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波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湖北十堰442000)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是学校办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体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有诸多有利的条件,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于帮助高职毕业生实现就业目标,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及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不少高职毕业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但在临近毕业时,依然会感到十分茫然,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遇到问题时,仍然欠缺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存在着依赖心理,自己不主动找工作,总是等待学校帮忙解决,希望用人单位来上门招聘,或者依靠父母为自己安排一个工作。在择业时,又过分依赖周边亲人的意见,即使遇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能独立决断,而是根据亲朋好友的意见进行取舍。长期的依赖和等待心理,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没有掌握好专业技能,毕业后也就难以顺利就业,即使就业了,也难以胜任职业要求。
由于不少学生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职业目标不明确。在择业时,不能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没有正确的职业目标定位。部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又一味高估自身的能力,对用人单位期待过高,只想留在待遇高、环境好的地方,不考虑到基层单位就业。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地定位,在求职中屡次碰壁,产生自卑乃至自弃的心理。基于这些就业心理,使学生们屡次错失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就业难。
由于很多高职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缺乏核心求职能力。不少学生甚至都不会制作个人简历,缺乏基本求职技巧,自然也就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了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
由于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与学生关系最近,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含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涉及到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若要做好工作,就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都与学生相仿,刚刚经历过就业的全过程,也相对熟悉当前的就业政策,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对于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辅导员往往能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学生中肯的意见与合理的建议,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定位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提供指导与帮助,进而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很多院校都设有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通常都伴随着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具备较为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通过近三年的接触,基本了解掌握了班上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专业能力、就业意向等各方面情况,进而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求职面试技巧,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识[1]。面对当前严峻且复杂的就业形势,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毕业后是否能顺利就业,是很多在校大学生从入校起就十分关心的问题。高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就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目标贯穿于整个三年学习生活之中,所以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是针对毕业班的学生,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之中。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就业目标结合起来,重视学院开设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积极参加院系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只有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体现出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是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较浅,对于各类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的解读更多地还是来自于各类媒体,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成一套完整的辅导员交流与培训机制,很多辅导员自身也没有系统地学习和参加过相关就业指导培训,专业能力亟待提升,导致了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仅仅停留在表面,片面强调学生应注重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考取各类资格证书,鼓励参加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形式与内容相对单一,深度不够,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因此,从学院层面上讲,“健全学习机制,完善培训系统,引导辅导员转变工作观念,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就业指导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指导理论与业务技能水平,才能从容应对不断出现的就业形势变化的挑战,以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2]
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大多高职院校都是三年制的,多数专业都实行的是“2+1”(两年理论教学,一年顶岗实践教学)或者“2.5+0.5”(两年半理论教学,半年顶岗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至少在最后半年不在校,需要外出实习就业。而恰恰这半年也是学生求职就业的关键期。若将就业指导工作都积压到临近毕业前来进行,显然是不合适的,时间上也是不够的。所以,辅导员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地连续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新生入学开始,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结合自身专业,了解高职教育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成长与发展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拓宽知识面,鼓励选修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学习就业技巧,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针对大三的学生应在就业形势、政策、法规的宣传上加强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调整好就业心理,主动适应当下的就业环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将常规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常规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就业教育于日常活动中。利用组织主题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本专业的前景、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鼓励和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3];借助各项评优评先等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中的技巧;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弥补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的不足[4]。
毕业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通常会感到迷惘与彷徨。辅导员应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焦急情绪,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信心,转变就业观念,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量体裁衣,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寻找突破点,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搜寻各类就业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归类,建立招聘单位信息库,及时将各种招聘信息传达给每位毕业生,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减少求职成本。针对已经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要搜集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就业信息表,分批分期的与每位顶岗实习的毕业生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尤其要注意暂未就业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辨别就业信息的能力,在求职中注意自我保护,切勿盲目轻信,了解学生的就业期望,尽己所能的提供帮助,与此同时,需确保自己的联系方式畅通,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随时联系到老师寻求帮助,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为学生的顺利就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焦东良,冯 元.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信息,2010(29):257.
[2]张素芬,刘 晶,等.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6):106-108.
[3]刘红斌.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J].商场现代化,2010(4):165-166.
[4]刘国欣.辅导员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和作用[J].科技信息,2011(6):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