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固始人口迁移

2012-08-15 00:50□高
关键词:福建移民人口

□高 磊

一、前言

固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因素,成为中国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寻根地。由于固始在中国移民史中的独特地位,有关其移民方面的研究,历来备受瞩目,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相关研究多关注于固始和闽台的渊源关系和寻根文化研究或单论某一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唐朝的固始移民迁移及移民对迁入地的具体贡献、影响情况,对有关固始移民历史的研究偏少,关于外地人口迁入固始的相关研究基本没有。现在还没有人从学术角度对固始整个历史时期的移民情况做一梳理,很是可惜,本人为此做一试探。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具体方志、史料的基础上,从具体的历史时段着手,简要论述各个历史时期固始移民情况,使大家能对固始移民历史有一大概认识,也希望对固始移民研究有所帮助。

由于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历朝历代,随时随刻都有可能发生人口迁移情况,所以不可能把历史上凡是涉及人口迁移的情况一一记录研究,而只能摘选那些有规模的对历史影响较大的部分加以讨论。

二、固始地缘环境及其移民条件

固始,在大部分人看来一个毫不起眼的江淮小城,谁又能想到她早在夏朝时便已建立,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古国并立,历经沧桑,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及其后裔经过历代迁移,已遍及闽台,播迁海外,固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重要移民集散地之一。而固始之所以能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原侨乡、唐人故里、客家之根、闽台祖地是和它独特的地缘环境分不开的。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固始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地带,东与安徽相邻,南依大别山与湖北相望,西与信阳的淮滨、潢川、商城三县相连,北临淮河,地理位置十分特别,被称为“豫南皖北”、“吴头楚尾”,是南北往来、东西沟通的要地。

固始作为中原南大门,与吴楚相邻近,又处南北方交界地带,历史上北方一经战乱或较大的自然灾害,百姓在本地区无法生存下去时,从北方南迁的百姓便汇集在此做一休整,然后分水陆向皖苏闽粤浙赣各省迁移,由于这是北方人民向南迁移的最后停留地,是在中原的最后一站,所以固始被认为是中原地区向南方皖苏闽粤浙赣尤其是闽地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固始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优越,且地势平坦,可耕种面积大,物产丰富,极适宜于人口生存发展。在农作物方面,该地区既能种植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也能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且盛产茶叶、板栗等经济作物,同时水网密布,一级支流4条(史河、灌河、泉河、白露河),二级支流12条,是北方不可多得的鱼米之乡。

优越的生产条件既有利于本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又能满足大量外来人口生存需要,因此历史上北方一有战乱或自然灾害,北方人民常向固始迁徙,这样也使得固始保持了充足的人口,才有了屡次南迁的人口条件。

(三)便利的水陆交通

固始北依淮河,历史上通航里程大,来自北方的移民或从陆路,或从颍河、洪河等淮河支流转陆路进入固始,之后或走淮河,或走陆路经寿县、合肥直至长江北岸,进而移向江西或是福建,这是固始移民大部分情况下的南迁路线。如此,能方便快捷的前往南方,所以在战乱时期,北方人一贯聚集于此,并由此向南方迁移,而在战乱间隙或相对安定时期,北方人便居于此地,从而使固始聚集众多人口。

三、历代固始移民迁移情况

(一)汉——迁闽越人入固始

福建在先秦时一直是闽越人生活之地。秦朝时在此地设立闽中郡,但实际上仍归闽越人统治。

秦朝灭亡后,闽越君长无诸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刘邦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闽国,都于东冶(今天福州),统治闽地。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摇为东海王,统治今天的浙江南部地区,因以东瓯(今天温州)为都,所以又被称为东瓯王。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时,浙东的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举众来处江淮之间”[1]。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时,汉武帝平定东越王余善叛乱,汉武帝“诏军吏皆将其兵徙处江淮之间”[2]。

这两次迁入江淮之间的人数,据葛剑雄分析“迁出的东瓯越人约有七八万”“闽越的移民约十四五万人”,“建元三年和元丰元年两次迁入江淮之间的越人共有二十多万”[3],这两次闽越人所移居的江淮地区,有一部分便在固始,只是现今已无法考证迁居此地的具体人数,但不管怎样,这是历史上外地人口有规模迁居固始的记载,对固始人口的增加和当地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二)晋——八姓入闽

