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红,梁惠卿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当今世界,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商贸、科技交流等各个领域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1]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我国对外资、人才、技术的大范围引进,以及经贸、文体界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致使各个行业对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外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凸显出来,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外语学习随之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对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要求日趋迫切。为顺应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开展了ESP教学和实践。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最早在“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Halliday Mcintosh&Strevens.1964)一书中提出,是国外 20 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科技、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而产生的。许多国外学者曾对ESP做过解释,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2]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概念是“ESP区别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是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的英语课程”[3]。
英国文化委员会在1994~1995年进行了一项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调查。调查显示,21世纪英语教学将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是: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1]
我国英语ESP教学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受重视。对于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0年版)明确规定:经过180~220学时的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4]“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5]也就是说,既要求高职学生掌握“以实用为主”的语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以应用为目的”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运用英语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为通用英语(EGP),即大学英语或公共英语,主要进行听、说、读、写、译基础教学,侧重学生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6]专业阶段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英语语言工具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以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为依托,逐渐向专业领域过度转变。这样,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在ESP中达到了有机结合,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转折。
目前高职外语教育模式虽是在进行两学期的EGP教学后,安排ESP课程,但实践中EGP教学有相应的考试标准(AB级和四六级考试)衡量教学效果,备受重视,而后续的ESP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教学中倍感迷茫;有的高职院校或专业省略了EGP教学,新生入学直接开设ESP课程。鉴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直接接触专业英语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EGP为ESP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ESP教学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学习阶段顺利地过渡到应用阶段。“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6]因此,衔接好EGP学习和ESP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ESP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还要懂基本的专业知识。目前高职院校语言和专业知识兼具的教师人数很少,ESP教学可以说由EG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平分秋色。由于EGP教师对专业术语不够了解,教学中常有词不达意,甚至表达错误的现象,对专业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不能准确定位;而专业学科的ESP教师则缺乏语言规律、语篇特点的教学训练,不了解语言的内在联系,找不到学生英语学习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由于学生语法知识欠缺,不能准确断句,对文章语句也茫然不解。尽管形式上ESP教学将英语与专业结合了起来,却并未进行实质上的渗透衔接,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ESP教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一般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大多来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随意性强;很多院校自编教材,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内容编排和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有的教材偏易,有的偏难,有的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从总体上看,目前使用的ESP教材,内容信息新且贴近实际,有适量的专业词汇和情景内容供学生储备,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在ESP阶段得到很好的应用和提升。
职业院校的“零距离”就业历年来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是为了“用”,实践教学理应是高职ESP课程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ESP教学需依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在各专业的英语应用能力。目前的ESP教学中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基本上局限于师生课堂上的情景对话、影像观摩等机械训练模式。许多学生毕业时还不能也不敢张口,有些则缺乏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当前的ESP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口头授予”、“填鸭式”、“哑巴英语”、“教师独角戏”等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单向输入,而忽视学生的互动。课堂上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优化的方法要么很少用,要么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ESP教学水平整体落后。
目前我国尚未开发涵盖职业类别的相关职业英语水平权威认证考试,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规范的ESP教学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考试方式无外乎闭卷、开卷,或以翻译、阅读理解为主的半开卷,学期中偶尔安排论文等形式的大作业,但师生对其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不排除为了保证让大多数学生考试及格所进行的补充,但卷面成绩依然占绝对比重。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为了得到分数而不得不被迫学习,机械地掌握知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在课程设置上,将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EGP)与行业英语(ESP)阶段,并提出基础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7]一方面“先EGP,后ESP”:高职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巩固铺垫有利于顺利过渡。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升华,没有EGP基础,ESP学习就如同空中楼阁,开展ESP教学更要加强EGP学习,扎实的EGP知识能促进ESP的学习,因此EGP教学应贯穿始终以保证ESP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了突出高职外语教学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在EGP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与学生专业领域有关的英语知识,或EGP与ESP教学双线并行,通过开展讲座或演讲、课件、作品比赛,将专业英语词汇、听说技能训练渗透到EGP教学中,或采取EGP、ESP单独教学。
要从思想上重视,倡导教师“终身学习”,建设一支“跨学科”教学的ESP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学习平台,利用寒暑假对一些英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培训,使其短期内能够胜任专业英语的教学。可实行导师制,专业教师(师傅)与外语教师(徒弟)“一帮一结对子”,对外语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让外语教师跟随专业教师听课学习,协助教学。或鼓励EGP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学位,也可选派EGP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调研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将专业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结合起来。[7]此外,英语教研室与专业教研室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进度、实训项目,一起编写教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商议考核方案,评价标准,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
教材决定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ESP教材十分关键。教材选用既要注意专业知识与基础英语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专业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可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让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从目标岗位出发开发课程,编写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校本教材。同时可邀请有关企业提供案例资源和意见,协助教师编写,最后邀请课程专家审查教材,确保ESP教材实用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灵活多样性。
ESP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运用英语进行职业或行业的沟通交流,即重在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因此,根据高职ESP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进行改革。对教材内容要适当取舍,取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内容,舍去与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的部分;要注重情感教育,促使学生不再简单的认为英语学习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工具,是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做准备的,属于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进行移植嫁接,借鉴知名的职业英语证书考试参考用书,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整合,使其适宜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根据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语言特点、课程内容,在教法中增加趣味性、多变性。可采用学生讲授、分组讨论、激励法和赏识法授课,运用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改变师生互动性差以及学生厌学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优化ESP教学,丰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式。
2005年1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要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改革陈旧的评价模式,建立ESP现代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减少终结性考核比例。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丰富评价内容,对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角度评价,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2)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口试笔试、论文作品、实训操作多层面评价,重视实用技能;(3)采用多元化评估手段,通过师评、自评、互评,课内课外多维度立体化评价细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及情感进行综合评价,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做准备。
当前高职院校ESP教学虽然存在不足和弊端,但重视发展ESP已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ESP符合高职教学“能力本位”培养目标,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职ESP教学刚刚起步,只有不断深入ESP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以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找到真正适应我国高职ESP的教学之路。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2]Hutchinson F.&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许珂.高职ESP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J].教育在线,2011(4):155-156.
[4]邓春梅.对高职ESP教学的几点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78-8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7]谢佩军,程越.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