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雯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大学课堂教学道德的失落与重建*
杜 雯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大学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大学教学,而教学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教学理应是教师的中心工作。然而,我们当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无视“人”的存在,是道德性失落的教学。病态的大学文化、对大学性格和功能的错误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了大学课堂教学道德的失落,大学课堂教学道德需要从转变大学教学观念,树立崭新的教学信念;锤炼师德,加强师德修炼;教学是为着人的幸福生活,提倡有道德的教学;注重教学,改革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评聘制度;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安于、乐于教学等方面进行重建。
大学课堂教学道德;大学文化 ;大学性格;重建
“我们一致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1]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要做“四件事”,即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继承事业。[2]纽曼认为大学以教学为主,大学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3]不管是大学教学的“四项任务”,还是大学的“四件事”,都离不开大学教学,大学教学应该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使命。大学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而教学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教学理应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投入程度也就决定了其教学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教学作为一种存在,是“人为的”,而非“自在的”,是人类的创造性成果,而非自发性的产物。布朗认为,“教育是道德的,因为作为一个持续不断的活动,它包含着对他人利益的实践关怀。”[4]彼得斯在其《伦理与教育》这部著作中,提出了教育的两大标准:一是传授有价值的东西;二是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只有达到这两个标准,才是好的教育。[5]
好的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有道德性的教学,关涉“人”的教学。笔者看来,大学课堂教学道德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教学是为着人的发展、“成就人”的活动;教学是师生生命相遇、精神交往的活动;教学是尊重人的自主和理解的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幸福;维护和提升个体的精神自由,是教学的真正原点。
大学课堂里至今仍未能摆脱这样的情形:课堂教学里,充斥着大量的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情形是一种典型的“传递型教学”。在这里,学生的灵性的光芒不再闪现,创造性的火花渐渐熄灭,个性也被扼杀殆尽,更谈不上情感的满足,审美的体验。在这里,活生生的人没有了,只有知识无休止的“灌输”,只有教师口若悬河的独白,只有教师慌忙的点击鼠标,只有学生眼神的迷离,只有令人乏味的沉闷。不仅如此,很多大学教师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拿着“陈年”的发黄的不加任何修改的讲稿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生机盎然的青年学子不再有灿烂的微笑,不再有活泼的身影,不再有个性的张扬,不再有激情的彰显。在这里,师生之间不再有精神的交流,不再有灵魂的相遇,不再有情感的依恋,不再有思想的碰撞。
教学原本是人道的事业,然而,到今天这地步,难道不值得我们沉思吗?经常听到大学教师屡次感叹学生学风不好,并把学风不好的原因推向学生时,对自己课堂教学有过理性的反思吗?大学教师教学满意率考评中,自己的教学满意率低全是学生的“恶作剧”吗?我们陶醉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真情告白时,可曾仔细观察过学生的神情?我们在抱怨学生没有学习激情的同时,我们可曾问过自己有教学的激情吗?我们埋怨学生学习没有创造性时,可曾问过自己的教学是否有创造性?尤其一些大学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的老师,即便是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观点时,也未曾和学生之间有过一秒钟的对话,甚至还要埋怨学生不懂对话!教师不负责任地教,岂能期望学生负责任地学?教师“无道德”的教学,岂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道德地学习、做人?教师眼里没有学生,岂能期望学生眼里有老师?教学没有“人”的意识,还是教学吗?
