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2012-08-15 00:44王志峰
关键词: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王志峰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13)

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文字表达虽言简意赅,内容却广博深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咨询理念。近年来,西方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蜂拥而入,尽管各大流派的理论取向不同,但始终围绕心理咨询的三大要素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东西文化日益交融的情境下,以咨询师、来访者和咨询过程为出发点,分析 《老子》中充满心理学意义的思想,探讨老子思想对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启示,促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虚无”思想与咨访双方心境的空灵化

老子认为,“无”是天地的元始,是宇宙的本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万物都是由 “无”而生的,中空虚无而生妙有。人们只有修炼到 “常无”的境界,才能体察到 “有生于无”的妙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第一章)而想要体认无中如何生有,还须在 “常有”之中才能领悟到“无”的无边无际,遂 “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一章)“无”中虽然没有物质存在,但却为 “有”提供了生存空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第十一章)有形的部分只是为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而已,真正起作用的部分却是那空无一物,而又容易被人熟视无睹的 “无”。从“无”之始到 “有”之际,中空无物却能因应无穷,“无”的作用之大之广是无法比拟的。人的心灵若是处于虚无寂寥、空明澄澈的状态,就能接受和拥抱一切存在,以至于 “无物不包,无物不纳,即浑然一体,心物无间”。[1]

运用到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只有使充满各种理论架构的内心虚无化,允许自己处于特殊意义上的 “混沌”状态,才能为来访者腾出必要的生存空间,提供适宜的成长条件。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咨询师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念,以来访者之心为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触及到来访者柔软而独特的内心存在。咨询师若是 “绝圣弃智”(《老子》第十九章),培养一种初学者之心, “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不以权威自居,“抵御深藏的指导他人的诱惑”,[2]力戒刚愎自用,则 “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来访者就能获到百倍的收益,真正成为他们内心之所是。老子的“虚无”思想正是要在这点上启示我们:咨询师只有虚化于己,抱之以一种开放空灵的姿态,聚焦于此时此地、此时此刻,才能将来访者涵容于心中而无所障碍。咨询师如果能将先入为主的预想暂时搁置一边,避免对每个来访者独特的内心体验做出不成熟的主观臆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就可以顿挫尖锐、化解纷扰。只要咨询师允许自我向后退缩甚至消失,让来访者成为自己国土的主人,来访者的 “开悟心”最终将会得到促发,内在的智慧将会得以发掘,潜藏的资源将会自然而然地彰显。

同理,对于来访者而言,咨询也必须从心灵的空虚化入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第六十五章)来访者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困惑、烦恼、忧愁,就在于太执着于固有的观念,太多依赖于自己的智性判断,过多地被未完成情结所束缚。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来访者要想取得疗效,必须祛除诸多欲望,将所需所欲 “虚无”化;来访者要想获得解脱,必须打破窠臼,悬置固见,摒弃定见;来访者要想回归自身,必须转而静观自己的内在体验,持开放的态度不带任何褒贬地对待这一切。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第四十五章)最充实的好似空虚,而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来访者只有使心灵处于无所滞塞、无所遮蔽的状态,自我的内核才能真正被触及,之后一个知晓将带动另一个知晓,一个洞见将引发另一个洞见,分裂的、纠结的自我将得以整合、统一,处于自性任然的自我将会焕发出巨大的心理能量。

二、“无为”思想与 “柔”的咨询过程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第十六章),“无为”并非意味着什么都不为,而是意味着不要干预自然的事物,为自然所为之事,以求吻合于我们恒久变化着的世界的运动。[3]在老子的思想中,无为是一种方式,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循 “道”而行,遵 “德”而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无为表达了对自然造化的信任,对来访者人性的深切尊重和包容。将天地自然的法则引申应用到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应通过积极地随任于来访者,以达到促使其自性无所碍阻地犹然而现的目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咨询师理所当为的事就是采用质朴无为的原则,信任无为而无不为的作用,对咨询过程进行轻柔的干预,以不太帮助的方式帮助来访者,引导来访者向自己需要去的方向前进。“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只有经过不刻意、非故意的 “无以为”才能臻于 “无为”的境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处无为之事,反而能成就一切事情。如果碌碌多为,则难以有所成就。密尔顿·埃里克森曾谈及心理咨询的艺术就是帮助来访者优雅地消除症状。毋庸置疑,前来咨询的来访者肯定具有改变的欲望,但当咨询带来的改变影响到来访者自尊的时候,来访者自然就会出现阻抗,产生保护自己的倾向和行为。所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第六十四章)如果咨询师过多干预心理咨询的进程,刻意控制或强迫某些事情的发生,将有可能使来访者的防御心逐渐增强,最终封闭包裹自己而难以作为。老子比喻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真正的咨询大师只进行最低限度的干预,放弃个人计划及进度,随时准备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来访者的主观框架。“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老子》第十五章)咨询师以来访者为中心,以非“有为”的方式守护着来访者,理解着他们的困扰,共情着他们的苦痛,跟随着来访者的节奏和步调,重视他们当下直觉的体验,耐心地等待来访者内在知晓时刻的到来。

