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勇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511442)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冷思考
——以商务英语为例
易勇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511442)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一种人才培养层面上的育人模式。然而在具体推行与实践过程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甚至导致其目标与方向的偏离。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实证研究,从几方面总结出其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工”应该偏重在语言实践上。同时研究表明:在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这才是最终出路。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商务英语;语言实践;模式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个朝阳事业,目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不断探索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也有很多。坚持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和遵循高职教育特色以及发展规律的。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情况和条件等有很大不同,因此该模式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导致偏离其原来的目标和方向。比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由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比较薄弱,教学改革还没有形成指导性示范标准,从而在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各学校和专业等具体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思路(王黎明,2009)。
笔者很是赞同张成玉(2011)的观点:面对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出现了的诸如“工”“学”时间失衡、衔接不够、管理冲突、家长不理解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从提升拓展结合模式、合作企业要“门当户对”等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其中他还提到了一条:合作专业要慎重挑选;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尤其是像一些语言类和设计类等专业。目前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上一些问题,具体还体现在:(1)没有足够的校内外实践场所;(2)实习实践不够或比较分散;(3)放羊式实习实践,找不到实习岗位或单位;(4)只限于商务或外贸实习实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和困难呢?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与分析,认为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不够清晰以及该专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同时也说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推行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的模式。
关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的解读自2006教高第16号文颁布以来已经有了很多,比如郭伟亚(2010)、刘宗劲(2011)、黄琦冰(2011)等。同样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也有很多,比如王黎明(2009)、汤毅平(2010)等提出的订单式培养和2+1培养等方式。业内人士一般认为:工学结合就是指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也就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经验的积累,在学校课堂学习中获取知识的积累。具体来说它要求学校和企业要密切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学校在根据企业提出的一些具体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和课程的设置等;相应地在一段时间后又组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中实习或实践,帮助学生直接获取或培养具体的工作能力,提高其全面素质等,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直接就业等,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对口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3.1 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调研
为了较好了解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我们随机从国内抽取了20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这20所高职院校选自全国各个地区,其中包括国家级示范性院校,省级和市级示范性院校,也有普通高职院校。调研方法主要是网络随机和实地调研相结合;调研内容主要是各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比较分析内容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环节。经过纵向和横向综合比较,最后得出结果如下:
表1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相关数据抽样比较
在本次调研中,着重比较了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主要的实践环节和项目。通过附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随机抽样调研的20所高职院校里,把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英语人才的只有2所,只占10%;而90%的学校笼统地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主要有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等专门人才。
表1还告诉我们:调研中只有3所学校有设置了英语语言的专门实训或实践,只占15%;50%的学校都设置了商务或展会实习;还有35%的学校还设置了诸如外贸单证实操等其他形式的实习或实训。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商务或外贸实习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实习项目和内容,而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开展了英语语言的实训和实践。
3.2 问题及原因的讨论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培养的目标都定位为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语言交际能力,掌握一定商务、外贸等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而该专业实施的实践环节主要偏重于商务和外贸方面的实习实训等。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工”“学”定位不够明确。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对该专业学生该“学”什么内容以及该“工”什么内容还不够明确。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等这些字眼都是一些高度概括性地、模糊不清的表述;凡是不能明确具体方向的都可以归纳到这些类别里,而这恰恰是高职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到底是英语类人才还是商务型人才还是其他类型的人才认识与定位不清的表现。商务英语是跨英语和商务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在国际学术研究中一般将其归于英语学科下的专门用途英语(ESP)之列。因此该专业培养的应该是英语人才。语言才是该专业的落脚点。相信很多高职院校,包括笔者所在单位,都曾经对商务英语的专业定位经历过无数次、甚至是无休止的深度论证和调研: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到底应该是英语人才还是商务人才?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甚至外贸、营销、谈判等知识又应该在该专业中各占有多少比例?他们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该如何结合?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主要围绕英语为主还是商务或外贸为主?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岗位又有哪些?而且他们又跟国际贸易等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又有什么不同?等等,诸如此类的讨论一直都在不停地进行着,甚至直至今日。正因为此,就导致了现实中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是围绕英语语言为主还是围绕商务与外贸等为中心的问题;从而诱发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工”到底应该是结合英语语言实践为主还是商务或外贸的实践为主等此类问题。(2)“工”“学”脱节。从根本来说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归属于语言类学科,也就是说其“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英语语言。