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源不足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及对策

2012-08-15 00:44郝东生郭昌炤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生源危机办学

郝东生 郭昌炤

(1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2文法系,河北邯郸056005)

一、危机分析

(一)危机产生的原因

1.参加高考人数逐年下降,争夺生源大战一触即发

在2008年招生数量达到了顶峰,峰值出现之后,未来较长时间下降的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拐点不会再出现。基于中国的人口红利的结束,长时间进入人口低增长的时期,那么普通高职至少20年之内招生的生源不会有回升。2008年以前,谁的日子也能过,高职院校没有生存危机,校长们也没有竞争意识。危机真的来了,可是有些校长们仍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忧患意识。面对危机无计可施,这才是最大的危机。

2.三本大幅度降分抢夺高职生源

随着三本规模扩大,师资待遇丰厚,办学条件好转,声望渐起。三本大幅度降分,应届考生不惜花高价钱读三本,必将导致高职招生的生源困境。当然,选择三本,很多家长的理由是基于其是本科学历,中国现实的国情对于学历的青睐也是不能忽视的,三本毕竟是本科,可以直接考研,这也是三本能够抢占高职生源的原因之一。

3.大多数考生涌向大都市及临海城市

新形势下的应届生求学大格局,即由高职挑学生转为学生择学校。大都市的应届生有很大比率(如上海近50%)直接选择国外大学,各地区的地域差异使大都市及临海城市因就业机会充足和自然环境优越以及在目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等因素,其所属高职院校更能被应届考生接受。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流行这样一个优先排序,即“一选城市,二选学校,三选专业”。深处内地城市的高职院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将面临更大的生源危机。

4.单纯迎合市场的专业设置不符合教育规律

很多高职院校,社会上什么专业热,就不顾一切地一窝风上什么专业。因专业师资力量、办学基础不够,等热风吹过之后,一旦冷下来,仅靠有名无实的热门专业名称已无力持续,毕竟学校拿不出过硬的专业吸引学生。专业设置的长久性、前瞻性、稳定性才是支撑一所高职院校的根基。

5.传统的教育体制影响高职的生源

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职属于高等教育的末端,国家虽然很重视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与本科学历教育相比,投入较少,条件较差,层次较低,且真正意义上的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并不突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观念并没有改变。在传统文凭、学历教育观念上,高职始终是本科教育之后的教育体系。在追求高学历的考生或家长看来,报高职是因高考分数低迫不得已的选择,属于过渡性的考虑而不是终极性的目标。在能选择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本科学校或毕业后专接本,考生报考高职不是对教育类型的选择而是不得已的将就。反观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是独立类型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就是就业,不存在这种追求文凭、学历问题。

(二)危机的性质

对于此次危机,应当定性为:高教体制内的高校个体危机,由表面的生源危机转为实质的生存危机。

毋庸置疑,当前因生源不足问题将使得高职教育出现重大生存危机。由于此次危机的范围是全面性的,时间是长期性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最终结果必将出现一大批高职院校在此次危机中关、停、并、转的现象。由于这种危机本身是教育体制内的危机,本质上而言是因为生源严重不足所产生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死博弈危机。而对于个体高校而言,依然存在充足生源的可能。因此,基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体制现状及危机产生的原因,高职个体院校解决危机之道依然存在,出路就在于进行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整合课程资源从而获得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更多的生源或更为优秀的生源,才能解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鉴于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洗牌已拉开了序幕,博弈各方的目的已经很明确,即为了对生源进行竞争,须使出各自看家的本领。因为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不足问题是相同的,所以同层次的高职院校的博弈是全方位的,生源大战一触即发。可以预见到的情况是,高职的盘子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分数越来越低。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必须与本科(主要是三本)院校进行生源竞争,而与高一个层次的本科竞争谈何容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规模谋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获得一线生机。