心理大师用抱持性的容器温润着来访者,为来访者提供着鼓励和信任,来访者感到自我被接纳,在充满安全感的氛围中慢慢敞开自己,接触到因自我防御而被否定的情感和体验。故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第二十七章)真正的大师对咨询过程的干预少之又少,他们怀有 “润物细无声”的品格,只是简单地和来访者同在,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包容性的环境,反而能使来访者的防御和保护降到最低,使整个咨询过程不着痕迹而又化困扰于无形。“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并产生建设性变化的潜能。[4]咨询师无为、无事、无欲,不去主宰咨询的过程和主题,“不妄为、不强为”,[5]只是信赖并启发来访者的智慧与潜能,就能促使来访者向健康自由的方向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在良好的咨访关系中,咨询师依照无为原则,不去人为干预生命的自我发展进程,却得以四两拨千斤,撕开了来访者妄见之网罗,打破了来访者固执之桎梏,引导来访者进入了自我洞见和知晓。咨询师就这样缓缓前行,通过 “无为”成就了来访者,貌似置身事外却又 “无不为”。

三、“不争”思想与 “无我”的咨询师境界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老子认为,大道无私,道生天地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养育而不占有,给予却不自傲,无私奉献而不求索取。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第十章)心理咨询师应秉承天地生生不已,衣养万物万类的精神,让来访者自由生长发展,帮助来访者却不据为己有,引领来访者却不自恃有功,成就来访者却不做他们的主宰。当令人满意的咨询效果出现后,大师不但不据为己有、贪为己功,反而把那份功劳归于来访者,这才是最高尚深远、至大至公的德。“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给人的启示就是 “不自生”,正因为咨询师不把私利放在第一位,结果反而成就了他最大的私利——大师的名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咨询师知道自身的限制和不足,能坦然面对自己人性的不完美;不会因为权力斗争而坚持固守自己的咨询方案;不会为了证实自己而把自我的需要置于来访者之上;不会利用自己地位的优越性来满足自己内心隐秘的需求;不会向来访者传送出某些微妙的信息,诸如照顾他的感受、顾及他是 “好咨询师”的心理需要等等。“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正因为他并不刻意让别人把自己当权威,始终忠实于来访者人性的成长,反而赢得来访者更大的尊敬和信任,为来访者的内在智慧提供了安全的空间,使其被解放了的意识能有更大的自由去觉知内心的体验。“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正因为咨询大师在内心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他至高的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大师会自然地以老子的不争精神进行工作,会根据来访者需求的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但无论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咨询师始终以来访者的自我发展作为中心,每当咨询进程陷入阻塞时,他会乐意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留出足够的空间等待其他直觉的出现。而在令人惊喜的咨询效果出现后,却让来访者以为这一切不过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但不少咨询师经常会夸大自身对咨询成功的贡献,而忽略了来访者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实际上,咨询师并未创造出任何新东西,只是帮助来访者确认了其自身机体的智慧。因此咨询师更像助产士,只是为来访者提供辅助性的作用,新生命一旦分娩诞生,属于谁那是不争的事实。所以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当来访者的真知灼见浮现时,咨询师应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大功告成之日,即为功遂身退之时。正如 《金刚经》第十七品所言:“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有灭度者。”[6]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助人之念在胸中。

老子思想的精髓很多,本文仅仅探讨了 “虚无”、“无为”、“不争”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意义,其思想的其他玉石还有待深入挖掘,以期早日将老子的智慧引入心理咨询领域,实现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本土化。

[1]马寄.自性而显——老子思想境界刍析 [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3(3):15.

[2][美]Carl R.Rogers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

[3][美]Gregory J.Johanson &Ronald S.Kurtz著.张新立译.《道德经》与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4]刘凤美,李寿欣.老子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三要素中的价值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2):154.

[5]李厚刚.儒道元典中的身心和谐思想——以 《道德经》和 《论语》为例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84(6):107.

[6]徐光性.心理咨询学与佛学的对话——从 《金刚经》的 “妙行无住”看心理咨询的境界 [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9,25(5):2.

[7]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176-178.

[8]符莉.《道德经》“尊道重德”蕴涵的心理健康思想[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105-107.

[9]李品品.道德经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1):65-67.

[10]胡萍.老子思想对心理治疗的启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50-52.

猜你喜欢
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同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