“西晋末年永嘉(307—313年)年间的战乱和西晋的最终覆灭,导致了北方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其中主要的迁移方向是南方,大部分移民的迁入地也是南方”,“直到5世纪后期的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年)大规模的南迁才告一段落”[4]。在此期间,衣冠士族率先南迁,平民百姓继之南徙,形成了长时间、大规模、远距离的中原人口迁徙活动。

乾隆《福州府志》引宋人路据《九国志》曰: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其中,固始籍民南迁者甚众,尤以士族为最。又《闽中记》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

从此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姓迁移到了福建地区,如黄姓,“黄允,固始人,随晋南渡,辗转入闽,居于侯官。”[5]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衣冠之族应多指中原人士,固始籍人口在南迁移民中所占比例很小,数量上远不及中原人,但具体到迁移到福建地区的移民,固始人便占据着主体地位,同时这也是固始人第一次有规模的南迁,且以闽地为主要迁移地,此次移民在固始移民史上意义重大。

(三)唐——大规模入闽

虽然最早在东汉末年已有固始人入闽的记载①,但大规模的有组织性的固始人入闽还是在唐代。有唐一代,固始有两次大规模移民福建,一次是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父子率84姓固始籍府兵入闽平乱,并创建漳州,陈元光被后世称为“开漳圣王”。另一次是在唐朝末年,王潮、王申邽、王审知三兄弟率数千固始籍义军入闽,并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

1.唐高宗时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粤境内泉州、潮州间蛮獠起兵反唐。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23员,府兵3600民进入闽南前往平息②。但官兵因水土不服,寡不敌众,便退守九龙山,奏请增兵。翌年(670),朝廷诏令陈政兄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共5000余人(多为在固始一带招募)驰援,母魏敬以72岁高龄随征。两军会合后,84姓将士戍闽平乱,创置漳州,建设闽粤,并落籍南疆。

对于具体有多少姓氏入闽,“据槟城刊印宋代《开漳世谱》载,随行入闽的有许、马、李、朱、欧、张、沈、林、卢、刘、涂、廖、汤、郑、吴、周、戴、柳、陆、苏、欧阳、傅、司马、杨、詹、仲、萧、胡、赵、蔡、叶、颜、潘、钱、孙、魏、韩、王、梁、何、方、庄、唐、邹、丘、冯、江、石、郭、曹、高、钟、徐、汪、洪、章、宋含陈氏共58姓,并记有名字。还有妻眷姓氏:司空、种、宁、翟、甘、姚、邵、尹、尤、阴、狐、金12 姓,合为 70 姓。”[6]

实际上我们现在很难考证出准确的数字,但不管怎样,固始移民对福建开发建设的先创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且很多大姓家族经过繁衍生息,在今天已成为了福建一些地区的居民来源,如“陈氏子弟及其部下皆定居在漳州一带,成为今天漳、潮一部分居民的来源”[7]。

陈氏数代人治理闽地期间勤政恤民,劝农务本,荣商惠工,使“蛮荒蛇豕之区”实现了百年跨越,闽地在后世能成为民风淳厚、文彦辈出的礼义之邦、富庶之地,陈氏无疑起了“奠基”作用。

2.唐末五代时期——对福建影响最大的一次固始移民

此次固始移民迁入福建是北方移民入闽人数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此次迁移对福建的影响是历次迁移所不能比拟的。

唐朝末年,黄巢大起义席卷全国,全国很多地方纷纷响应,此时江淮地区的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王绪率众占领寿州,不久夺取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县),号称固始“三龙”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今固始风分水亭乡王堂村人③因故也依附于王绪。

之后为避开河南军阀秦宗权的危害,王绪、王潮率所部南迁。“经江州入江西,并溯赣江而上,当月进入福建的汀州(治今长汀县)和漳州。当年八月,王潮兄弟发动兵变,囚王绪自立。次年攻占泉州,景福二年(893)占领福州,控制福建全境。此后,王潮及其第王审知先后得到唐朝的承认和册封,王审知的儿子建国称王,即五代史上的闽国,以福州为都城”。[8]

此次移民数量,资治通鉴卷载:南迁之始,“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9]。

固始县史志研究室编印的《历史姓氏?随三王入闽绪姓考》对5000将士和平民考订认为有50姓: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许、杨、苏、邹、詹、薛、姚、朱、李、郑、程、严、董、吕、孟、连、湛、虞、庚、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等。

