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维全 曾先富 罗小波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四川 成都 611130)
竹荪被人们称为 “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在我国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其与熊掌、鹿茸、燕窝等齐名被列为山珍,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
目前,我国人工栽培较普遍的品种有长裙竹荪、红托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的黄裙竹荪(供药用)。其中以棘托竹荪抗逆性较强,原材料分布广泛,温度适应范围宽。竹荪多采用生料或发酵料,在野外进行开放式畦床栽培,在标准化、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及抵御自然风险等方面控制难度较大。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从2009年开始进行棘托竹荪高产栽培试验,经过近3年的研究,总结出熟料袋栽高产技术,现将要点介绍如下。
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克,红糖20克,蛋白胨5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克,维生素B120毫克,琼脂18克,水1 000毫升,pH 5.5~6。接种时种块稍大,接种后15~20天菌丝即可长满试管。原种、栽培种配方为木屑80%,麸皮20%,糖1%,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石膏1%,灭菌前pH为6.5~7,750毫升菌种瓶经过50~60天满瓶。培养条件为温度23~26℃,遮光培养。
棘托竹荪属高温型品种,子实体形成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5~32℃。因此成都地区一般选择在3月底4月初进行排袋覆土,菌种的制作、菌袋的制作根据这个时间进行逆向推算,即在1月份进行制袋,上年10~11月进行栽培种制作。
棘托竹荪菌袋制作配方:(1)木屑80%,麸皮15%,玉米粉2%,糖1%,过磷酸钙1%,石膏1%,另加尿素0.1%;(2)木屑60%,玉米芯22%,麸皮 15%,糖 1%,过磷酸钙 1%,石膏1%,另加尿素0.1%;(3)木屑50%,农作物秸秆32%,麸皮15%,糖1%,过磷酸钙1%,石膏1%,另加尿素0.1%。避免使用鲜木屑,农作物秸秆要粉碎成1.5厘米左右长的颗粒,木屑、玉米芯和秸秆在拌料前须用1%的石灰水预湿,装袋时培养料湿度控制在62%左右。
选用17×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菌袋进行装袋,先用绳子扎一头,装入料后扎另一头,每袋装干料约500克,装好后检查菌袋是否有破损或刺孔,及时补好,采用高压或常压灭菌。
竹荪菌丝生长较慢,在接种时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待菌袋冷却至室温后在接种室或接种箱中接种,接种时尽可能保持菌种成块状,并加大接种量,以利于菌种尽快萌发封住袋口。接种后保持培养温度25℃,并注意通风换气,经过60天左右,即可长满袋。菌丝满袋后,再继续培养10~15天,使菌丝充分成熟。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食用菌大棚进行排袋,适度遮光。整地作畦,畦宽80厘米,畦间距40厘米,将菌袋脱袋后直立于畦上,每袋间距5厘米,然后取畦间土进行覆土,覆土厚度为4~5厘米,挖取畦间土同时挖出畦沟,沟深20厘米。盖好土后向畦面喷细水,保持土壤湿度65%~70%。最后在畦面盖一层稻草,并覆上塑料薄膜。每平方米排放约50袋。
经过10天左右菌丝开始爬土,当菌丝爬满土后揭膜搭小拱棚。土面的菌丝遇到空气,形成菌索,并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在表土层形成原基。约经10天,原基发育成小菌球,此时管理的重点是保湿和通风。当菌球由近扁形发育成蛋形时,管理的重点是增加湿度,同时增加光照,诱导菌球破口。棘托竹荪菌球破口多在清晨5~6时,从破口到撒裙结束不超过2小时。
当菌裙达到最大张开度时及时采收,否则半小时后就开始萎焉、倒伏。采收时,先用刀片从菌托下切断菌索,轻轻取下子实体,勿弄破菌裙,勿让孢子液沾染菌裙。采下的竹荪及时去掉菌盖及菌托,晒干或烘干。棘托竹荪菌袋从排袋覆土到采收约30天,采收期为5~9月,采用熟料袋栽模式每亩 (667平方米)可产干竹荪150~180千克。
采用熟料袋栽棘托竹荪,可进行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菌丝培养阶段在培养室进行,环境条件可控,可显著提高栽培的成功率。采用熟料袋栽模式产量比生料畦床栽培提高50%左右,效益增加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