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战略性与策略性分析

2012-08-15 00:50赵岐山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策略性资产阶级阶级

赵岐山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战略性与策略性分析

赵岐山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统一战线思想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策略性是统一战线思想的两条纵横主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在战略上实现了定位性与思维性的结合,在策略上采用“原则性、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团结、斗争、妥协”的方法,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统一战线;战略性;策略性

一、统一战线思想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就是参与国事,指导国家。”[1]“政治中基本的东西就是对于政治权利的控制,以及对这一权力加以运用的模式。”[2]“政治思想主要是研究国家来源、形式、行为和目的的学说”。[3]在阶级社会里,国家都具有阶级性,政治思想也都具有阶级性质。政治思想同其他社会思想一样,具有继承性、融合性、发展性与开放性,并往往通过自身的思想体系来得以综合呈现。

统一战线的构成表明了国家权力构成,它反映了国家权力构成中不同社会势力的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体现了社会势力之间合作与斗争的关系。统一战线思想属于政治思想范畴之内、隶属于政治思想之下,是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部分。统一战线思想不是首先在理论上泛泛产生的,也不是人为刻意制造的,而是各种社会势力应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应,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对客观存在的现实社会势力博弈结果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政治思想。统一战线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各种社会势力为了各自的、共同的或其他的利益目标,不得不或者是必须要在相互间发生、形成相应的关系,以完成各自的或共同的社会任务。它不仅具有政治思想的继承性、阶级性、发展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性,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与策略性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二、战略性与策略性含义

(一)战略性

“战略”一词的运用由来已久,中国古时的“战”指战争,“略”指计划、计谋,战略常称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概念,现在已拓展到军事以外的社会领域。如今在不同领域对战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博弈论里,战略是一个完整的计划,一个详细说明在每个可能情形中博弈者将作出何种选择的计划。在管理学里,战略是一个统一的、综合的和完整的计划……精心设计来确保企业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概括起来,现代的“战略”泛指决定指导统领性、全局性的方略。战略的统领性特征体现决策者的意图、目的与定位;战略的全局性特征在空间上包括方略的各个方面,在时间上包含方略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鉴于社会问题自身的复杂程度不同,针对解决社会问题而确立的战略内涵也有着不同层次的划分。从简单到复杂或从低级到高级,战略一般有这四种含义:计划、计谋、定位、思维等。“计划”性战略一般指制定的具有指导性的计划,适合于指导自我的发展。“计谋”性战略一般指制定的针对具体对手的计谋,适合于敌我双方的博弈。“定位”性战略是指明确亮明自我追求的目标定位,这种战略适合多方博弈。“思维”性战略是指在组织内部形成的价值认同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思维,主要反映集体思想的价值追求与高度自觉的一致行动。

(二)策略性

相对于战略性而言,策略性则显得较为具体、简略与灵活。“策略”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运用更为频繁,“策”指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多就政治经济问题的答对,“策”还指赶马的棍子。策略是指根据发展状况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在某一时期实施的具体政策,主要体现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

三、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战略性、策略性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战略性体现的是对客观规律性认识的定位,策略性体现的是对主观灵活性的运用。战略性与策略性的正确结合是社会朝向正确道路发展的政治思想基础。战略性、策略性是统一战线思想的两条主线,战略性是一条纵向的线条,指引着方向与高度;策略性是一条横向的线条,指挥着如何制定各个时期的具体政策、解决具体问题。正是统一战线的战略性、策略性布局,才实现了统战工作在政治方向与高度上的定位;正是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运用,才使工作定位与工作实践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正是战略性与策略性两条主线的有机结合,才使统一战线工作具备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施展了历史性力量,使统一战线在理论与实践上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深入与胜利。

(一)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战略性内涵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战略性处于定位性的高度与层次,而其最高追求体现在战略思维上。

1.确立马列主义的思想定位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进行科学分析后,指出: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中的最先进的力量,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就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而论,无产阶级在求得自身解放的同时,还担负着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这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马克思主义确立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其本质就是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团结与联合同盟者。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问题出发,把民族解放运动看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尤其是实现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把联合的范围扩大到一切被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的目标。列宁在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关于共产党与非党联盟的思想。针对联合同盟军的问题,列宁指出:直接的即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间接的即充分利用敌人营垒的一切矛盾,建立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革命胜利后巩固工农联盟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

2.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规定,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在党的二大时又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3.确立解决社会革命问题的思想与道路

第一、围绕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确立战略上的阶级合作。社会性质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决定着社会革命的性质与内容,决定着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逐步地正确认识了国家的社会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同时也逐步认识清楚了其他阶级的各自追求,于是提出了各进步阶级能接受的、且相互间比较相近的革命目标和建国方略,确立了一条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合作的联盟性质的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思想与革命实践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近代中国,外部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内部封建统治的压迫,不仅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更是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决定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农民阶级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失败了,但它表明农民阶级自身存在着的巨大的革命性,同时也证明了该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解放。资产阶级进行的改良与革命也失败了,这证明资产阶级也不是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阶级。这些失败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历史教训,现实需要又为党的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革命力量。