但迁移到福建的移民中也有非固始籍的人,人数加一块达数万之众,如《新五代史》载“此部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众数万”[10]。而葛剑雄估计此次迁入的数量在“二三万人左右”[11]。汤漳平,林瑞峰也认为王氏此次“为福建带来了三万人”[12]。

唐代的这两次固始移民不仅为东南沿海边陲带去了百余姓氏数万固始先民和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而且为日后闽粤的繁盛和人口向台湾及海外播迁奠定了基础,使得固始及其后裔成为了台湾人的主体,意义重大。

“1930年台湾总人数为三百七十五万一千六百人,其中祖籍注明从泉州和漳州移去的有三百万零九百人,占当时台湾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13]。又据一九五三年的一次户籍统计表明,当时“台湾总户数为八十二万八千八百零四户,有七百三十七种姓氏,其中超过五百户的大姓共一百种姓。在这一百种姓氏中,有六十三姓的族谱资料,都载明他们的祖先是在晋末、唐初从河南迁居福建,后又由闽迁居台湾的。六十三中姓中,有四十五种姓记载先祖是随陈元光入闽的。”[14]由此可以看出固始移民及其后裔在闽台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两宋之际和宋元时期

这两个阶段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两个政权大致以淮河为线分庭抗礼,致使改区域饱受战乱,人口下降严重,但战乱一平,该区域人口迅速增长,能很快抚平战争创伤。

北宋末年,“靖康南渡”,金兵入主中原。固始两度为金军所陷,县无治所长达75年。吏民多举家南逃,境内人烟稀疏,千里萧条,因此战乱平息时,“江南狭乡百姓。扶老携幼,远来请佃”[15]。迁移而来的百姓以江西、福建、四川、江东诸路为主,尤以今天江西的人最多。

而在宋元之际,“光州在宋蒙战争中为双方拉锯之地,人民死亡者无虑十八九,田亩荒芜,成为虎豹之所官,狐狸之所号得荒凉之区。世祖至元十二年归元,此后不四十年,陈、蔡、曹、宋、吴、楚、瓯越之民纷纷迁入垦荒,杂耕于野,交居于郭,使这一区域重新获得开发”[16]。

(五)明初和明朝中期——迁民入固始《河南总志》《汝阳县志》

元明之际,华北和淮河流域是两军主战场,导致明初该地域人口寥落,地广人稀,明政府从南方迁移数百万人填充此区域,使人口迅速增加,洪武移民时,一些江西人迁入汝宁府,主要居于今天的光山、商城、金寨一带,居于固始的人数很少,而且多在固始南部地区,所以影响不大。

明代中期也有移民陆续迁入的情况,“聚集在南阳府和汝宁府的流民数达75052户,附籍流民60384户,附籍流民占当地流民总数的85.6%,占三省流民总数的 62.5,可见明代中期荆襄地区流民人口的安置以河南南部为最多”,又《明史·地理志》载,成华十一年四月析固始地置商城县,说明在此地迁来了很多人口,使该区域人口剧增。[17]

(六)明末和清——迁民入固始

明朝末年,张献忠掠取固始,固始十室九空,大都流亡外地,清朝时,江西填湖广,一些江西人迁移到了固始。《商城县志》卷二载,明末、清初境内连年遭受兵火和水旱灾,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人口稀少,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官府无粮可征,康熙八年,1669,钦命浙江总兵戴亮携970人入境垦荒,每人分给土地50亩,免税,鼓励移民安居,到乾隆末年,江西移民人口增多,特在城关建江西会馆。在此期间有的迁移到了固始南部,现今一些固始南部人的族谱上有祖上是从江西瓦硝坝迁来的记载,结合固始南部人一些生活习俗和语言来分析,这是肯定的,只是迁来的人多居于固始南部,人数不多,故社会影响不是很大,但也是固始外迁移民中的重要一部分。

四、固始移民特点及影响

(一)固始移民以闽地为主要迁移地

历史上固始的移民过程在大体上是和中国大的历史背景相适应的,北方战乱严重而人口大量南迁时,固始人一般和中原人一块南迁。但值得注意的是,固始移民史中影响较大的移民情况多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整体外迁,且以福建为主要迁入地。以某一地为主要迁移地,这在中国移民史上是少见的。