(三)本次危机前瞻性预判

传统高职教育以专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将受到最猛烈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新型办学理念一定是以满足学生最根本需求的职业能力教育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改“我教什么你学什么”为“你学什么我教什么”,“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为工作需要的人”进一步调整为“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要,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毕业生实现收入最大化的学校才能在社会站住脚。大力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解决学生出口问题,一个好的办学思路必然能吸引大量的生源。为追求更多的生源,高职按部就班、闭门造车享清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院校之间将会开展“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

一轮洗牌之后,结局会有几种情况:

1.坚持满足学生需求为宗旨的高职办学之路,办出鲜明的特色,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并进而获得数量相对稳定的生源。

2.勉强靠财政拨款过日子,沿袭原来的方向,发展不下去也没到破产倒闭境地,勉强维持学校的生存。由于生源不足,致使学校毫无发展,最终的结局依然是“死亡”。

3.向上寻求教育体制的庇护,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被合并或捆绑升本,最终远离高职教育体系。

4.没有生源,经费不足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进入破产状态,或转身去做非学历教育或成为经营实体性质的企业。

社会不是不需求高职人才,只是你没有培养出来。随着“吃不饱、招不来”的现象持续发生,一些高职院校最终不得不把高考成绩不足100分的应届生招了进来,这就给高职院校造成更大的麻烦,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会,学校管不了。面对低分的学生,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或教学知识单元难以被学生接受、吸收,一下子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校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方向。

展望未来三至五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难以为继,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必然诞生,即类于国外的“宽进严出”式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轻分数,重出路”的模式将横空出世,谁先认识到这个高职教育走势并寻找到该路径的出口,谁就能获得竞争先机,先一步获得社会的认可。转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办出高职特色来,高职院校完全有可能象河北衡水一中一样,把全省的优秀学生都吸引过来,规模效益会日益显著,进而成为高职院校一颗闪亮的明星!

二、解决高职院校危机的思路

(一)如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说通俗一点就是一所高职院校对广大应届高中生(分数较低)的吸引力。那么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呢?答案是唯一的,即那所高职院校一定是在满足学生各层次需求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学生首选的理想学校。

本次危机的表面现象是招生生源不足问题,问题的末端是学生出口难的问题,而贯穿自始至终的根本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问题。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围绕学生多层次需求进行全方面的建设,而师资建设是必须首先完成的。这个工作的完成决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实现的,需要调动校内外所有的资源全面参与。有人提出要求学生应当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教育,此话不错。但是教育本身即有长期性、稳定性,同时短暂的市场需求怎么反应到学校?学校怎么一下子就能适应这种市场需求,这都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现实问题。学校专业建设不能忽视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一种长期趋势,不是在市场指导下进行建设,而是要进行行业企业前瞻性的专业课程建设。因此,学校绝不能忽视行业企业一线的师资培养,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或被忽视的问题。学校与教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必须将广义的师资建设视为学校师资建设的核心。“师”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不缺大楼缺的是“大师”,具有教给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教师又是学校短时间难以得到的。合格的高职师资是靠实践培养出来的,靠学校的政策平台支撑与引力效应。如何解决好学生出口难的问题实质是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只有调整本院校教育资源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办学要“以师为本”,教学要“以生为本”。实现“以师为本”,就要建设自己具有竞争力的师资和其他教学环境条件。对学生教育培养而言,做到“以生为本”,就必须由重学历的教育模式转向以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模式,包括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不同知识背景的就业意愿的需求,学生当前的需求,长远发展的需求。既要照顾到普遍,同时反映个别的职业教育才是当前学生所需求的。这也是学生在当前就业环境中,获得就业优势所必须的。我们社会缺的是可用的人才,即使在当前就业的压力下,企业单位对人才需求依然“饥渴”,很多企业领导头疼的是没可用的人。因此,学生得不到就业岗位其实是自己没有成为“可用的人”。

