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视角探析唠叨言语交际冲突

2012-08-15 00:55党小苗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言语冲突话语

党小苗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十堰442000)

一、引言

交际的目的是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以引起共鸣或者希望对方执行某言语行为。唠叨言语交际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是指说话人希望他人改变态度甚至行为而说话反复 ,没完没了,它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母亲和孩子,妻子和丈夫,老师和学生之间。唠叨者大都是想通过反复诉说、提醒、劝告、命令等言语使得对方改变想法、态度,尤其是行为,进而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是唠叨言语交际中常常出现言语、行为或情绪方面的矛盾对抗状态,即交际冲突,使交际中断或停止,结果是被唠叨者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屡教不改。究竟哪些因素常常会导致唠叨言语交际冲突?大家都知道唠叨言语得体性差,因为唠叨言语中常出现贬义词、命令语,语气生硬,让人觉得“不中听”,难以接受。虽然如此,唠叨言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依然普遍存在,人们似乎无法控制自己,常常不自觉地进行唠叨。本文试图从认知语用学中的认知语境视角探讨唠叨言语交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措施。

二、认知语境理论

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Cognition)中第一次提出“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这一概念。该概念是关联理论的核心,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向(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向(Communicative intention)的明示—推理过程(Os-tenstive 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指说话人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把信息意向展示出来,后者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通过推理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向。认知科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交际行为包含为理解话语而进行的推理活动,而且认知语境和认知主体自身已有的信息共同作用于加工过程,对认知语境不断提出假设,并根据话语本身、具体语境、认知主体已有的百科知识、推理能力等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处理,调整语义,直至获得最佳语境意义。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一定要依赖具体语境因素,因为语用者通过经验已经把具体的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内在化、认知化于头脑中的结果,就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强调人的心理认知在话语表达和理解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不能脱离认知语境。熊学亮教授认为,认知语境的操作以“知识草案”(Knowledge of script)和“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为基本单位,认知语境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或意识形态结构)构成[1]。

三、认知语境与唠叨言语交际冲突

为什么有些人之间很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引起共鸣,而有些人之间则很难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为什么有些人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而有些人之间却很难?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知识、阅历等,导致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不同的认知主体,不同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认知语境表现出明显差异,进而对话语产生迥异的看法。

1.个体背景

首先是交际角色。言语交际中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交际角色和交际目的之间的矛盾。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交际角色不同,交际目的也就不同,交际冲突就难以避免。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充当的角色也时刻变化,其职责也随之变化。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可能是领导或下属,在家庭中又会充当丈夫、父亲的角色或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家庭环境中,女性既要充当母亲的角色,主要职责是养育孩子,包括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抓好学习等等,又要充当妻子的角色,与丈夫密切配合使整个家庭正常运转。对老师这个角色来说,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传授知识,同时帮助学生顺利成长。对于母亲、妻子、老师这些角色来讲,他们的工作需要对方的配合。然而,他们并不是总能获得所期望的合作,他们的角色又让他们无法摆脱这些责任,所以他们不得不通过反复诉说、提醒、劝告、命令等言语活动使对方改变想法、态度尤其是行为,进而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老师常常提醒学生“每天要早起早睡,不要迟到”;“考试时要认真审题,仔细思考”;孩子每天上学前,老妈都会说“书和作业本都带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人都会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讨厌被人指使、管制,所以父母、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角色常常会像“警察与小偷”一样,是他们的角决定了他们的矛盾不可避免,冲突不可避免。

其次是经验。根据Lakoff等人的经验主义认知观,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抽象概念的形成源于认知主体在环境中的躯体经验。人们首先以自身躯体经验为基础,构思情景,合成图像,这就是意象图式,它为抽象思维提供了基础,是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人是以自身为出发点体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人亲历了某个事件,以自己的身体感受了某种事物,他对所经历的东西会比间接了解到的东西有更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保留在长时记忆中。因此,具有同等阅历,类似经验的人就越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越容易产生共鸣。但是经验是与日俱增的,是与语言使用者年龄相关的。比如父母以前因为常看电视、电脑,看书姿势不当等原因而眼睛近视了或者看到周围人因此眼睛近视,这种强烈的体验或经验使得他们常常会限制孩子看电视、电脑,纠正孩子读书的姿势,“看电视会影响视力,看久了眼睛会近视的……”,“玩电脑很伤眼睛的”,“不能躺着看书”。有的父母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生活不如意,而看到自己的同学学习好,工作生活都顺利,就会以此经验,告诫孩子好好学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读研究生,以后找好工作,赚大钱,过好日子……”但孩子没有亲身体验,他们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会觉得父母是危言耸听或是不想让自己玩电脑、看电视而已,这样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自然而然产生了。

