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基于实践育人的视角

2012-08-15 00:51:10董跃进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育人大学生

董跃进,吴 刚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难的现象折射出其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明显不足,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已成为社会、高校、家庭和毕业生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毕业生的适岗表现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是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基于这样的认识,地方高校加大实践育人的力度,将成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切入点。

1 实践育人工作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从实践开始,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离开了实践活动,人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任何实践都是人的社会实践,地方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属性是育人的内在属性。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缩短社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毕业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关键。实践育人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然选择。

1.2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供理论指南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作出全面部署。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先后四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党和国家历来强调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地方高校创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为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1.3 人才学理论提供理论支撑

人才学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实践造就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担当重任,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就像佛家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升华,必须经过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历练,就是千锤百炼,要受磨练、受熏陶,酸甜苦辣都要经历;第二个过程叫顿悟,就是在历练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够辨别正误;第三个过程叫蛹化蝶,也就是说像凤凰涅磐一样。大学生参加实践,有助于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炼意志、培养品格,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引导毕业生在实践中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2 实践育人工作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现状解析

2.1 认识上趋于一致

地方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分散、小规模的考察到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主题鲜明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把社会实践列为教学计划,计入学分,且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就业创业能力不足对就业工作的影响程度日益增大。各地方高校对实践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纷纷出台并实施了各自的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把实践育人作为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突破口抓紧抓实,实践育人工作正朝着制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2 做法上不尽相同

各地方高校结合校情,多措并举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在实践教学工作方面,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着力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系统开展社情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大学第一课、“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计划”等。这些实践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方式各具特色,让大学生置身在一个真实、开放、充满着冲突、矛盾和挑战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拓展了他们体验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2.3 效果上总体不佳

地方高校坚持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个别专业依然比较突出,部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差强人意,就业难、创业更难的形势依然严峻。据麦可思调查,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本科占50%,高职高专占46%),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85%),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这表明,当前的实践育人工作显得相对不足,提升的空间很大,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

3 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思路

3.1 强化生涯规划的方向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思想力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合理确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则可减少“就业迷茫”。对大学生而言,生涯规划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需求,确定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生涯规划将起到一种方向性的作用,使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奋斗的方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确保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是成功就业创业的必要条件,正如古人所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思想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将形成无形的力量,即思想力。大学生合理确定生涯规划,将会对自己今后就业创业的定向(从事何种职业)、定点(在何地方就业)、定位(薪资期望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形成关于就业创业的个人思想,这种思想必将对就业创业实践产生强大的思想力,最终增强就业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2 强化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内驱力

就业创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而地方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缺乏吸引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起来,效果自然不佳。运用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案例教学不是讲解“案例”,而是借助案例让学生获得具体实用的知识,使理论用之于实践,避免理论架空,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用案例既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确保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接受教育进而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要遵循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与时俱进和就近取材的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激情转化为努力,步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就业创业内驱力。

3.3 强化基本链接的牵引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创业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工作,校友、用人单位、科研项目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具有不同的牵引作用,应建立他们与毕业生之间的链接。校友资源是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中重要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地方高校应建立校友工作网络,完善校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制度,动员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学校提供就业创业信息,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在校大学生介绍自己的职业经历和社会经验,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少走或不走弯路。不同的用人单位有不同的用人要求,了解其要求对做好就业工作非常重要。地方高校作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应全面掌握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增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工作。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外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剑桥大学等)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科研学分。地方高校应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3.4 强化实训基地的针对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适应力

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重要原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能力差。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借助实训基地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实训基地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他们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尽快实现由学子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更新就业创业的观念,弥补就业创业的能力“短板”,最终增强就业创业的适应力。实习基地要体现内容的专业性、环境的仿真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管理的严格性,让大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累生产实践经验,了解企业文化,为就业创业实现“软着陆”奠定基础。地方高校要联合企业完善实训条件、规范实训标准、保障学生权益,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和引导专业课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3.5 强化综合平台的系统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胜任力

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既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又涉及到用人单位、学校和政府。搭建综合平台,强化其系统作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胜任力至关重要。具体来说,一是搭建政策保障平台,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二是搭建供需交流平台,举办校园大型就业洽谈会、座谈会、见面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三是搭建就业指导平台,通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授面试技巧、创业方法等,指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四是搭建舆论引导平台,各类媒体要积极报告各行各业和多种多样的就业创业典型,引导毕业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思想,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正确舆论导向。

[1]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1):13 -17.

[2]瞿祥华,杨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46 -48.

[3]帕特里克·鲍里洛特.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卑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41.

[4]郝登峰.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5.

[5]胡树祥,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6]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9.

猜你喜欢
毕业生育人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