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骏,别业旭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北各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胡 骏,别业旭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通过湖北统计年鉴2004年和2009年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湖北省12个市、州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武汉市综合竞争力最强,其次为襄樊、宜昌、鄂州、黄石,十堰、荆门、孝感、随州、咸宁、黄冈城市竞争力得分最低。
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法;湖北;sas软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与其城市竞争力关系越来越密切。提高城市竞争力是21世纪埘城市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一个崭新课题。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大省,全省12个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自身和周边地区(尤其是小城镇)的进步,并且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笔者从微观角度对湖北各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对各城市正确认识其自身处境,认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优劣势,并制定正确的竞争与区域合作战略,从而实现城市问合理有序的竞争、充分积极的合作及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及口标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1 选择指标
城市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指标选取时要遵循有科学性、功能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原则。遵循以上原则选择以下1O个指标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了动态分析各城市在竞争力方面的变化,从2004~2009年,以5年为跨度,对各城市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横向比较。该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O个因素构成:X1为各市、州人口;X2为各市、州年末从业人员人数;X3为各市、州地区生产总值;X4为各市、州工业产值;X5为各市、州固定资产投资额;X6为各市、州收入;X7为各市、州支出;X8为各市、州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X9为各市、州卫生机构数量;X10为各市、州卫生机构人员数量。
1.2 数据标准化
笔者以地级市为地域研究单元进行采集数据,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它们都转化成无量纲数据,公式为
其中Yi为指标标准化值,Xi为指标初始值,X軍为指标初始平均值,S为指标初始标准差值,n为样本数。
2.1 城市竞争力的定量测度
在设定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总体城市竞争力计量模型,据此计算各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得分,以评价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劣。在綦本指标进行标准化后,对各因素层所包含的基本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sas软件,在计算主成分的步骤中将直接出现因子载荷矩阵(表1)。
表1
根据主成份分析等原理和方法,整理运算以上所提及城市的有关统计数据即可得出主成份表达式获得城市竞争力得分。主成份表达式为
其中,F为城市当年竞争力得分,Xi为标准化以后的指标值(i=1,2,…9,10)。
计算出各市、州的竞争力得分及排名见表2和图1。由图l可知,有一部分城市得分为负值,此负值并不代表被评城市的竞争力真切含义,而是说明该城市在被评价的城市整体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平均水平之下。主成份得分为正值,说明被评城市的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表2
图1
2.2 城市竞争力结果分析
由图1可知,可以看到2004、2009年得分均为正的只有武汉,其他城市的竞争力远远低于武汉市。武汉其综合竞争力最强,表明了它的核心地位和作为省会城市拥有的竞争力。其次为襄樊、宜昌。襄樊、宜昌为湖北重要工业城市,近年发展较快,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黄冈、咸宁得分最低。这些城市规模较小,经济结构单 ,经济实力较弱。综合分析地区经济实力分值和城市竞争力排名,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主要支撑。从增长速率、增长幅度来看,武汉一直领先,而周边其他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情况。
3.1 优先发展“武汉1+8”经济圈,形成经济增长极
充分利用武汉在发展基础、区域优势、要素聚集、功能定位等方面的互补共通,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在“武汉1+8”经济圈过程中,将目前武汉的单极发展为“武汉1+8”多经济圈的多极增长,将“武汉1+8”经济圈建成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真正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区域极、超大型组团式的城市群。
3.2 明确城市定位
根据各市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市场变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逐步提高各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明确城市定位。
研究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湖北省l2个城市的竞争水平进行测定。从纵向来看,武汉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湖北省城市发展不平衡;从横向来看,除武汉外,各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呈逐年下降趋势。全省城市竞争力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武汉作为湖北省会城市应积极拓展其核心地位,在经济、文化多方面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就近区域的城市发展,提高全省整体城市竞争力;其他地区城市比较优势不明显,综合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缺乏科技创新实力。因此,应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扩大对外开发程度,主动与周围城市展开合作,充分利用武汉等较高竞争力城市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打造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部门,提高城市竞争力。
[1]米国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我国53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J].甘肃农业,2006,(6):35-36.
[2]房镜.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20(2):243,246.
[3]沈建法,王桂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9-77.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门可佩,蒋梁瑜.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安徽省区域经济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768-9770,9773.
[6]郝寿义.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J].开放导报,2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