再次是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需要运用各种百科知识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对信息进行处理,调整语义,直至获得最佳语境意义。而每个人的百科知识水平是与个人文化素质相关的。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文化素质不仅包括在学校习得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人们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如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例如,母亲看到儿子同一道题又做错了,会说“上次不是给你讲了吗?怎么又做错了。为什么每次给你讲题你都不认真听?你学习能不能用心点……”一道题引发了母亲一大段唠叨言语,因为在母亲的潜意识中,给孩子讲一遍他就应该理解并记住,而忽略了孩子的认知语境“孩子是小学生,文化层次较低,他对那些知识的理解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母亲无意识地用自己的认知语境代替了孩子的认知语境,以致于要求过高,拒绝孩子再次失误,所以是母子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第四是性别。性别差异是造成夫妻间唠叨言语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女性在家人、朋友之间常常说起个人的情况和袒露自己的情感,孩子、家务、夫妻关系等。她们或者是用言语诉说自己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丈夫细心、体贴、能干等,自己的家庭很幸福等,以期得到共鸣,并分享自己的喜悦;或者是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期望听者能理解她,同情她,安慰她,以缓解她心中的痛苦。而男性则更喜欢谈论体育、政治、各种竞争以及各自的见闻,不太喜欢谈论家庭生活琐事,会把自己的情感深藏在心中,这种性别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冲突就是丈夫觉得妻子唠叨的主要原因。

2.情境语境

情境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情境语境的功能在于不同的会话情境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在语用学理论下,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的。离开语境,只通过言语形式本身,说话人往往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也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因为要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仅理解语言形式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当时的语境推导出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2]。就话语表达而言,语境影响说话人的说话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就话语理解而言,语境有助于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含糊、充实语义等[3]。唠叨涉及情境语境,是相对的。同一句话有时听后会感觉是对自己关心,会觉得欣慰,有时候会觉得是唠叨,让人心烦。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是否唠叨,是由听者的认知语境来决定的。例如,晚上十点,丈夫漫无目的的换着电视频道,嘴里嘟噜着“什么好看的电视都没有”,然后正准备关掉电视。妻子喊道“老公,快去洗澡!水放好了。”丈夫非常感动地说声“谢谢!”又如,晚上十点,丈夫第二天的董事会材料还没准备好,他正急得焦头烂额。妻子喊道“快去洗澡!水已经放好了。”十分钟后妻子看到丈夫依然没动,提高音量,略为不悦地问“怎么还没去洗澡啊?”丈夫不耐烦地回答“不洗!”妻子更为不悦了,“水都放好了。不洗也不早说!”此时丈夫恼火了,大叫“你没长眼睛啊?看不见我在加班?”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情境语境,结果大不一样,前者增进了夫妻感情,而后者则引发了一场大战。

四、结语

语言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成功的交际就是双方根据不断变化的语境去改变、调整或选择认知语境,以实现双方认知语境的趋同过程,只有这样听话,人才能获得与说话人所传递的最接近的话语信息。交际双方具有共同的认知环境,具备一定的趋同能力,才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交际双方能真正找到共同的认知语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而理解上的障碍或理解上的不完全常常无法避免。在唠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尤其是师生、母子间的认知语境更是无法达到对等的程度,即受话者释义有可能大于也有可能小于发话人的预设意义,从而产生交际信息不足或冗余,交际冲突随之产生。

在大多数情况下,唠叨言语交际冲突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陷入困境。唠叨言语交际冲突的原因在于唠叨者从来意识不到冲突产生的原因和问题的焦点,他们经常把唠叨言语交际冲突看作是心理冲突,而不是交际双方认知语境之间的矛盾。为了避免唠叨言语交际冲突,达到交际目的,发话者一定要考虑受话者的认知语境,不要将自己的认知语境强加给对方。即说话前一定要从对方的交际角色、经验、文化等个人背景和当时的情境语境两方面出发,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这样说出的话才能让对方觉得“中听”,更易于接受。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9-115.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1.

猜你喜欢
言语冲突话语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