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模式下徐州琴书的承传

2012-08-15 00:53王跃萍
关键词:琴书徐州

王跃萍

(江苏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徐州琴书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徐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种之一。徐州琴书植根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徐州琴书产生的三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追捧和喜爱,目前它与扬州评弹、苏州评话合称为江苏省的三大曲种,与山东琴书、北京琴书合称为全国三大琴书。

一、徐州琴书的艺术特色

徐州琴书汲取了南北方的音乐文化养料,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华,融合了徐州地区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的特征,因此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不同于其他曲艺种类的民间曲种。

(一)徐州琴书的演唱语言独特

徐州的方言土语贴近生活,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在徐州琴书的演唱中使用徐州方言土语已经成为徐州琴书中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徐州方言由于历史上有上、下路之别,“上路”即“上四县”(丰、沛、萧、砀山),“下路”即“下四县”(邳、睢宁、铜山、宿迁)。上、下路在语言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琴书也音随地改,逐渐显示出上、下路不同的艺术风格:“上路”琴书顶板唱法较多,字重板实,朴素端庄,板眼规整;“下路”琴书以闪板唱法为主,板后吐词格外显得词清曲秀,华彩流畅[1]。

(二)徐州琴书的唱腔及曲牌丰富

徐州琴书的主要唱腔及曲牌均来源于各地民间小调、歌谣、号子等,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演变而成。徐州琴书中常用的曲牌有《凤阳歌》《垛子板》《鲜花调》《叠断桥》《满江红》《上河调》《下河调》《银纽丝》等三十多种,其中使用最广的是《凤阳歌》《剁子板》。《凤阳歌》又称“四句腔”、“凤阳调”、“扬调”等,是徐州琴书音乐曲牌的最重要形式,全国很多剧种、曲种都采用过。《垛子板》系五声音阶,宫调式,它是从“千板”、“数板”衍变而来的,是由“凤阳歌”曲调第一乐句曲调旋律而衍生的上下句结构[2]。“《凤阳歌》速度舒缓、旋律优美、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垛子板》轻松明快、紧张激越这两种主要唱腔,一慢一快,前者委婉后者明快,各有功能与巧妙。”[3]

(三)徐州琴书的演出形式多样

徐州琴书的舞台表演按时序可分为两个阶段不同的形式,而上个世纪80年代已成为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80年代以前,徐州琴书的演出形式是单人档和双人档,80年代后则是双人档、三人档。“单人档”,即一人拉坠胡,单脚踩梆打节奏,演唱者只能坐唱,不能走动,当演唱到高潮处时需要单脚踩梆以助气氛;“双人档”,多为男女二人,一个人边敲扬琴边打手板,另一个人坐着拉坠胡,两人配合默契共同演唱;“三人档”是上世纪70年代末徐州市琴书表演艺术家魏云彩先生与他的两位弟子三人同台演唱而形成的新的表演形式,“三人档”的演员在舞台上分左、中、右,伴奏乐器除了坠胡和扬琴以外,再配上一件弹拨乐器或打击乐器如碰铃、小碟等等[4],这种演唱形式能分能合、活泼多变,更有利于舞台表演。

(四)徐州琴书的剧目扎根民间

徐州琴书植根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紧紧贴近人民生活,而又反映人民生活,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活伦理、脂粉、灵怪、朴刀、棍棒、铁骑、公案等,艺人称其为“针线筐里的买卖”。如“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狸猫、八个眼……”,耳熟能详;再如“五月花开满园香,家家户户过端阳。有一户人家吃粽子,儿子告他娘一状……”徐州琴书小段《吃粽子》娓娓道来,如叙家常[5]。

(五)徐州琴书的伴奏手法具有多样性

徐州琴书的伴奏乐器由拉弦乐、弹拨乐及打击乐器组成。拉弦乐器有坠胡、软弓胡琴、二胡和板胡等,其中坠胡的音质雄浑而粗犷,或低沉如泣如诉,或高昂如万马嘶鸣,坠胡是徐州琴书中最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弹拨乐器有扬琴、古筝、三弦,其中扬琴乐音明丽而优雅、活泼而清朗,与坠胡相配合,相得益彰;打击乐器有檀板(手板)、碟子等。徐州琴书伴奏乐器的演奏效果用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来形容是非常确切的[5]。