从根本上讲,大学教学道德性的缺失,不仅扼杀了师生的生命个性,而且阻碍了师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仅使得教学与生活、文化、精神、灵魂、道德脱节,而且使师生变得冷漠、麻木,缺乏生机和活力。大学教学道德性的缺失,不仅是大学生逃课、厌学的重要原因,而且不利于大学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大学,有大学文化之谓也。”[6]大学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大学文化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如同教育既有改善、发展、塑造人的作用,又有压抑、扭曲、扼制人的作用一样,大学文化亦是一把双刃剑,其究竟起良性的教育作用还是不良的反教育作用,决定于它是良性文化还是病态文化。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大学文化的现状,我们应该承认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过于追求,从而导致了大学内部文化的漠视、文化危机等不容乐观的现象和问题。有些大学领导批评更为尖锐:大学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但却是最没有文化的地方。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中肯的。
坦诚言,内行人都知道,现在的不少大学并不是以教学为中心,而是热衷于“学校排名”,忙于圈地扩建新校区,忙于豪华排场的校庆筹备,忙于迎接各级各类评估等等,教学严重偏离学校的中心工作;不少大学校长忙于自己职位的升迁,忙于自己既得利益的巩固和增值,忙于自己政绩的扩大,眼中根本没有学生,也没有教师,甚至连本校老师的姓名也叫不出;不少大学老师忙于申报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毫无节制地外出讲座、校外办班(校)、甚至开公司,不一而足,教学成了大学教师的“副业”。有的大学教师把教学看成一种累赘,不是有很多教授、博导认为本科生层次太低,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吗?还有不少大学教师经常出差,不能按时给学生上课,事后也不及时补上,学生问起时,以自己实在太忙为借口。大学课堂里,教师坐着讲课不是个别现象,有些上了年纪的、或生病的教师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有些青年教师也病怏怏地坐着上课等等;在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放松了对理想的追求,思想空虚,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作风不够严谨,缺乏上进心,专业思想淡薄,学习纪律松懈,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7]具体而言,当代不少的大学生忙于兼职、谈恋爱、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疏于读书,疏于德行修炼,疏于学术钻研,疏于学业上进。
在这样的大学文化中,我们岂能有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教学又岂能成为师生敬畏的事业?我们怎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大学最早是作为学术机构而出现和存在的,这在西方中世纪大学中有充分体现。在1919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就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理的机关”。人们在观念上一直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的教师都是专家、学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人,至少应该是学科领域的权威,主要从事学术研究。这种对大学性格和功能的定位,意味着大学教师应该以学术研究为第一要务,其工作主要是学术研究,进行学术生产活动,“教学”是次要的,甚至没有必要研究教学,更不要谈“教育与培养、生命的精神交往”等方面,这种观点的长期片面发展,淡化了大学教学的职能,形成了“重学术、轻教学”的局面。金耀基先生指出:“不能否认,大学之重研究与出版具有提高学术水准的功能,不过,把研究与出版提升到最重要,甚至是惟一衡量教师成就的标准时,则不能不说无其偏弊。其弊端之一则显然是把教学的重要性压低了。”[8]在对大学性格和功能定位的时候,我们应该理性地追寻:“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干什么?”“大学能干什么?”
首先,中国文化重视家族观念而轻个人,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因家长的威望而不利于个体的精神自由的伸展,表现在人格上就是以顺从、乖巧为榜样,而批判、叛逆、独立往往被视为不孝。其次,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人们对和平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导致人们不求变、安于现状的文化心理,反映到教育当中,便是注重知识的传递、接受,而不是创新、批判。再次,中国自秦汉以来政治上的集权统治与思想上的独尊儒家塑造了整体的“大一统”的文化心态,导致的后果是人文教化尤其是学术研究中缺乏对多元价值观念认识的宽容,强调一致,崇尚趋同,排斥差异。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势必受到特定文化的规约与改造,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的大学教学,无疑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不容侵犯的。第二,教学内容侧重“道理的知识”,以书面文本为主要形式存在。第三,教学内容因注重对儒家经典的顶礼膜拜,而表现出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方法的枯燥、死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文简称《纲要》)讲到高等教育时,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9](P25)作为大学教师,要真正落实《纲要》精神,就必须树立这样的教学信念:我作为大学教师,我的首要职责和使命是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大学老师,把课教好、教得学生满意、教到学生心里去,是我第一要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研究也是一种学术研究,而且是更重要的学术研究;在教学的时候,牢固树立“学生第一”的教学理念,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9](P10)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路人。”[9](P25)博士学位、博导头衔、教授职称不是赢得学生尊重的主要因素,大学教师一流的教学水平及高尚的师德是赢得学生信赖、尊重、认可的首要条件。德艺双馨的大学教师一定是热爱教学、精于教学的老师。而且,教师严谨教学的态度,包括备课的充分、上课的准时、作业批改的认真、善于和学生对话等,都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很深的积极影响。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清华大学第五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暨第21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讲到:“教师讲课有没有激情,备课用不用心,做学问精不精,学生都很在意,很敏感。