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大学生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研究

2012-08-15 00:4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生活

王 鹏

(共青团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400015)

一、青年流行文化含义的界定及现状

青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作为国家重要建设力量的青年也在不断创造和积累彰显自我特色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例如“追星族”、网聊、超女快男等,无不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流行于大众青年之间的文化尽管现象不同,却均源自同一社会背景,它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年的思想及生活方式。

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一种反传统的,大众性的,通俗性的文化,包括时装、文娱、体育、流行哲学、道德观、性爱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政治、文学趋势等与大众精神生活相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与相对凝固化的传统文化有较大区别。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修正、变革社会既有风俗习惯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以其特有的文化精神吸引着当代青年的关注。笔者通过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青年文化的相关研究,为推动青年健康成长提供数据支持。

我国学者陆玉林提出,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认为青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群体文化和不同的流行文化共识。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以其独有的主体及特性,在社会上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从主体范围上看,青年流行文化主要是流行于青年群体中间。从主要特征来看,它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迷惘怀旧向消费主义逐步盛行、追求个性自由过渡的思想文化转型。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从起源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流行内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港台文化勃兴。在文学领域,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和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开始在内地盛行;在歌曲领域,邓丽君的歌曲广为流传;在影视方面,《霍元甲》、《上海滩》、《几度夕阳红》等掀起了观影热潮。这一阶段体现了青少年渴望解放思想观念,解放世俗生活欲望的心态。客观上来讲,流行文化以作为传统文化的平衡者身份出现,逐渐形成“70后”这一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末,内地流行文化开始壮大并与港台文化合流共生。在影视领域,春晚开始出现,周星驰、王家卫、冯小刚的作品引领影视潮流;在歌曲领域,四大天王和罗大佑走红,崔健的《一无所有》等摇滚走热。这一阶段,流行文化和工业化紧密结合,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流行文化不仅作为传统文化的平衡者出现,而且逐步占据青少年视线主流,形成“80后”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三阶段:21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流行文化开始和国际接轨。伴随着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孕育,人们的主体意识被激活,更加关注小人物,出现了草根文化、山寨文化。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形成了“90后”这一人群的文化身份认同。

2011年重庆市大学生受流行文化现象影响的调研报告中显示,同学们在对B B S文化的关注点上,总的关注方向很一致。“学校最新信息”,“获取知识”和“时事最新动向”三方面最受关注。具体排名是“学校最新信息”占第一位,有效百分比是36.4%;而“获取知识”占第二位,有效百分比是24.3%;在第三位关注点上,对“网络奇闻逸事”的关注上升到了19.6%。对于“超女”、“给我个理由先”及网络用语“m s、p p”等,绝大多数人都了解。其中普及范围最广的是周星驰式用语“给我个理由先”,有89%的人都了解;其次是“超女”,普及范围是82%。

这些流行文化,看似各有千秋,形成的原因也千差万别,却无一例外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成为绕不开的文化。当代青年流行文化正从过去的保守、无知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特点:首先,它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港台领域,开始向国际化迈进,逐步通过手机和网络等物质媒介不断普及,和信息化发展模式结合,在无意间催生了短信文化和网络文化。其次,青年本身作为流行文化的参与者和互动者的地位更加突出,文化流行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周期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对利益的追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驱动力,青少年流行文化越来越被媒体和商家对利益的追求所左右,流行文化背后的经济推手更加明显,尤其是网游、博客、造星等活动。再次,青年流行文化更加本土化、原创化。本土化主要体现在原创性和模仿性两个方面,原创性则表现为民族特色愈渐凸显。流行歌曲领域中周杰伦的《发如雪》、《东风破》、《青花瓷》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但还有模仿的痕迹,可喜的是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蕴涵着本土化的二次创作,被称为山寨化时代。

但我们在为文化繁荣发展欣喜的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在繁荣文化的背后体现出了青年群体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其中部分流行文化容易腐蚀青年的价值观念,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青年个性的健康成长。“选择别人的事情和我无关”的人频次最高,比例最大,占到了58.9%。而赞叹“好有型”和持排斥态度的比例都很低,分别为19.6%和18.6%。从现阶段青年流行文化及阶层化、小众化特点较为明显的现实出发,青年群体是在一个更个性化的生活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文化风格与美学伦理。各种偶像文化、网络文化、时尚消费观等层出不穷,它们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流行文化表现,尤其体现在网络流行语方面,当代青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着现实生活,纷纷以自己的存在,宣示着青年流行文化的社会阶层化和小众化走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青年流行文化更是出现崇尚时尚消费甚至超前消费的趋势。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品牌和文化商品的庞大消费群。他们开始摒弃上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念,在个体消费方面更加前卫和开放,出现了消费水平超出消费能力的超前消费现象,尤其是高档名牌消费品占用过多的资金和资源,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发展。这种被刺激起来的消费需求不断膨胀起来,增加了青年群体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三、流行文化对重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流行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流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听MP 3、看电影、上网、踢球、玩游戏都属于高参与度的活动,流行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所追求的时尚。