根据语言的学习规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两个部分,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语言技能的实践与培养。语言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语言技能最终要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才能够实现。这就说明商务英语专业也应侧重语言的实践,从而使整个英语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当然该通过怎样的形式让该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和外贸知识与技能,那就是另外一个课题了。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围绕着商务或外贸等其他方面的实习,很少有语言实践项目。此外,很多学校只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商务展会,其中很多岗位根本与语言应用无关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接待、检票等岗位,而这些岗位可以由文秘、国贸等许多甚至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的。有的学校甚至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和机会,回来随便写一份实习报告就算完成了专业实习了事。这些都导致了“工”“学”的严重脱节。(3)“工”“学”管理冲突,流于形式。工学结合实习过程中,学校派专业教师去企业指导,其实主要是负责学生工作之余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主要由企业负责。由于自己的专业教师平时有较繁重的教学任务等,因此他们了解和指导学生实习情况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也比较少与企业沟通;另外学生间断的实习往往打乱了教学单位的正常教学管理,同时又由于经验不足,导致了教学单位对学生实习管理趋于凌乱。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一般手段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实习中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很难把握。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被动和滞后,甚至只流于形式。
综合看来,导致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专业定位模糊不清。正如以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应该是归属于ESP的语言学科范畴;它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技能并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巧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专业定位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专业建设和实施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定位不准确,那么就会导致包含前面所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定位准确,那么其专业目标、专业建设与实施手段等才能够明确,从而才能最终实现其专业培养目标。以抽样中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它们清楚地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指明: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为国际商务服务的高职外语专业人才;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外贸公司、银行等一线业务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在此定位基础上,它们具体分析出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而制定出具体的能力培养项目和内容。同时该校商务英语专业还提出了PEB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实践(Practice)为核心,以英语(English)为主线,以商务(Business)为平台的培养模式。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已清楚认识并突出英语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主线和主导地位。(2)专业特点认识和了解不够。由于对商务英语这个专业语言性质认识的不够,因此在制定该专业的“工”和“学”的内容上有偏差;“学”跟“工”衔接不上,严重脱节。语言的实践才是该专业的“工”之所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准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明确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是高级行政助理(文秘)、商务现场翻译以及高级商务助理等。从而根据各个岗位要求,制定出该专业所需的能力与素质总体要求;最后开发出文秘、商务和语言三大课程模块,同时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都是围绕诸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秘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证书上。所以可以说其在对该专业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是非常准确和科学的。然而调研中的其他院校大部分都把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为:国际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货代从业人员、外企业务助理、国际中介公司咨询人员及其他,这些都与国际贸易之类的专业的就业岗位雷同。因此可想而知他们随后制定的课程、考证和专业实践方面都偏离了专业核心。(3)相关制度与管理滞后。虽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出已有几年,但是关于该模式具体如果实施和推行等方面却缺乏理论支持。对待新的事物,很多学校还不具备条件去完全消化与接收。首先,各高职院校一方面无参照之模板,只能边走边学,摸石头过河,教育主管部门也缺乏有效而具体的引导;另一方面工学结合方面的有关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南等还更不上,因此在管理也比较混乱。其次,由于政府和教育部门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企业在这方面认识较浅,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各高校各显神通,各自摸索,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推行过程也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版本,其中问题也是不断,最终不能很好实现教育部提出该模式时的好的初衷。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各个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各个专业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应该认识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指导具体院校和专业时应该具有一定的重塑性、特殊性和延展性,不能全盘照搬,有形学形,要有创新。
3.3 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要:(1)专业定位要清晰、准确,这样才会有“工”与“学”有效结合的可能;(2)立足专业特点,才能有“工”“学”结合的顺利推进;(3)更新理念,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4)完善制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协助高校和企业制定与完善各种相关制度,这才是“工”“学”结合的保证;(5)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才是推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最终出路。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其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了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了该专业在“工”“学”方面定位不当甚至脱节的现象,很难实现该模式提出时的最初设想。通过这一实例研究,同时也表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具体应用中具有很大的重塑性和延展性。只有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才是推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最终出路。
[1]郭伟亚.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0).
[2]刘宗劲.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3]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5).
[4]汤毅平,黄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5]黄绮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则[J].教育与职业,2011,(11).
[6]张成玉.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新问题与强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1).
[7]肖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1,(1).
[8]解万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