对上课迟到、吃东西等现象要批评管教,对抄作业抄袭要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予以制止。”[10]教师没有好的师德修养,是上不好课的,当然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大学教学要提倡有道德的教学,有道德的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并时刻为着学生的发展着想,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氛围中自由诞生精彩观点,师生的精神相遇,情感相依,个性张扬,彼此沉浸在认知的、审美的、情感的与探究的情趣之中,尽管教学的秩序不那么“井然有序”,教学的手段不那么先进,教学的节奏不那么流畅,甚至有些中断和“突发事件”,但师生没有觉得什么异常。有道德的教学,以“以善治善”的方式追求生活的幸福为终极目的,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会以压抑、扭曲、规训当下的师生生活为代价换取未来的幸福。有道德的教学,作为一种标尺,使一切不道德的、不人性的,甚至功利的‘非道德的教学’相形见绌。真正的大学教学,首先应该是有道德的教学,是鼓励学生对话交流、自由探究、不懈思索、张扬个性、反思质疑的教学。有道德的教学,意味着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意味着要把生活变成课程,帮助学生在体验、反思、行动中学会选择,进而创造、融入、热爱生活,意味着要让教学充满精神与乐趣。
近年来,许多大学都在争创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将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上面。即便他没有从事任何教学活动,仍然可以凭很好的科研成果晋升教授、博导。而那些在学校里课上得多、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由于没一定的学术成果,常常败下阵来。这种过于重视科研成绩而轻视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使得一些原本内心热爱教学的教师也只好被迫将自己的心思放在学术研究上。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只看在教师一个聘期内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出版了几本著作、获得了多少个课题、拥有多少科研经费等等单一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师教学专业发展。这种评价理念只片面重视科研,而对教学基本上没什么具体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大学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学术科研而不是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大学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师评价理念:不仅要看他们学术研究水平更要看其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师课时数,还要看其上课的实际效果。另外,在教授职称的评聘方面,把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现在还有少数大学拖欠、挪用教师工资,使得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而且给大学教学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大学教师要养家糊口,学校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是教师外出兼职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大学的年青教师的待遇令人担忧:“在各高校,年轻人目前的待遇仍然很低。相当部分拥有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年龄35岁以下的教师,平均年收入不足4万元,这尚未达到很多热门专业本科生的薪金水平。”因此,大学应努力提高年青教师的待遇,使其不要为了生计而到处奔波,使其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这样钻研教学,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另外近些年,我国有些大学致力圈地扩建新校区,把大量的经费用在学校豪华的大楼建设上,很少用在大学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上。
大学离开了教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大学教学是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使命,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如果大学教师不再以教学为天职,那大学也不会以教学为使命。只有大学教师热爱教学,大学才会热衷于教学。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教师要出色,一定要有出色的教学水平。
笔者认为有必要重申以下观点:(1)大学教学绝不是大学教师可有可无的“副业”,大学教学是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使命。忽视教学,不懂教学,教不出优秀的学生,即便是有一流的学术研究水平,也不能算是合格的大学教师。(2)大学教学目前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大学课堂仍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真理的重要途径,大学教学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线。(3)大学生使命和责任是学习做人、探求真理、修炼德行。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
[2]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3]汪雅霜,杨晓江.试论大学教学地位的回归——基于纽曼《大学的理想》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3):9.
[4]Brown,L.Justice,Morality and Eduction:A New focus in Ethics in Eduction[M].New York:The Macmillan Press,1985.3 ~34,70.
[5]Peters,R.S,Ethics and Eduction[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Ltd,1966.
[6]眭依凡.大学的使命和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0.
[7]韩延明.论高校学风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4):3.
[8]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
[9]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0]王大中.建设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7.
G641
A
1006-5342(2012)01-0076-03
2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