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信息网络化来体现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选择聊天、看新闻、游戏娱乐占大多数。天性喜欢追逐潮流,喜欢与众不同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频率高,行动迅速,上一辈人对于网络的认识和掌握较他们而言相差甚远。通过互联网,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学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用QQ等聊天工具,使大学生打破地域、空间的界限,增强了平等的交流方式;同时鉴于网络的即时性,使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资讯,全面地了解社会。

2.流行文化对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起到了助推作用。流行文化源于社会生活,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形成是靠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自觉认同,传播时跨阶层、地域和种族,在某一时空条件下,可形成共识性的社会符号,演化为一种能得到一部分人响应并接受的观念,形成“共同语言”。当代青年是社会生活中最有生机、最具开放思想的一族,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方式,期待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更易喜欢、接受,并创作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犹如一个“共同语言”,大学生们在这里可以获得从未有过的社会交流空间,可以平等、从容地与人交流沟通,而不必在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扩大了社会交往,更快地融入社会。目前,重庆市85.6%的大学生认为,跟不上潮流,不懂得流行文化就是与时代脱轨、与社会脱轨,在社会上是不能立足的。

3.流行文化赋予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他们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流行文化重要的实践功能是对人性的重构。当今社会,大学生不需再为物质生活所困扰,有能力、有精力去追求个性解放,可以说新时期大学生人格的转变直接原因来自于社会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当代青年已和父辈完全不同,他们已从传统的文化、思想中解放出来,不惧怕权威、不盲目地顺从长辈,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自由和选择,独立性为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发挥创新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

4.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压力。处于半社会状态下的大学生面临着较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在为自己已经长大而未能享受到成年人待遇感到苦恼的同时,又因为不知如何面对、处理成长中的烦恼,而选择畏怯、逃避。于是大学生们模仿流行的生活、行为方式,寻求社会的认同,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安全。2011年重庆市大学生受流行文化现象影响的调研报告中显示,37.3%的大学生表示喜欢看《蜡笔小新》、《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漫,感觉回到童年;41.2%的大学生通过看《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天天向上》等流行的综艺节目放松自己(这是比例较大的两项数据),流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释放压力的途径增多。仅有1.2%的大学生认为流行文化不能给他们带来愉悦,不能缓解压力。综上所述,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和刺激性的确起到了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作用。

(二)消极方面

1.从某种角度上看,流行文化导致了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其传播导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流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其文化产品实质上就是商品,它常通过缤纷各异的形象和华丽的包装竭力刺激当代青年的消费需求。当前大多数重庆市大学生们在生活方式上一改以往的保守、节俭等传统的价值取向,而特别注重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相对于高中来说,更加紧随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宣扬一种超前的消费观念,在青少年中倡导一种时尚、享受、追求刺激、及时行乐的心态。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十分容易“腐蚀”青年,大学生沉迷于消遣和娱乐,以调节单调乏味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大学生跟着潮流而消费的情况明显增加,比如某快餐店新出了一个系列套餐,服装店新装上市,动漫周边有新货等都可能引发消费热潮。消费意识在新一代青年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商家的炒作下催生出巨大的商业利益,营造的气氛甚至超过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洋快餐的兴起,肯德基、必胜客等则成了不少青年趋之若鹜的地方。衣食住行中的品牌意识强化了青年的高消费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2]。

2.流行文化致使大学生认识问题趋于肤浅。当代青年流行的四种生活方式为物质型、精神享受型、实干型和虚拟型。物质型以收入丰厚、有地位、高级住宅、能够随意挥霍为特征;精神享受型以四处旅行、自由自在、自由职业、朋友遍天下、以车当房等为主要标志。大学生超过70%的人都希望过物质型和精神享受型的生活。10%的调查者描述他们心中的生活为:朝九晚五的白领或金领,有丰厚的收入,平平淡淡生活,和心爱的人在一起。8%的大学生最想过网络中那种生活方式,还有E-s h o p p i n g,O I C Q。流行文化提供给人们的成功者形象大都是穿着名牌衣服,开着高档轿车,有着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这种诱导在不知不觉中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误以为追求享乐是人生的目的所在,错把世俗观念当做人生价值的真谛,无法分清哪些是休闲娱乐,哪些是生活必需,盲目地跟风流行文化,仅注重外表的时尚而忽视文化内涵的提高。追求感官享受而不是美的陶冶。