徐州琴书音乐“虽有定规,却无定谱”[6],因此无论在唱腔和伴奏方面都包含有很多即兴的成分,使徐州琴书伴奏手法丰富多样。徐州琴书的伴奏大致有四种形式:一是,随腔伴奏,即伴奏与唱腔旋律基本相同;二是,衬腔伴奏,多在演唱曲牌时使用,有时为了突出唱词,乐队伴奏全停,待衬词出现后,乐队与帮腔一起进入,使音乐气氛骤然强烈;三是,唱时不拉和拉时不唱,这种伴奏方法与唱腔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唱时不拉弦也不击琴,只击梆或打板作节,或者有时只在几个骨干音上做些支撑性的点染;四是,即兴伴奏,这种伴奏方法以灵活多变见长。有时伴奏与唱腔形成两个声部,既具立体感而又突出声腔,构成复调音乐效果①根据徐州琴书表演艺术家魏云彩先生口述整理。。

二、徐州琴书的发展现状

(一)徐州琴书的严峻现状

过去的徐州琴书是活跃在农耕时代的民间艺术形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使传统的民间戏曲音乐日渐萧条,甚至销声匿迹,徐州琴书也未能幸免。

究其原因,首先是演出市场严重缩水。以前的徐州琴书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老百姓都特别爱听,甚至能演唱一些剧目的片段。可现在别说能唱的,就连听过徐州琴书的人数也不多了;其次是后继乏人。文革中期曲艺团解散,1977年才开始恢复演出。徐州琴书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只有7人,1989年徐州文化艺术学校招收的学员也只有6人,后来由于经济效益不好、演出少或发展前途不明朗等因素制约,最后能够留在舞台上的演员只剩下2、3人。同时,徐州琴书与江苏省其他兄弟戏曲形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据徐州琴书表演艺术家魏云彩先生说:“在参加第六届江苏省曲艺节时,我就深知徐州琴书与扬州评话、苏州评弹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我们的力量有多么的薄弱,徐州琴书12年收了6个学生,苏州评弹一年就收50个学生,12年就是600个学生,徐州琴书后继乏人啊!”

(二)政府相关部门所作出的努力

正当徐州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时,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家和江苏省有关部门的各项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地开展,一些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徐州琴书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2年徐州市政府责成文化主管部门向社会招收8名徐州琴书学员,在市文化艺术学校举办徐州琴书班,初步解决了后继无人的问题;2005年徐州市将徐州琴书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徐州琴书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徐州琴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8月徐州琴书研究会正式成立[7]。

种种迹象表明,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不懈努力,徐州琴书的保护和发展有了一些起色,但是这只是从政策、制度等宏观的层面为徐州琴书的发展注入了一些动力,但是想要从夯实群众基础、开拓传播途径等微观层面,让人民群众重新回到徐州琴书的周围,光靠宏观政策支持是不够的,而应将徐州琴书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创新徐州琴书发展的新途径,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三、构建网络传播模式,承传徐州琴书音乐

进入21世纪,迅猛发展的网络使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迁。网络传播是在互联网、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它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其自身的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等优点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媒体革命,成为当前最受大众欢迎的传播形式[8]。

(一)建立徐州琴书资源数据库

资源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的结构形式来组织、存储、管理资源数据的仓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数据的管理不再仅是存储、管理资源数据,而转变为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数据管理的方式。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数据库中。有了这个“数据仓库”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等等。对于徐州琴书而言,资源数据库将会对徐州琴书起到存储、管理、展示和传承的作用,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网络容纳海量资源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和优势,就要建立徐州琴书资源数据库。徐州琴书资源数据库应容纳尽量多的徐州琴书艺术发展的概况、民间团体和传承人的介绍、作品曲谱与音视频资料的展示、演出活动信息的宣传、保护方法与承传方式的普及等相关数据,让数据库作为向百姓宣传徐州琴书的基地、中心和代言人。

(二)制作徐州琴书的艺术网站

在徐州琴书网络传播模式中,制作网站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将虚拟的信息资源交流平台放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表现网络文化信息“传”与“受”多方面的信息互动,来达到传播者与受众者、受众者与受众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反馈以及信息碰撞,这正是本模式最为独特和新颖的地方。

目前,关于徐州琴书的独立的、专业的艺术网站还未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笔者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徐州琴书 网站”得知,涉及徐州琴书内容的网站只有少量几个,如中国琴书网www.qinshu.cc。在这个网页上,徐州琴书只是作为一个小栏目进行展示和宣传,文字与图片资料非常少,音频与视频资料基本没有。因此,制作徐州琴书艺术网站,刻不容缓。

