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立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会话里的协调
——浅谈言语交往中的协调原则
蔡佳立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在言语交往中,除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外,会话参与者还共同遵守协调原则。日常会话是一个互动的动态协调过程。协调的特点是双向和动态。本文尝试从语言学、语用学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证协调原则的重要性。
会话;协调;互动;动态;语言;语用;文化
会话是两人或多人之间面对面的言语交际。会话的参与者都共同遵守一些原则,使得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彼此的话语。在这些原则中,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是被谈论较多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则同样很值得研究,那就是协调原则(negotiation principle)。直觉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谈话里,人们都在自动协调,以达到某种共识或达到言语交往的某种目的。但目前人们关于会话的协调原则还谈论得很少。
协商(negotiation)最初用于外交人员、商业团体或企业家与合作伙伴或合作方意见不一致时进行的斡旋与协商(闫,2005)。关于“negotiation”的定义有很多,但基本可以总结为类似“transacting,arranging,bargaining for,and making corrections when necessary to what is said or how it is said (屈,2003)”之意,即“必要时对说什么或怎么说进行交流、安排、谈判及更正”。在话语分析的文献里有时会出现“协调”这个词语,但“大多数著作者并不把它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术语来使用(王,1998:186)”。斯科滕(Scotton,1983)的文章是把“协调”作为基本术语使用的:他认为,除了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和准则之外,会话也受协调原则及其准则的制约;协调原则是协调会话参与者的身份的。布朗和尤尔(Brown & Yule,1983)则指出,许多谈话的“话题”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在会话过程中“协调”形成的;协调原则是会话参与者用来确定话题的。另外还有些语言学家则把“协调”看作是会话分析的基本概念:会话的“解释是由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协调的”(Gamperz,1982:5);劝说(persuasion)言语行为具有明显的协调特点,日常生活谈话也常常要经过协调才能顺利结束(Wardhaugh,1985:193);等等。而本文关注的则是会话的过程,其中的“协调”指发生在任何有效会话中的交流、安排、谈判及更正等行为,主要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会话。
会话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经说过的:“言语不外是一连串粗略的暗示。听话人必须经过一番理解才能掌握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意义。”(王,1998:181)这里说的“经过一番理解”显然意味着是要经历一个过程。从这一动态的过程的观点来看,自然发生的日常谈话是由三个主要成分组成的:1)发话者的话语;2)听话者对发话者话语的解释与反应;3)双方对自己和对对方参与谈话的控制。其中 2)就含有协调的成分,3)就明显地是协调了。(王,1998:186)有效的交际即是协调。会话是一个协调过程。会话双方采取各种方略进行协调,理解对方的话语,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反应,调节自己对会话的参与,并试图调节对方的参与,以使会话能顺利进行,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但是,在日常会话的协调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一些误解。此时,交际双方都感到交际有障碍,即采用各种策略进行协调:当策略得当、误解消除,双方就能达到一致的理解,交际也圆满结束;但当一方采取的策略被另一方认为不是一种适当的协调策略而是一种不合作的言语行为,双方都不满意对方的言语行为、都按自己的策略参与协调,那么协调就不能够消除误解,交际也就以失败告终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会话双方都自觉地进行协调,都认为正确地理解了对方的话语,但事实上在会话过程中产生了误解,只是双方都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也就谈不上消除误解,只有到事后才发现会话中有交际障碍,这样的交际也是不成功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自然发生的日常谈话看成是互动的动态协调过程(屈,2003)。而协调的主要特点便是双向和动态:前者指任何协调的发生都需要来双方的参与,各方都应理解接收的信息并清楚传达己方的信息;后者指在交际过程中,随着协调的发生,会话双方的语言、行为和态度都在发生变化。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协调?是什么使他们必须要协调?接下来本文就将从语言学、语用学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论述协调在会话交际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Hockett)曾提出语言的十二个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以区别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交际系统,本文将着重讨论其中的三个识别特征:任意性(arbitrary)、能产性(productivity)和结构二重性(duality),从而说明协调在会话交际中的重要性。语言的任意性是指意义与语词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这是语言复杂性的标志,也使语言拥有无限的表达方式成为可能。说话者的意图来源于语词的意思,但并不倚赖于语词;我们需要借助语境、发音、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产性即语言的创造性,是人类语言所特有的,指人们能创造并理解新的语言符号。通过利用语言系统本身的各种条件,人们就能产出以前从未说过或听过的话语。结构二重性则指语言系统包含两种结构或两个层次:下层是语音结构——本身无意义,但可以反复组合成上层的大量意义单位,这些意义单位又可以反复组合成无限的句子。这种特征使得说话者能自由产出他/她知识范围内的语言,也使得交际系统更加灵活多样。任意性、能产性和结构二重性可能使说者和听者产出包含不同意图的相同句子,这就容易导致会话中理解的模糊性(ambiguity)。根据斯科滕的观点,会话中有词、句和语篇(discourse)三个层次的模糊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糊性并不是人类语言所固有的,在交际过程中,通过互动的进一步交流,这种模糊性便可以被消除掉。协调使得会话双方能够理解对方话语的隐含意义,最终让模糊消失。因此,语言所具有的这些识别特征是会话协调的客观条件。