基于当前的高职教育方式,那种本科压缩型的高职办学模式只能培养一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低能儿,而这种教育反映到社会上即是学生及学生家长用“脚投票”。他们会选择其可能得到的本科教育,甚至条件较好的家庭选择出国留学,而不报没有就业优势的普通高职。

(二)如何界定学生的客观需求

经与上千个高职在校学生交谈,大量的问卷调查之后,目前学生的需求有以下几种情况(层次类型)。

1.学好专业技能,毕业后直接工作,占62%。

2.走专接本之路,继续接受本科教育,占21%。

3.从政,考公务员、当村干,占6%。

4.向往部队生活,被推荐到部队做士官,占5%。

5.出国深造,占4%。

6.自主创业,占2%。

由于学生的各种需求符合自身的利益,各种需求的存在都无可厚非。从客观实际出发,学生之所以选择高职主要是为了就业,也即高职最大部分学生的现实需求即毕业后就能就业的出口问题,其他的需求也普遍存在出口畅通的问题,而无关就业能力的文凭问题则越来越不重要。事实上,学生的现实需求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个高职院校当前的头等要事。一所高职院校如不能满足学生就业要求,不在这方面下大工夫、做足文章的话,一切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做法无异于咎由自取,抑或是坐以待毙。

(三)校内运行机制的改革方案

1.改行政事业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组织机构有三支基本队伍,党政管理、教学与后勤服务。要想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整合、融入一支以满足社会及学生需求为方向的基本教学与管理队伍。具体的做法是,在校外引进、校内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以满足学生各种类型、各层次需求为核心内容的项目处室,如学生就业处,工学结合处,专接本处,士官处,村官处,出国留学处,大学生创业处,公务员辅导班等部门。这些部门因为成立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学生需求的,所以他们的日常工作必然与各类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戴。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对外宣传,一所高职院校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真正为学生的利益而办实事的院校,那样对学生及其家长将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学生宁可放弃沿海职业技术学院,也要到这样的院校去。

2.以多元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作为教育、科研改革方向

采取奖励措施,坚持学术与教学并重,教师与学校发展并重。学术影响力、学术成果带来的效益也是学校维持其社会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可以用管理出成绩,可以短时间建设名校,但是大学的声誉和影响力及校园文化积淀则是以几代人来算时间的。高职不同于本科,高职的科研方向不能偏向纯理论而应落实到课程教育的客观实践需求上,把知识点改变为能力点,一门专业课教会学生几种能力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多的理论。

3.把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改革与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

教育教学培养工作是为了满足学生对技能的需求,是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获得参加工作的能力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学生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必须面对学生现在、将来的个体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必须面对生产实践,强调实用性。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材很不实用,由于许多高职大都是数十人的大班课,课程进度必然要求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学生毕业以后需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种现象一时间难于改变。而一所高职一旦成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己任的各个项目组,设计合理的运行机制及激励制度,引入企业管理体制,打造竞争的平台,就能很快上手。在校内资源不足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量,采取联办、引入、合资合作等方式,寻找一些知名教育机构如新东方的出国外语培训,万学的职业能力培养及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创的互联网技术,佳鑫诺的专接本培训等等。只要在校内加大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开发的力度,在生源市场上加大广告宣传投入力度,坚持做三年,就一定能在激烈竞争的生源大战中胜出。

三、结束语

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之题,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命题。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面对学生各种类型、各层次、全方面的教育需求,一所院校合理的教育模式、学生培养方式及一切可行的经营之道,只能是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以满足社会、学生要求为方向的办学理念。从当前及长期处于的社会环境来看,高职院校必须做到内外兼修,有规划、有意识地参与竞争,并通过引入社会办学力量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核心竞争力,培养真正合格的职场人并获得大众的认可。当前的危机,也可解释成机遇。危机降临,困难重重,身处其境,忧恐之。化解之道,机遇非不可得,重在其行,得道而生。

[1]李海军,李良敏.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困难与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张活力.高校招生工作战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2,(6)

猜你喜欢
生源危机办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危机”中的自信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