3.流行文化的齐一化使得大学生形成单一价值观。当代青年价值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的特点,大学生行为和观念功利性色彩增加。流行文化以一种强烈的同质化力量单面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这种现象在同一高校又尤其明显,说明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已形成大致相同的价值观,并且在不同高校,流行文化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性。在大众文化的流水线上,模仿是绝对的,而个性化努力最终会被模仿的努力所取代。一旦有人捏造一种流行的东西并且加以大肆宣扬的话,那么它就会被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致使文化的创新性收到排斥,导致文化发展中经常生产无创造性的同样产品。需要指出的是,流行文化的齐一化与它的形式多样性和当代青年的主体性并不矛盾。这里指的是文化的齐一化,因为这个文化是流行的,是普遍的,所以受影响的人们被齐一化,尤其是走在前列的当代青年们,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是齐一的,然而他们与没有受到流行文化较大影响的人相比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主体性由此体现。而一种文化的齐一并不一定只有一种形式,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只是都反映了同一个文化内涵。

四、流行文化对青年影响的归因分析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追求时尚的心理特征为其成为流行文化的直接推动者奠定了基础。首先,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情感丰富情绪多变的性格特点,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合点。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成长需求日益关注,一切新鲜的东西对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且他们有乐于就所见所闻发表意见的倾诉欲。然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使他们不容易接受某些正确的但未经自己证明过的论点。另一方面,大学生情感丰富、情绪多变、乐于表达、遇到高兴的事欢呼雀跃,见到不合理的现象则非常气愤不满。以上种种性格特点,都为流行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契合点。因此,流行文化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次,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特征,使大学生成为流行文化的直接推动者。青年是一个活跃的、富有好奇心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某些特质在21世纪新青年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追逐时尚成为了他们的“行为标签”。青年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流行事物倾心追求,喜欢通过模仿行为来融入群体、适应环境。正是由于这些心理特点,流行时尚势必会诱发大学生采取行动,从而使他们成为流行文化的直接推动者。

大学生价值观之所以会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除了流行文化本身原因之外,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大问题。首先,学校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时常脱离社会和实际。教师有意无意中封锁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理念,往往给学生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然而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主体意识,学校严重滞后的价值观教育与流行文化内容上的鲜活性、生活性、丰富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相比,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学校价值观教育过分诉诸“灌输”的方法,忽视学生需要和创造性培养。教育者常常无法解答身处多重现实中的青年关于各种价值观的困惑。这与青年本身渴求民主、平等、参与、沟通等心理特点形成严重偏离,因而难以对青年产生“亲和性”,结果便是学生对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冷漠和厌烦,而更愿意接受至少在形式上充满民主和非强制性的流行文化的价值观教育。

五、流行文化影响下青年价值观教育对策

对于多元的流行文化,应当抱有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引导青年对流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境界[3]。首先,加强校园文化正面导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对流行文化的鉴别能力。当代大学生缺乏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脊梁,在文化变革和多元化的时代,最易受到文化潮流变迁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更应抓传统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弘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活跃,但辨别能力较弱,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应吸收流行文化中积极的因素融入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对于不健康的文化时尚、过高的消费时尚应坚决反对和拒绝。此外,加强学校媒体的管理和利用,建立、健全校园文化信息导向机制。现今流行时尚的推动,大众传媒可谓至关重要。校园广播台、校报、校园论坛等是校园里信息交流的主渠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媒介把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消除一些庸俗低下的垃圾,树立正确文化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是当代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集中表现形式,应该努力吸收流行文化的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来培育,如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活动、撰写影评等,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在活动中有所乐,有所思,有所悟,使学生自觉地对各种文化信息进行辨析、筛选、扬弃、消化、吸收,使其自身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动化”过程[4]。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看出,“青年流行文化”并不完全是享受和退避,而是一种社会参与姿态,一种另类的政治姿态,其间存在着各种持久的张力和妥协。就青年文化本身来讲,青年人对某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显示了区别于成人社会的审美取向。媒体报道、商业炒作、大众娱乐等浮于社会表层的事实,已然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往往会推动青年走向社会期望的另一面。无论怎样,当代社会发展模式下的青年,不再是垮掉的一代,也不再是单纯的愤青,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寻乐趣、宣泄感情、塑造思想,还通过自己的文化聚合力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富有特色的人文意识,逐步融入现代交融交织的文化大家庭,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中生存下来。我们相信在时间和现实的考验下,当代青年流行文化中的闪光点定会在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流光异彩,成为惠及大众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希望广大青年尤其是高校学子在受到流行文化洪流冲击之时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在不迷失自己的基础上弘扬有益、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

[1] 江玉安.青年流行文化的流行与导向[J].社会科学论坛,2008,(5).

[2] 王艳玲.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 方学军.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

[4] 许艳聪.高校树立“心理防范”的理念及实现途径[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生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活感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