其次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根据已有的语用学理论,为了消除会话交际中的模糊意义,人们会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其实就是会话协调的方法。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会同时产生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言外行为是最重要的一种,是该理论的核心,它试图阐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语言交际正是所有言语行为的总和,每种行为都体现了说话者的意图。因此如果我们想很好地了解会话的过程,就必须认真研究言外行为和交际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言语行为理论引出了交际意图。而诸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等语用原则则包含了人们在交际中应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但正如利奇(Leech,1983:231)所指出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效用。尽管交际双方可能共有一些语言知识,但却不可能共有交际意图。百分之一百的理解并不就意味着有效的交际。另外,何兆熊(2000:336)认为在交际中需要用会话策略来限制或避免语用多义性(pragmatic multivalence,即说话者在特定情境下会采用模糊、间接的话语来表达一些言外行为)。交际双方都会利用语用多义性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而会话策略实际上就是协调。至于关联理论,其在各种协调中都是占中心地位的,协调的前提就是要有相关性。某句话语相关程度的最终归因可能就是包含会话双方的某个协调过程的结果。总的来说,交际意图是协调的目的,交际准则是协调的手段。
再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不同文化的相互适应可以通过会话协调来加以实现。文化涵盖了人类生活和行为的很多方面,而语言很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语言表达文化现状,语言包含文化现状,语言体现文化现状(Kramsch,2000:3)。每个个体都是以语言作为其外在表情的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并不是一组各自孤立的句子,而是一个内在交织的包含隐含意义的文本组合,人们用这些意义去达成社会目的——即语言是交际的实现手段。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文化差异无时无处不在。在破解说话者意图的过程中,许多意义和理解都是建立在特定文化传统上的,因此任何交际中的大多数意义都是间接和隐性的,这就需要听话者具备一种能力——能将陌生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话语中的隐含意义发掘出来,以达成彼此之间比较满意的交际——可以称之为交际的灵活性,也就是协调。
总之,协调原则来源于文化,是一种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协调原则是会话双方根据交际的需要灵活掌握使用的,因此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协调原则同其他原则一样,贯穿于语言交际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1] Brown,G.,and G.Yule.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Gamperz,J.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 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屈文斌.会话协调——交际的过程是互动的动态协调过程[D].上海师范大学,2003.
[7] 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8] 闫红.协商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启示[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9] 赵育红.浅析会话原则在谈话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
Coordination in Conversations——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Principl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CAI Jia-li
Apart from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also observe the Negotiation principle in speech communication.Everyday conversation is an interactive and dynamic course of negoti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gotiation principl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pragmatics and culture.
conversation; negotiation; interactive; dynamic; linguistic; pragmatic; culture
H03
A
1008-7427(2012)02-0093-02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