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平 商永加 夏小蔓
(蕈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安徽 长丰 231131)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是采用现代工业设施和人工模拟金针菇生态环境条件,实施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环境控制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其实质是以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农业,以现代市场理念经营农业。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首先利用空调设备及自动化装置用塑料瓶栽培金针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实现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国内始于80年代,1994年开始已经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厂化生产栽培工艺。
白色金针菇属低温喜湿性菌类,菌丝生长适温18~22℃,菇蕾形成适温10℃左右,子实体生长适温5~8℃。其发菌期比黄色金针菇长,出菇温度也比黄色金针菇低,抗病能力比较弱,发菌不充分不易出菇,要求多通风,对栽培设施和管理要求比较高。菌种的优劣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生产者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选择商品性状好,抗病性强,管理简便的优良菌株进行栽培。菌种生产和使用严格遵照NY/T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5333-2006《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
生产采用封闭式厂房,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带保温的彩钢板厂房。周围要求无工业 “三废”,无禽畜养殖场、垃圾置放场及其他污染源。生产用水符合城市居民饮用水标准。按区域洁净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五个区域:一区为无菌区,包括冷却室和接种室,是厂区洁净度最高的区域;二区为培养区,对洁净度要求严格;三区为搔菌、出菇、包装区,对环境整体要求较高;四区为操作 (装料、灭菌)区域,对环境无特别要求;五区为原料堆放场和下脚料处理区域,一般灰尘和杂菌较多。根据日生产量和不同品种,合理布局各区域面积,对各区域制订不同的管理制度和人员流动的要求。
最主要是出菇房,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保温降温、保湿降湿和光线调节等装备。菇房的屋顶及四周墙壁要光洁坚实,地面采用隔热处理,除了通风以外,不留任何缝隙,以方便清扫消毒。
菇房要求相对独立,宜排列于中间过道两侧,房门开于过道,以便形成过道缓冲间,减少外界空气与菇房空气直接交换。中间通道宽2米以上,以便通行与操作。出菇房面积多在60平方米以内。
培养基质一般由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麦麸、米糠、玉米粉、石膏、石灰等组成。杂木屑粗细要合理搭配,用前要过筛去除硬物。为除去杂木屑中的有害物质,应在室外缓坡水泥地面堆积4个月以上。在堆积过程中要经常浇水,使用时要弃去底层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木屑。玉米芯使用前需充分预湿,以免灭菌不彻底而引起杂菌感染。除杂木屑以外的所有原料都必须是新鲜、干燥、无霉变、无虫蛀、无异味。这是栽培成功的前提条件。
培养基质的配制不仅要考虑到为金针菇生长发育提供足够养料,还要注意节能增效,合理利用当地可利用的基质资源。下面是本合作社所使用的配方,供参考:①棉籽壳46%,杂木屑25%,麦麸20%,玉米粉5%,石膏1%,石灰1%,磷肥1%,糖1%;②玉米芯35%,棉籽壳20%,杂木屑10%,麦麸30%,玉米粉3%,石膏1%,石灰1%;③杂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2%,麦麸11%,玉米粉3%,碳酸钙1%。
培养基的含水量一般调节到64%~66%,酸碱度调节为8左右。
4.1 工艺流程 原料处理—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抑制—套袋—培育—采收。生产周期为55~60天,每个出菇房地面均要无水迹,催蕾室湿度由超声波增湿器提供;其他各生育阶段一般不再增湿。菌盖见不到水渍斑,以收获高质量的产品。
4.2 技术要点
(1)拌料。棉籽壳、玉米芯是常用原材料,其吸水速度比较慢,必须提前4~6小时预湿。严格按照培养料配方称取不同的原辅材料,在装袋前预先测定各种原料的含水量,根据最终混合培养料的计划含水量准确计算出所需的加水量,同时还要根据生产季节和主料的特性确定含水量,如夏季栽培水分含量宜低些,而以玉米芯为主料的水分则要调高一些,装袋前培养料的酸碱度要求保持在8左右。一般采用搅拌机搅拌,通过搅拌使原料在短时间内充分吸取水分,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并使物料混合均匀;再用输送带送入装袋机装袋。