目前网络上有一些关于民间艺术的网站,但这些网站大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徐州琴书艺术网站的制作应注意:其一,网站的栏目设置应从用户的视角出发,清晰明确,重点突出;其二,在栏目内容设置方面,除了以文字介绍的传统方式向用户展示徐州琴书以外,还要加强对图片、音频、视频等栏目的建设,将诸多宝贵的资源加以整合和处理,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的形式全面展示徐州琴书的内容;其三,网站应体现“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徐州琴书艺术网站应具备很强的交互功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老百姓,都可以利用这一渠道进行“传”、“受”等活动,实现理论意义上的“对话”传播[9];其四,网站应特别加强维护工作。网站维护管理是网站生存的必备条件,不做维护的网站便丧失了其生存的意义。网站维护要及时,如果网站信息更新速度缓慢,经常存在无法链接、内容过时等情况,便会使读者对网站丧失信心。

(三)大量制作网络“流媒体”格式的徐州琴书作品

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英特网上播放的媒体格式。商家通过视频传送服务器将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并传送到网络上。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数据进行解压后,节目就会在一些媒体终端上,和发送前一样显示出来①相关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94.htm。目前,使用“流媒体”的终端主要集中在移动电视、手机以及IPTV等产品上。

移动电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制性传播的优势,传播内容多是短小精悍的娱乐资讯节目。所谓强制性传播,其实就是指在某个公共场合的移动媒体终端上,无限循环播放流媒体节目,受众只要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触觉会被流媒体节目强制吸引,受众会或多或少的接受流媒体节目所传达的信息。因此,打造徐州琴书系列节目和视频广告,通过公交、出租车、地铁等移动电视,以及楼宇和户外大屏幕电视等无线数字网络播放,将会起到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广告传播效应。

手机媒体传播具有移动性、时效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通过手机我们可以随时观看徐州琴书的流媒体格式的视频节目,还可以在网络上申请和建立徐州琴书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在平台上畅谈徐州琴书的发展与保护。

IPTV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服务平台,它具有“多媒体化”和“超链接化”的特点,可以随时地、无限地扩展信息内容,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创造更好的互动性。较之有线电视,IPTV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互动性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丰富的增值业务,这些增值服务,如影视点播、移动电视、上网、电子邮件、视频通话、互动游戏和信息服务等。因此,徐州琴书可以借助IPTV这一崭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定期推出徐州琴书音乐电子杂志,增设徐州琴书专题旅游频道,将徐州琴书与徐州本地旅游的宣传融为一体,不仅可以在点播时加上虚拟徐州情境游的互动参与内容,还可以增加互联网相关信息搜索功能,文化产品的电子商务可以和视频服务结合,进一步增强互动体验效果。

常言道,耳濡目染,日久生情。不管人们走在大街上,还是坐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上;不管是在家收看IPTV,还是在手机上玩微博、看视频,如果能够在“流媒体”格式的终端上看到品质优秀的徐州琴书作品,那么我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营造浓厚欣赏、热爱、承传徐州琴书的氛围,这对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依托网络,立足高校,拓展徐州琴书的传播渠道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参与,其中大学生无疑是不容忽视的群体。高等教育应该承担起弘扬民族民间艺术的义务,提高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网上教学成为可能,许多权威的教学机构都开发了专门的网络教学课程,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已经纷纷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像中央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也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学院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音乐爱好者们即使没有良好的音乐天赋也可以通过网络音乐教育服务获得系统学习音乐知识的机会。建立专门的传统音乐网络教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笔者认为,徐州琴书能够在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徐州为中心的鲁南、皖北和苏北地区高校的通识课程中开设关于“徐州琴书艺术”的公共选修课程,将徐州琴书的宣传与保护纳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体系中,通过网络课程的设置达到在大学生中宣传和保护徐州琴书的目的,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网络传播模式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扩大徐州琴书的承传范围、丰富徐州琴书的承传内涵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徐州琴书的网络传播,将在新一轮的岁月流动中向我们展示它惊人的成就和迷人的色彩。

[1]张仲樵,殷召义.徐州民间音乐集成—琴书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3.

[2]李爱真.徐州琴书音乐唱腔结构研究[J].中国音乐,2010(4):129.

[3]冯光钰.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96.

[4]张晓玲.浅谈徐州琴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J]艺术百家,2002(3):33.

[5]魏云彩.论徐州琴书的“精气神”[J].艺术百家,2002(3):31.

[6]任超平.徐州琴书音乐研究[J].艺术百家,2010(3):226.

[7]尹丽丽.徐州琴书的发展与保护[J].作家杂志,2010(2):242.

[8]黎彦.网络传播与音乐行为方式的现代性[J].中国音乐,2008(2):161.

[9]齐如林,张宪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视听复合传播模式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4):88.

猜你喜欢
琴书徐州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疫散待春回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失落的非遗明珠
——豫东琴书
《永乐琴书集成》真伪再考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刘备与徐州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