔记本、书签、教育词典等在线学习工具,有助于学习者“在多样化的、非线性的交互环境中”更好地建构知识。

(四)加大资源管理力度

在现有的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对资源的管理力度不够。各精品课程团队须认真对待,加大资源管理力度,在教学内容管理上体现目标性、计划性和有序性;在界面管理上,做到界面风格清新,界面内容安排得当,导航清晰,站内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公告栏等学习帮助模块和在线调查、访问量统计等能反映课程使用情况的模块都应加以有效利用;在互动模块管理上,要及时清除bbs、留言板的垃圾信息,改变互动交流版块灌水严重的现状,号召广大师生在互动模块进行交流讨论,加强互动模块的有效利用率。

(五)从注重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偏重于展示校外专家、校内督导小组、同行对课程的评价,重视通过习题与测验、在线考试系统等展现的结果性评价,而对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应从注重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转变,电子学档、学程记录能够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展现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变化,重视电子学档、学程记录等学习工具的应用,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

(六)从单纯注重课程的建设向课程的建设、共享和利用并重转变

教育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存在重建设轻利用、重评审轻共享的问题,相当部分的国家精品课程在评审成功后,后期管理不善,访问连通率低,资源内容落后。许多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案、课件、录像、扩展资源等教学资源都是评审时期的,缺乏后期的更新和维护,甚至出现无法打开、链接错误的问题,这显然背离了教育部实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初衷。课程的建设固然重要,但课程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因此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时,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规划实施,以利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促使网站能够连通、资源能够持续更新,从而真正实现教育部实施国家精品课程的初衷——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推广。

[1]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DB/OL].http:// 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 1196&infoid=19309.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3]廖宏建,吴涛,庄琪.精品课程中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6(3):77 -79.

[4]王鹏.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38-40.

G642.3

A

1008—3340(2012)03—0030—04

2012-05-17

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论。

孙俊俊(1987-),女,河南信阳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教育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