(2)灭菌:一般采用17~18×36×0.005(厘米)高密度聚丙烯折角袋装袋,高度18厘米。料袋中间预留直径2.5厘米的小孔,套上塑料套环,塞上棉花。现在有一种新型防水塑料棉花塞效果很好;料袋装入周转筐,摆放于手推车上,推入灭菌器准备灭菌。从拌料装袋到灭菌力争在4小时内完成,以免培养料酸化而影响发菌速度和产品质量。为了提高灭菌效率、确保灭菌彻底,工厂化栽培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现在有一种脉动真菌灭菌器,所采用的plc控制系统,在智能、安全、节能、维护和使用寿命等方面比普通高压锅更具优势。
(3)冷却接种。将灭菌后的料袋及时放置于冷却室内进行自然冷却或强制冷却,待料温冷却到25℃左右时,进行无菌接种,以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接种室一般都采用净化系统,接种前一小时开启净化系统,确保整个接种过程中接种室处于无菌、正压状态。接种人员必须通过风淋室穿戴经消毒灭菌的工作服进入接种室,双手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接种工具也要用酒精棉球擦拭并经火焰灼烧消毒,冷却备用。使用的菌种必须经专业人员提前严格挑选并作消毒处理,使用时将菌种表面2厘米厚的老菌皮挖弃,用接种铲将菌种捣碎后倒入料袋孔穴内,使部分菌种能进入到料袋底部;而料袋表面也一定要均匀布满菌种,以缩短菌丝满袋时间,并确保整批菌包菌丝均匀一致。采用谷粒菌种较好,750毫升菌种瓶,每瓶可接25~30袋,接种时要有 “不带入菌、不存留菌、不带出菌、彻底除菌”的无菌化意识,操作要迅速、敏捷,确保“准、快、净”。
(4)菌丝培养。培养室在使用前用熏蒸宝一克清进行空间熏蒸消毒。经通风换气后,将已接种的菌包转移到培养室培养。发菌期间培养室温度必须稳定在18~20℃,空间湿度保持在65%左右,避光培养,每天早晚各通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菌包与菌包之间应留有少许空隙,以免菌丝快速生长产热而引起 “烧菌”。菌丝封面后及时检查并挑除杂菌感染的菌包,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做到 “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培养室通风口处应有防鼠防虫设施,一般28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成功率一般可达98%左右。
(5)催蕾。催蕾是金针菇优质高产的基础,是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金针菇的发育特点进行管理,以满足其对环境的要求。催蕾温度控制在12~15℃,早晚各通风两次,每次20分钟左右;光线不能太强,仅需要散射光照。一般7天左右可见许多鱼籽样的小菇蕾。
(6)抑制。菌柄长到1~2厘米时移到抑制室,通过低温、强光、强风等综合作用,使菇蕾生长缓慢、整齐一致、坚挺,等菇蕾长到袋口3厘米时可套袋。温度控制在3~5℃,湿度75%~80%,采用层架对换方法控制,一般需8~10天完成抑制。
(7)育菇。菇蕾经过抑制后菇柄整齐,菇盖大小适中,此时可进行育菇管理。随着子实体的长高慢慢拉直套袋,待到菇盖距套袋口3~4厘米,菌盖未开伞,菌柄长约16厘米时采收。这一阶段温度6~9℃,湿度80%左右,光照300勒克斯,每天通风换气,根据子实体生长情况,合理调控温、湿、气、光,一般采用环境控制系统进行调节。
(8)采收与包装。采收时脱去套袋,用手握住菇体根部旋转采下,摆放时注意不要头尾交叉乱摆,以免菇根的培养料沾到菇体上。不同级别的菇分开包装、打冷、运到市场销售。菇体含水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菇的贮存与流通。可采用活性体防雾袋包装。
制约工厂化生产的瓶颈问题是病虫害感染,主要有细菌性褐腐病和螨害。
(1)杂菌。主要杂菌有木霉、曲霉、青霉、根霉、链孢霉等,危害很大。要从原料的选择与拌料、灭菌与无菌接种、栽培袋质量和封口棉花塞等着手防止杂菌的污染。
(2)病害。常见的细菌性根腐病,主要在搔菌、喷水时侵入;葡萄孢霉病容易在过湿、通风不良的菇房中发生,染病后在菌柄基部长满绵毛状菌丝。不管哪种病害,一旦发生就很难完全治愈,防治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菇房的湿度,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二次用的套袋、纸筒须经严格清洗消毒。
(3)虫害。主要是螨类。这和厂区的布局、原材料堆放、环境卫生等有关。
(4)“水菇”。是指金针菇的菌盖和菌柄呈水渍状。“水菇”颜色暗,易染病害,也易发生根腐病,保鲜时间短,商品价值低。主要预防措施:加强抑制后的管理,定期通风,使菇房内空气流动,必要时在菇房中使用移动式除湿器。
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涉及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是相互触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对人员素质、对设备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
工厂化栽培的快速发展,带来产品的季节性过剩,与常规生产的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同时存在,一些投资小、成本低的季节性成品必然影响市场价格,对工厂化生产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同时劳动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影响着企业的利润,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持续、稳定地获得优质、高产的产品,如何减少劳动力成本和节能降耗,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