固始移民偏爱闽地,估计是和历史上闽越人在汉朝时向固始迁移过有关。还有,固始自汉晋之际迁民入闽,有很多成为了当地大族,后世固始人迁闽有了一定照应,所以历来固始人偏爱向闽地迁移。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因为移民,固始成为了很多南方姓氏的祖根,且产生了根亲文化

由于固始是很多姓氏的发源地,如蓼、蒋④、黄、番(潘)⑤、蔡。这些姓氏迁到福建后,毋庸置疑以固始为祖根地。

同时很多非固始发源而来的姓氏迁到福建后成为了福建姓氏的祖根地。如陈氏⑥、李氏⑦等等,迁到闽地的姓氏在清朝时大量入台,又成为了台湾的祖根地,“在台湾省陈、黄、丘、宋、林等18部大姓族谱上都记载着其‘先祖为光州固始人’”[18]。

由于固始和闽台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自八十年代以来固始一直是闽台重要寻根地,寻根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由政府组织的“光州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关系研讨会”、固始根亲文化节等活动,将固始与闽台关系及其研究推向了新阶段。

(三)注意移民后裔回迁现象

中原安定无事时,迁移在外的固始流民便回迁固始,这些人心怀故土,离乡时间不长,大部分回迁的人都是这种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固始移民的后裔回迁现象,他们因种种原因,在外地居住几代后返回固始居住。

陈元光之孙陈鄷,于天宝年间返回固始,在祖地建造陈氏将军祠,在浮光山建造奶奶庙祭祀陈元光祖母魏氏,遗迹至今尚存。

王宾,入闽后第三代返居固始者,《宋史·王彬传》载:王彬,河南固始人也,祖彦英,父仁品,从族人潮入闽。

这些人虽然数量上不是很多,但反映了独特的移民特征,值得注意。

(四)历史贡献与影响

徙居南国的固始籍民,为那里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农耕文明,加速了我国东南边陲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开创了闽粤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促进了徙居地人口的大幅增长,并使徙居地逐渐成为闽地、粤东和台湾人口的主要源流。这些移民及其后裔之后播迁海外,成为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他们创业于异国他乡,传播华夏文明,为当地乃至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宝贵贡献,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结语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固始移民情况的简要论述,粗略地将固始移民过程展示出来,希望对固始移民史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因为篇幅所限,只能对固始移民过程做一简要论述,所以有些地方写地不够详细,希望以后能够补充,写出一个详细的固始人口迁移史。

固始移民过程在和中国移民进程相迎合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其方方面面都有可研究之处,我们在研究固始整体移民史的过程中,也对某一方面做一深入细致研究,我相信这样的研究成果会越来多、越来越好。

注 释:

①详见李乔,许竟成合著《固始与闽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0),109 页。

②唐高宗在《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诏书中写到:泉潮据闽广之交,岭南为獠蛮之薮。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刚果有为,谋犹克慎。其进尔朝议大夫、总岭南行军总管事;挂新铸印符,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堡,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筮辰佥吉,明发斯征。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斯誓斯言,爰及苗裔,尔往。钦哉!

③详见许竟成,戴吉强《闽王故里与固始林泉王氏》,《寻根》,2006年第6期。

④详见许竟成,彭大国《蒋氏发源地与期思古蒋国》,《寻根》,2007年第6期。

⑤详见许竟成,李新堂《河南固始:潘氏发源地》,《寻根》,2008年第2期。

⑥详见陈大明,陈及霖《闽台陈氏族人的根在河南固始——闽台豫陈氏源流探索》,《炎黄纵横》,2009年第4期。

⑦详见许竟成,李新堂《固始李氏渊源》,《寻根》,2008年第3期。

[1][2]史记·东越列传[M].卷一百一十四.

[3][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241-246,307.

[5]陈之平.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6]郭启熹.固始与闽西人关系渊源[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

[7][10][1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304-305,301-302.

[8]资治通鉴[M].卷256,熹宗光启三年正月.

[9]新五代史[M].卷六八,闽王审知世家.

[12][14]汤漳平,林瑞峰.论陈元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J].福建论坛,1983,(4).

[13]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第六卷,清、明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332.

[15]宋史[M].卷174,食货志.

[16]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

[17]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387.

[18]程有为,张国超.光州固始与中原汉人的南迁入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3).

猜你喜欢
福建移民人口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那个梦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