党对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是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关键、基础与前提。社会性质决定着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决定着革命任务,革命任务又决定着革命性质。对于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是确立革命任务、性质和道路的思想基础。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的结构中,主要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一系列的认识始终贯穿于革命全过程中,且对革命理论与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共产国际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在对国内各阶级的现实处境与政治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对社会性质、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探究。党在一大以后,开始切实认识社会性质,“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4]党的二大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政治、经济上都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压榨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剥削。党在六大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再次对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革命性质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引起现代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应该以革命任务来决定革命性质,而不是以革命动力来决定革命性质;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革命。党在七大上指出:要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新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应该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国家。

确立革命阶级合作的统一战线思想。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在对其他阶级的革命目标进行充分认识以后,承认了各进步阶级的革命性。在革命实践中,党也认识到: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决定了此阶级担负不起领导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性 (革命性、先进性),只有此阶级才能够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而工人阶级虽然具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5]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各革命阶级、共同进行革命的思想。

第二、以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为核心,在具体阶段上确立统一战线的阶级合作思想。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后,党的二大指出: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去起来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奋斗”,[6]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7]在大革命时期,党确立了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共同革命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面对大资产阶级背叛带来的大革命失败,民族资产阶级一度退出了革命,城市小资产阶级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对此,党内改变了对资产阶级的看法。党的五大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叛变,中国革命已经到了“工农小资产阶级之民主独裁制的阶段”,继续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敌人。于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确立了同工、农以及部分小资产阶级进行合作,建立工农政权的思想。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都亮明了各自的态度:坚决反抗;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态度也有了发生变化的可能。这表明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了,或许要发生大的变化,应重新进行敌、我、友的关系划分,确立新的关系定位。对于资产阶级,党将它细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应包括中、小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官僚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党在进一步密切同工、农以及部分小资产阶级关系的基础上,较好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详细而明确地指出:(一)由于中国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军阀的斗争的。因此,无产阶级在这种一定的时期内,应该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尽可能地保持之。(二)又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另一种历史环境下,它就会动摇变节。因此,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不能始终一致,而是要发生变化的。在某一时期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在内,而在另一时期则民族资产阶级并不参加在内。(三)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服务并为它们所豢养的阶级。因此,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在这种一定的时期内,中国无产阶级为了削弱敌人和加强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之。(四)在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并和无产阶级一道向共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时候,它仍然是很反动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领导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形成了在特殊时期、由特殊形式和特殊内容构成的阶级合作关系。

抗战胜利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梦想继续维持他们反动的阶级独裁统治。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也不完全赞同共产党的路线,想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现实面前,民主党派彻底放弃了中间道路。面对时局,中国共产党在五一口号中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绝大多数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在实际上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一道进行反抗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策略性内涵

1.运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

坚持原则性就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奋斗目标不动摇。这个原则性在统战思想中是第一位的,如果放弃了原则性,统一战线就要破裂,也就组织不成自己主导的统一战线。灵活性是指为了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和奋斗目标即战略定位,具体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它可以灵活多样,这种灵活性包括团结、斗争与妥协。

2.采用团结、斗争、妥协等方法

由于统一战线内部各成员单位各自的立场和确立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相差甚远、甚至存在着相互对立的情况;实现这样的合作,就不能只靠一般意义上的团结办法,而要靠与团结相对立的方法即斗争。斗争与合作既是相对立的,也是相互融合和相互交织的,即在斗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斗争。团结能够出合作,斗争同样也能够出合作;团结可以形成合作力量,斗争同样可以形成合作力量。但这种斗争是有原则、有分寸、有目的的,是一种理性的预定行为。在以团结、斗争等方式求合作都没有效果的时候,往往就要采用妥协的方式,就是各方相互之间都要进行妥协以促进合作。当然,这种妥协是有原则、有条件、有底线的,不是一味地无原则的妥协;如果只是一味无原则的妥协,那种妥协就不是妥协了,而是归顺、是被他化了,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

3.策略性的具体内容

第一、制定实施针对性政策。以土地革命为例。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策略性非常突出,重点表现在农村环境中长期进行革命,必须解决当时面临最为急迫、最为核心的社会问题,即建设革命根据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一是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取得农民阶级的衷心拥护与支持;二是在军队里开展了纠正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的活动,使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做到并保持了思想上的纯洁性和革命性。

第二、实施灵活性政策。以实现共同抗日为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性体现在独立自主地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而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合作问题,表现在正确处理了同各抗日阶级的关系上,特别是处理同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关系上。一是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二是在解放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开展减租减息活动,调整了农民和地主的权益,团结了解放区内各阶层群众,特别是团结住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是在处理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关系上,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实行“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在同反共的顽固派斗争时,又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第三、实施必要的妥协。“为了同别的政党达成协议而在某些要求上让步,放弃一部分自己的要求,这在政治上叫作妥协。……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就正确运用了这种革命性的妥协。[8]为促使国民党实现真正抗日,中国共产党主动做出了让步。“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党为了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集全国之力进行全民族抗战,如果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将对日作战定为国策,中共将对国民党作出四项重大让步:一是保证实行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二是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三是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四是停止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9]

[责任编辑 王树臣]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7页

[2]金岳霖.论政治思想.[J]清华学报,1986年1月号.

[3]刘健青.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4]《先驱》1922年1月

[5][6][7]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7、33、33页

[8]列宁.论妥协[M]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9]朱乔森.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254、255页

D613

A

1009-6981(2012)03-0026-05

2011-11-30

本文为2009-2010年度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课题摘选,课题编号为XT200943.

赵岐山,男,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策略性资产阶级阶级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初中语文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分析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理解的策略性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国有企业并购策略性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