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昭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虽然《基本要求》没有明确提出“职业英语能力”的概念,但它实际上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因此,为了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就业现状,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使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和职业英语能力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高职人才。这种教学理念符合“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达到的目标。
(一)基础英语教学与职业英语教学发展失衡。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由基础英语教学和职业英语教学两部分组成。基础英语教学,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公共基础英语课程。而职业英语教学,则是结合各专业特色,与其相关联的行业英语课程。但是多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处于基础英语教学和职业英语教学相失衡的状态,重基础英语教学而轻职业英语教学。基础英语课时多,学时长,大都是开设2至3学期,每周4课时,只知道学习单词、语法、阅读等传统的英语知识,而这些知识又都是在高中阶段就学习过的。因此,学生英语学习内容多,压力大,没效率,无兴趣。这样,课堂教学也就无法较好地组织开展。与此同时,适应职业需求的职业英语课程却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把职业英语课程开设在最后一个学期,课时往往也只有每周2~3节,并且大多都是考查课。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基础英语课时后,已经丧失了学习信心,没有学习热情,职业英语教学也就举步维艰了。
(二)教学模式单一,与教学目标不符。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一些基本技能,根据相关专业需要,侧重加强职业英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在工作中实际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但是,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还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课本为主,强调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以通过A、B级考试为主要目标,没有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死书、死学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潜能的正常发挥,从而造成英语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三)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从事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基础英语教师继续担任职业英语教学,第二种则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职业英语教学。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基础英语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英语专业知识,但却缺乏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因此,在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与学生的交流上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然而,专业课教师虽然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可英语语言能力有限,对英语教学方法也了解不多,从而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四)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职业英语教材少,时效性差,使用对象定位不清,知识面不足。大部分教材仍然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目标进行编写,而忽视了选取一些与职业素质培养有关的内容,与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的不够紧密。有些教材还缺乏培养交际能力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1世纪,社会的发展要求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外语专业人才或是单一的技能型人才都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与某一个行业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随之作相应的改变,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向学生传授基础英语以打好他们的语言基础,更要让他们学到一些用得着的职业英语来增强其综合竞争实力。因此,高职院校应使基础英语教学与职业英语教学协调发展,实现英语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英语+技能”型、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满足岗位需要,而不是学、用两张皮。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基础英语课程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后,更要大力加强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既然学生有希望获得职业英语知识和能力的主观需求,我们就有责任创造出满足学生这种需求的客观条件来,而使基础英语教学与职业英语教学协调发展,就是一种能更加充分地服务于学生需求的良好途径。
(三)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职业英语的客观要求和学生对职业英语的主观需求给专门从事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带来了又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作为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完全有条件像建设其他专业一样,把职业英语教学和培训作为办学特色来经营,为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再开一条新路。
(一)管理机构相协调。基础英语教学由高校专门机构(如公共英语教学部或基础英语教研室)管理协调,职业英语教学一般由高校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讲授。基础英语教学的管理部门应该协调大学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教师之间的关系,组织他们定期召开教学联合研讨会,使基础英语能够顺利地向职业英语过渡。
(二)教学方式相协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在讲台上讲,教学手段也仅仅是黑板和录音机。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很多院校也开始配备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但这也仅仅是把黑板变成了投影,把录音机变成了音响。这种变化只是教学手段的单一改变,没有从本质上变革教学方式,也不能满足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因此,职业英语教师要注意职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在教材和教法中首先要考虑“兴趣”、“趣味性”、“多变性”,而不是将其仅作为附加材料。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授课教师利用各种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使其相协调。例如:仿真英语情景教学,任务型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各种英语教学环境中把基础英语教学和职业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
(三)考核方式相协调。目前,高职院校的基础英语课程都是考试课,而职业英语课程大多是考查课。在两者相协调的前提下,可实行阶段型考核、任务型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教师也可将平时成绩(即课堂表现和出勤率)一起记入期末成绩。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注重结果,而应更加注重过程,使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即:把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统一纳入考核体系,从而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各种技能之间的衔接。
(四)授课教师相协调。前三者的协调,无疑给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提出了难题。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特定的教学计划和编制符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校内教材。而这些工作,必须要求英语教师与学科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商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工作,而且可以促进高职基础英语教师和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