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青,李垣璋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十堰442000)
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期刊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影响,各类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期刊市场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学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群雄逐鹿,独领风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面向市场,在创建良好的办刊环境的同时练好“内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业发展空前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这给学术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学术期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势必给学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专业性学术期刊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独特的办刊风格赢得了一个细分市场,诸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研究》、《中国法学》等。与之相比,高校学报一般不分专业,完全是跨界组合,使得其在专业学术期刊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一些综合类学术期刊因与学报内容、性质相近而不得不面对着同类消费群体,二者的市场占有率呈此消彼长之势,因此,综合类学术期刊是学报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还有一些进入市场的电子期刊其本身依托学报和其他学术期刊的存在而表现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它因具有信息容量大、更新、出版和发行快速便捷、查阅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也已在学术期刊市场建立了稳定的消费群体,相反,学报则因出版、发行周期长,查阅耗时等原因,发行量日趋减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期刊业改革的日趋深入,市场化的学术期刊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改革传统的办刊模式,面向市场,改制为企业,成立了学术期刊社、出版集团等,他们转制成为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生存压力,他们更加注重市场经营,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高学术期刊核心产品(内容质量)、有形产品(实体质量)、附加产品(服务质量)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的效益相结合。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在经营体制改革中,大部分走上了集团化经营或是联合办刊之路,此举更有利于资源重组,有效节约生产成本,优势互补,这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受出版业、期刊业波动的影响,化解竞争中的风险,保持学术期刊整体上的活力。在学术期刊市场化进程中,不少期刊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在市场竞争中一跃成为盈利大户。
市场化的学术期刊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存市场,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学报的市场占有率。高校学报因担负着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教学改革理论创新的平台,培育学术新人的园地,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等使命,加之因其本身专业性导致的消费群体很有限而不能走市场化之路。但是高校学报又必须适应市场化的发展环境,如果高校学报墨守成规、坐视不管,不树立市场经营理念,不主动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提高办刊活力,办刊之路必将越走越窄。
我国高校学报办刊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刊号,只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办刊,并发放刊号,学报就具备了公开出版的资格。大多数高校学报办刊经费主要依靠主办单位定额拨款,多年来,刊号就如同一枚通行证,只要学报办刊中不出政治问题,办刊质量基本有保障,哪怕发行量微乎其微,基本都可以办下去。高校学报的生存无需参与市场竞争而决定,由此直接导致很大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市场经营理念和竞争意识不强,不重视学报的宣传及发行工作。学报的出版主要用于免费交流,即使有订户也基本上是各兄弟院校图书馆、资料室及部分科研单位,个人订阅少之又少。学报发展处于被动境遇。
信息化水平不高已成为很多高校学报发展的障碍,许多学报的收稿、登记、审稿、发稿等大量繁杂的业务都是通过人工来完成,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使得这些学报编辑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繁杂事务,影响工作效率。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学报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建立了工作网站,把纸质信息搬到了网络上,能提供相关信息的即时服务。一部分办刊条件好的学报已建立了完善的采编平台,从作者在线投稿,学报收取稿件,专家评审,主编终审等一系列过程,都可在网络上完成,方便对稿件和审稿专家库进行动态管理。而还有一部分办刊条件一般的学报还只能通过E-mail接受投稿并与作者联系,学报的收稿、登记、送审、返修等工作也是通过人工操作实现的。尽管加快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学报的发展趋势,但各高校学报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已形成了固定的办刊模式,即由学校拨付经费,学报遵循“展示本校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宗旨办刊[1]。学报既不用担心办刊经费问题,也不用担心稿源问题,这使得部分学报编辑人员争取市场优秀稿源的意识不强。虽然学报稿源丰富,但如果其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稿件不多,也只能“矮子里面选将军”,势必影响学报的办刊质量。闭门办刊,不主动出击接触社会,联络作者,寻求优秀稿源,使许多高校学报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遇,面对市场竞争日益强劲的学术期刊市场,高校学报前途未卜。
大多数高校学报虽然未走市场化之路,但在市场化形势下,学报与市场化的学术期刊争夺作者和消费者的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校学报面对新形势应主动引入市场经营理念,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编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创造更多佳绩。高校学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要体现重业绩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对于业绩突出的编辑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竭力为作者和消费者服务,力争树立高校学报的品牌和口碑,以此增加发行量,扩大影响力。(2)建立定期学习培训制度。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拓宽其知识面,丰富专业知识,满足他们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激发工作热情。(3)建立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开展编辑部内部交流学习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搞业务水平,提高办刊质量。
目前,我国期刊信息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办刊条件好的学报已把自己的网站当作一块阵地来经营,丰富其内容,树立与自己在传统期刊之林中的地位相当甚至更好的网络形象;办刊条件一般的学报也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进学报的信息化建设。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能通过CNKI推出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排查稿件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方便了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的及时交流,能有效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同时,还能有效加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为此,我们应更新观念,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切实将学报信息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衡量一所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基金论文比、国内有影响的数据库、检索类期刊、文摘类期刊收录、转载、摘录、索引或引用的文章数量和频次、影响因子、以及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等。高校学报因其内容的专业性,发行量有限,单靠纸质出版影响面窄。目前,大部分有资质的高校学报都加快了学报数字化建设进程,纷纷加入了中国知网(CNKI)、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数据库。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建设能直接将其推向国内期刊市场,增加被转载、摘录、索引的机率和频次,提高影响因子,进而提高知名度,增加了影响力,扩大了影响面。因此,高校学报应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主动与相关学科的数据库、检索类期刊加强联系,将刊物推向市场。
正如美国《新闻周刊》总裁的办刊名言“办好期刊的秘决,就是定位,定位,还是定位。”高校学报要想在众多的学报、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必须准确定位彰现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高校学报准确定位,可以依托本校专业优势、区域优势、地方历史文化优势创建特色栏目,形成刊物的亮点,提高竞争力,使其在众多的期刊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近年来已有一些高校学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诸如《文史哲》(山东大学主办)开辟了“当代学术名家与学术史”[1]。特色和品牌是高校学报的无形资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在办刊模式上,高校学报应彻底打破主办单位自产自销“学术自留地”的怪圈[2],开放办刊,迈向市场,以刊登相关学术领域最新科研动态,科技创新成果为目标,以期刊内容和质量吸引优秀稿件,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征稿、主动向科研对口的单位和知名专家约稿,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确保优质稿源。在稿件选用上,应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刊登理论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等方面俱佳的稿件。为更一步确保学报选题质量,还必须严格遵守“三审制”,严把质量关,从内涵上提高办刊质量。
高校学报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其与时俱进,顺应发展趋势,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拓展发展空间,创建良好的办刊环境,提高办刊内涵,实现学报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兼顾经济效益,这样高校学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1]陆惠敏.对高校学报市场化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103-105.
[2]刘泽生.学术期刊思考三则[EB/OL].http://ssic.cass.cn/news/lasd/2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