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

2012-08-15 00:4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建构青少年社区

张 荣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

张 荣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资源融合式”社区教育模式是开展城市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模式。主要架构包括:政府的大力倡导、建立高校与社区的互惠关系、闲散青少年个人资源的发掘和整合、社区对其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组织、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引导、企业资源的争取与利用等。建构原则包括:及时了解闲散青少年的需求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促进各种资源的相互融合、互联网的有效使用、重视预警机制的建立等。

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融合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就业压力增大,闲散青少年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或显或隐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2010年8月,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有关部委在对全国6至25岁的重点青少年群体底数进行排查摸底的基础上,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的通知》,针对5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分类试点,闲散青少年便位列其中。家庭、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和行为塑成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于闲散青少年而言,家庭、学校的教育功能却是缺失的,这种情况下,社区便成为闲散青少年的重要教育平台。因此,建构有效的社区教育模式便成为预防和教育闲散青少年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着四种社区教育的模式: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连动型模式;以中小学为主的活动型模式;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型模式;以地域为边界的自治型模式[1]。但是闲散青少年群体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开展社区教育的理念、内容及形式都应与普通成员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基于对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从社会工作的视角,针对城市闲散青少年群体,提出“资源融合式”社区教育模式,以期能为我国城市闲散青少年的犯罪预防以及各城市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一己之力。

一、基本理念

(一)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闲散青少年。首先,如何看待闲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人、对社会和对专业的看法上。布特雷姆(Z.T.Butrym)曾指出,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假设:第一,对人的尊重;第二,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第三,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社会工作哲学思想是其价值理念的基础,这三个假设实际上就是社会工作如何看待人的最本质体现[2]77。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来看待闲散青少年就意味着我们要:第一,尊重每一位闲散青少年;第二,相信每一位闲散青少年都有独特的个性;第三,坚守闲散青少年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其次,如何分析闲散青少年。“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分析服务对象及其问题成因的主要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对闲散青少年的现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而清晰地认识他们和更深入地理解他们。“人在情境中”理论依据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进行着多重的互动,要想认识个人,就必须将其所处的环境一并考虑。闲散青少年身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同辈群体、社区、社会等,闲散青少年的形成及其特点与这些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家庭,共青团密云县委的调查显示,在455名闲散青少年家庭教育形态中,暴力型、严厉型、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比例为72.3%,民主型的家庭比例为27%[3]。如社会,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侵蚀和危害,主要体现为网络、电影、电视等传授的暴力、淫秽等不良信息以及毒品的危害,再加之闲散青少年的“失学、失业、失管”状态,从而导致具有不良行为记录闲散青少年的比例较高。最后,如何帮助闲散青少年?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被用来评估服务对象相关问题的形成原因,又可以被看作实务工作的方向指引。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行为的动机。他把人的需求分为5种,从低到高,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需求层次理论来看,闲散青少年具有自己的独特需求,主要包括;获得一份职业的需求、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活动的需求、获得社会接纳和帮助的需求等,即摆脱“失学、失业、失管”状态、进入“有学上、有工做、有人管”状态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恰恰就是我们开展教育帮助的方向,指明我们的教育帮助目标就是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关于这一点,上海、北京等城市针对闲散青少年开展的种种教育工作已给出了证明。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教育。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中是这样界定社区教育的:“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4]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社会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对而言的,教育场所具有补充性,而社区教育由于其教育场所集中于社区,因此,“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二者的教育对象都以学校以外的民众为教育的重点,教育目的都体现出一定的公益性、全民性和终身性。基于社区教育的广义含义,针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应包括一切针对城市闲散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活动,既包括正式、系统的社区教育活动,又包括非正式、非系统的社区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主要围绕“有学上、有工做、有人管”来开展,包括职业培训、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应该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作为社会工作方法的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具有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如各种竞赛活动、角色扮演、兴趣小组活动、挑战游戏等可以更有效地达到社区教育的目标。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资源。资源即“资财之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一般来说,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资源即存在于自然界的资源,如阳光、空气、水、土地等。社会资源即存在于社会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同时,按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资源可分为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社会工作专业十分重视对社会资源的发掘和融合。资源融合即将现有或潜在资源进行整合,使其达致层次化、网络化、组织化,以共同服务于一个资源利用目标。比如社区教育资源,既有现实状态的资源,又有潜在的资源,为了更好地使这些资源为社区教育所用,必须先将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状态,然后对所有现实状态的资源进行融合。从社区教育方面来看,对资源的发掘和融合不仅会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区教育者的力量,从而有助于社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主要架构

(一)政府的大力倡导。在我国,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在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政府的倡导及组织非常重要。从上海和北京等市的社区教育活动来看,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组织是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全国范围来看,由2001年开始,政府就开始关注闲散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并且已经在全国形成相应的氛围。从各个城市来看,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程度则参差不一。虽说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条件、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程度等,但与各地政府的倡导、支持程度也是密切相关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建构针对闲散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模式,需要各地政府加大对其的倡导和支持力度。只有拥有强大组织和协调资源的各地政府大力参与进来,有效的社区教育模式才能得到较快的建构。

(二)建立高校与社区的互惠关系。从上海市的社区教育经验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是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由于一些原因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条件推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源进行融合。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要求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专业方法,但是,目前我国却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机构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社区需要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专业人才,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又需要从事实践活动的场所。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建立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互惠关系,实现双方资源的互利互用。

