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

2012-08-15 00:52:14姜华帅
关键词:教条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黄 鑫,姜华帅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

黄 鑫,姜华帅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入手,指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趋向,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特征。通过与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积极因素。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在西方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最先由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提出,意指20世纪初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对西方革命道路的争论而形成的一股理论思潮,它主要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本人。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科尔施所说的这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产生同当时具体的革命斗争和理论斗争密切相关,具有历史合理性。这是因为,当时西欧一些国家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说明俄式革命并不完全适合西欧,而第三国际成立后,苏联在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内推行布尔什维克化运动,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和革命模式强加给西方共产党,在理论上稍有不同,便被斥之为“异端”、“修正主义”。这种教条主义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西方共产党内的一些理论家的不满和反对,他们力图通过分析西欧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的不同特点,既反对第二国际右翼理论家的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又提出了不同于第三国际及苏联的理论和革命模式;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难道你还要责怪我没有事先跟你通气吗?我能想到这个活动,也是因为那个记者的提问啊!你没有感受到当时那热烈的气氛吗?你看看那些记者,完全被我们的计划给震撼了,多兴奋啊!”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1.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2.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主义获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经常处在不理解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变化发展的经验的危险之中。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主张由每一代来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自觉地实现了一种“文化转向”,从单纯的武装暴力革命转向一种更为深刻的总体性革命。这种文化转向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以深刻而敏锐的方式切入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主体性的文化革命观,到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针对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关注着20世纪人类的精神状况和文化境遇,即普遍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问题,这应当是决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最基本的特征。

1.1 研究对象 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临床诊断为大隐静脉曲张的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的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血管外科学》[7]及《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例,女性18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9.53±6.41)岁。入选患者静脉病变患肢60条,左侧下肢病变32条,右侧下肢病变28条,静脉病变部位均为大隐静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属知情同意书。

(二)反对马克思主义实用化。持有马克思主义实用化观点的人往往忽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精神实质的把握,而以“是否有用”作为标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削足适履”般的剪裁,其结果要么导致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要么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了外壳丢了灵魂,最终削弱、淡化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实用化的倾向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在国际共运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抱实用主义的态度曾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严重损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传承和发扬了这种批判精神,他们一方面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论理解模式、指向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指向苏俄式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将批判的锋芒直指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虽然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指向不同,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生态批判等构成西马对资本主义总体性批判的基本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三)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化的危险。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化观点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就应当借助于政治权力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式的政治权威。这种观点表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忠诚备至,但实际上,却把马克思主义定为不许讨论的教条,当作执政党的“专利品”。在监督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于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会由执政党说了算演变成个别领导人说了算,从而形成“一锤定音,万马齐喑”的不正常的局面,这无异于让马克思主义“安乐死”。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曾经生机勃勃,一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脱颖而出,但十月革命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出现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和注释经典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被严重扭曲和异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就应当具有理性的科学权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许多人一旦戴上“马克思主义”这顶小帽,他既不愿意为它的荣誉而战,又不愿意把它施舍给别人。这不仅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相反,它把许多可能通向马克思主义的小道给堵死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西欧革命的失败,宣告了第二国际教条主义理论的破产,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并非充满实践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而是教条主义在理论上的破产和实践中的失败。为了寻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向,他们首先向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进行了斗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严重的自然主义倾向,他们盲目崇拜自然物质,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还原为社会存在的“物理学”,企图将历史范畴中的经济过程贬低为自然过程,从而将具体的社会存在重新抽象化。这种自然主义倾向导致了物质的自然规律决定论,经济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就被理解为僵死的、外在于人的任何历史活动的自然规律,从而被神化为抽象的、类似神学必然性的东西。对社会历史活动和历史规律的自然主义理解,必然导致教条主义的单一历史决定论,否认历史过程的任何多样化发展。卢卡奇等人看到,正是这种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抹煞了俄国革命和西欧革命的差别,从而造成了西欧革命高潮的夭折。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中立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大教训就是使其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和装饰品,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后果。冷战结束后,应当恢复马克思主义学术性的本来面目,不与政治发生直接联系,其意图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一种斗争和批判的武器驯服为一种非政治化的学术型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清楚的指出了这种危险性:“那可能发生的危险就是,有人想在对归于一类的著作不费力的评注中利用马克思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以便能使政治律令中立化,或者说至少是要抑制政治律令。在这方面,人们能够感觉到在文化中或者更准确地说大学里正流行一种时尚或时髦。……要彻底地使马克思主义的参照非政治化。……使某种潜在的力量中立化,其方式首先就是削弱全体的力量,使其不流露出造反的成分。”[1]这种观点看到了过去一些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断章取义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使之服务和服从于政治的危险性,但是这种割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斗争的内在联系,磨平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武器的斗争锋芒,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立化的倾向,则有可能扭曲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性,禁锢于深深庭院而失去批判力,最终沦为湮灭在历史烟雾中的理论废物的危险。

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线单传”。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实际看,这种观点是极其狭隘的。不可否认,马、恩、列、斯、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流和主线,但由于政治实践对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不同,势必会形成其它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流派。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进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要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狭隘的理论视野,特别是改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或异端地位的做法,而应该具体地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首先同情地理解,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才能避免“唯我独马、唯我独革”的独断做法,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根据丘陵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农户的种田规模都不大。对于复杂的育秧技术,要让大多数使用插秧机的农户都掌握这项技术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根据当地对插秧机示范推广、使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由政府补贴,建立综合育秧场地。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育秧,可以减少育秧过程的损失或由于育秧不规范导致插秧过程的损失。这样会给农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户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和对西方革命途径的探索,严格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思想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发展而来的,虽批判了马克思主义,却也用了一些西方社会的思想补充,重建,革新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是20世纪具有相当深远的国际影响,它对中国的转型期的文化也有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

[1]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5-46.

[2]张亮.让卢卡奇从晚年自传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种方法论反思[J].学术研究,2005,(3):72-78.

[3]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J].哲学研究,2005,(4):30-32.

[4]陈食霖.科学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5,(4):33-34.

[5]王秀芬.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价值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8-12,151(6):112-115.

猜你喜欢
教条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教条主义本质的多维审视
教条主义本质的多维审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教条主义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