(三)闲散青少年个人资源的发掘和整合。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主动式教育,十分重视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在社会工作者看来,每一个闲散青少年都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在资源的个体,如果在对其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掘和整合每一个个体自身所拥有的潜在资源,将会达至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可以组织闲散青少年成立一个互动性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大家互相学习。可能青少年甲具有青少年乙没有的技能,而乙又具有甲所没有的技能,通过相互学习,甲和乙都会拥有两项技能;可以邀请那些已经摆脱闲散状态的青少年成为志愿者,回到社区对其他闲散青少年进行辅导和帮助;可以鼓励闲散青少年建立相互支持的网络,使大家相互获得情感性、信息性、陪伴性等社会支持。

(四)社区对其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组织。社区既是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又是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的平台,同时还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的这种多元角色决定了社区在建构社区教育模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社区需要发挥其组织和协调作用;作为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的平台,社区需要开辟各种建构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作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需要设置专门的教育场所,置办相关的教育设施等。

社区内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如场地、宣传栏、热心的居民志愿者、各种兴趣团体等,同时,社区内还存在着大量的暂时汇聚于此的资源,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参与等。从外在形态上看,这些资源具有零散性、无组织性、潜在性,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够统一地使用于同一个目的,就需要社区将这些零散资源进行组织。结合现有的社区教育任务安排资源使用的先后,使资源的使用具有层次性;建立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互动网络,促进资源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最优的资源组合,发挥资源之间的合力。

(五)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引导。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现有研究表明,家庭的“失管”是导致闲散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闲散青少年背后的家庭资源进行开发与引导是对闲散青少年进行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有的青少年的家庭资源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也有的青少年的家庭资源处于现实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不同家庭资源的状态和特点进行开发。同时,在对家庭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还要将所有的家庭资源引导到一个方向,使其共同为闲散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发挥作用。开发家庭资源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开设家长学校,为闲散青少年的家长进行教育方面的培训;开展法制培训,使家长具有法制观念;成立家长小组,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开展针对家长的社区宣传教育活动,解答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问题;发放“家庭联系卡”,增强社区与闲散青少年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家长的困难和困惑。

(六)企业资源的争取与利用。“失业”是闲散青少年“闲散状态”的原因之一,同时,没有收入来源也是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协助闲散青少年就业就成为对其进行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对企业资源的争取与利用能够使对闲散青少年的就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可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有关企业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就业培训和工作实习的机会。当闲散青少年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企业的劳动,可以依法获得一定的实习津贴。对提供就业培训和工作实习机会的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对于闲散青少年来说,接受企业的培训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企业中实习能使自己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增强就业自信。

三、建构原则

(一)及时了解闲散青少年的需求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之一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这一理念出发,在对闲散青少年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这一群体的需求来制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社区或同一社区的不同年龄青少年当中,每一位闲散青少年或每一个小的闲散青少年群体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并且,这些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能够及时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结合这些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将会更有效地服务于这一群体。对闲散青少年教育需求的了解有很多方法,如问卷调查、各种量表的使用、知心信箱(或邮箱)的设置、访谈等。

(二)促进各种资源的相互融合。在建构针对闲散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模式过程中,促使所有教育资源的相互融合既是一个工作重点,也是一个工作原则。综合来看,所有的教育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其他专业人才、志愿者等;物力资源包括各项有关社区教育的政策措施、教育场所、教育设施等;财力资源包括政府的经济扶持、企业的财力支持、社会上的爱心捐助、缴收的少量学费等。资源具有流动性、再生性等特点,对资源的有效融合可以产生更大的资源合力,或者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资源。促进各种资源的相互融合需要编织社区的教育资源网络,建立资源之间的交流通道,搭建资源的共享平台。上海市针对社区闲散青少年开展的社区教育就是资源融合的结果,其中行政资源、专业资源、社会资源、自主资源之间达到了有机融合,主要体现为政府的主导推进、专门机构的具体实施、社会力量的协同以及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

(三)互联网的有效使用。建构社区教育模式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力量,沟通难度较大。与传统面对面的、具有时空限制的交往方式相比,近几年来迅速发展和扩展的互联网交往则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是一种“缺场交往”。与传统的“在场交往”相比,“缺场交往”具有互动范围大、互动内容广泛、互动成本较小、互动效率较高等优点。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使用网络的行为在社会成员中的普遍性。因此,在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重视对互联网的使用,将会大大缩减资源交流的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相互融合。同时,从闲散青少年群体来看,通过互联网的交往将会促进我们与这一群体的交流,以及对他们的教育需求的了解,并有助于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重视预警机制的建立。重视预警机制的建立是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之一。预警机制能够协助我们及时地识别出处于闲散与违法犯罪之间的灰色行为地带的青少年,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上海市将闲散青少年分成重点预防对象、次级预防对象和初级预防对象的做法,以及平度市实施的“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管理工程”等都是预警机制的展现形式。

[1] 赵小段,刘楚佳.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研究现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8,(20).

[2]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共青团密云县委.关于密云县社区闲散青少年状况的调查与思考[R/OL].http://www.bjyouth.gov.cn/gzyj/dcyj/128589.shtml.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jhtvu.net/DisplayNews.aspx?_id=545.

编辑:王 玮

2012-03-27

张 荣,女,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青少年社区
青少年发明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社区大作战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