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研究

2012-08-15 00:51:41
关键词:共同理想思潮价值体系

朱 冰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1170)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因而存在着用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教育的问题。当代中国,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疏离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此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增进价值共识,扩大价值认同,在大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价值、价值认同:基本含义与内在实质

什么是价值?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阐释的视角:用“需要”界定价值;用“意义”界定价值;用“属性”界定价值;用“劳动”界定价值;用“关系”界定价值;用“效应”或“功能”界定价值[1]。这些视角各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采用最后一种思路来认识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功效或效应”,“或者说是客体属性与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1]这表明,价值是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割裂、抽象地讲客体或主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于价值的产生而言,一方面,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价值的内在尺度,另一方面,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是形成价值的外在基础,二者缺一不可。价值认同则是主体对某种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由于价值涉及到主客体关系,而主客体关系总是呈现为具体的历史发展中的关系,因此,价值认同必然呈现出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当着客体体现出满足主体需要的功效时,价值认同就会产生或者可能产生,否则,价值认同就不会产生或者随着主体需要的发展变化会逐步失去曾经的价值认同。

具体而言,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社会思潮,如若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必然意味着这些客体具备一定的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从而在他们看来体现出价值,尽管有的思想理论完全可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反之,如果一种思想理论不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无论该思想理论如何科学,都无法形成价值,更不会形成价值认同,因为,它无法与主体产生一定联系,充其量仅具备潜在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需要的程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实现价值认同以及价值认同实现的程度,无疑取决于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建设,就是着眼于用科学、合理、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恪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主体本质力量的不断生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现状:基于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导致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产生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出现,意味着单一的价值认同不复存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成为客观的必然,这构成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的客观前提。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的思路,只应该也只可能采取求同存异的理念,不应该也不能够采取清除异端、定于一尊的理念。但是,求同存异理念的正确实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否则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必然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趋于边缘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既要包容多样的社会思潮,又要抵制腐朽、错误的思想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攻击、解构和消解作用,具体而言,当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社会思潮的存在与传播,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

认同马克思主义就是认同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认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认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认同马克思主义,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一些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泛滥,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自由主义的主张在于:历史观是试错演进理论,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相对而立;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的名义实行群众专政;伦理上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2]而民主社会主义则主张指导思想的多样化,否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承认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仅仅把社会主义视之为一种价值理想,主张在肯定私有制的基础上,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民幸福。由此,我们看出,尽管它们的一些思想要素值得我们借鉴吸收,但是它们在诸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根本对立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人主义构成了这些思潮的核心要素之一,与集体主义形成了根本对立,认为个人相对于集体而言,具有道德的优先性,强调凡事要以个体为基点,看待集体、社会,而不是以集体、社会为基点,审视个体,严重侵蚀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向、私有产权的出现等因素促动了这些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兼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态势,使它们从马克思主义手中夺走了一部分大学生。

(二)社会思潮的存在与传播,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就其本身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民族的复兴目标以及个人幸福目标的有机融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然而,也要看到,一些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这些思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否定革命、“告别革命”,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从而否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误入歧途,离开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主张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从而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丑化、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本质和主流;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主张要理直气壮地高举民主社会主义的大旗;主张要走多党制的民主宪政,摒弃“富裕+专制腐败形态的社会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合理性,主张价值相对主义、价值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等等。这些思潮之所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史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正确判断;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横向比较所显现的巨大差距影响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三是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的出现以及短期内的难以根治影响了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结果把自身的人生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三)社会思潮的存在与传播,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基于中华民族成员的意识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传播,由此形成的全球化思潮、民族分裂主义等思潮对爱国主义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全球化思潮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的,全球化思潮以表面的合理性掩盖了内在的意识形态性,主张文化的同质化和普遍主义,否定文化的特殊性;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宣扬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实质是宣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心主义。全球化思潮使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意识,为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传播与控制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思想上沦为了西方国家的代言人和传声筒,而自以为找到了科学与真理。另外,现代西方的民族主义观念,主张一个民族就应该建设一个相应的国家,这一观念影响了一些缺乏历史感的大学生,在爱国主义问题上产生了离心倾向,在我国特别是边疆的一些地区催生了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参与了破坏国家建设、分裂中华民族的活动,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这是个体、社会、国家得以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一种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念。然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新左派等思潮的影响却使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满足于贪图享乐、精神堕落,着眼于投机钻营、歪门邪道,导致对改革创新精神的怀疑乃至否定。新左派思潮的消极影响尤其需要关注,新左派思潮以高举社会公平正义的旗帜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好感。问题是,新左派运用西方的左派理论以及后现代理论来解读中国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中产生的问题,得出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了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对内改革就是遭受新的资本家剥削,对外开放就是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认为社会两极分化就是改革开放造成的,是市场经济造成的;反对全球化,认为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会日益边缘化,开放使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中,剥夺了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甚至生存权利;认为,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冲突,导致了我国体制性的腐败。怎么办,新左派主张倒退,并且寄希望于文革式的大民主。由此可见,新左派在中国问题上,看错了病、开错了药,否定改革开放,无疑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影响了一些大学生锐意进取精神的培育和锻造,影响了对改革创新精神的认同。

(四)社会思潮的存在与传播,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等思潮的流播,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这些思潮的主要危害表现在,重视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强调物欲的满足,追求当下的外在的感官刺激的满足,忽视根本的内在的精神满足;崇尚金钱,推崇金钱拜物教,为了获得财富,不惜以国格、人格为代价;蔑视艰苦奋斗,渴望不劳而获;把经济领域的规则理念扩大到一切社会领域,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用市场的眼光看待一切,用等价交换来支配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等等。这些思想,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价值扭曲、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导致是非、善恶、美丑、好坏严重不分,乐在其中不自知,深陷其中难自拔。

三、实现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路径: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从价值的类型来看,这个有机整体体现为理论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以及道德价值等四个部分。由此,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问题研究可以具体化为对这四种具体价值的认同问题思考。

(一)推进理论价值认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指导大学生发展的强大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灵魂,体现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彰显了理论价值的可能性。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感,意味着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于,要体现其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积极推动功能。对此,应着力从三个层面深入推进。一是宏观层面,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为大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亟待需要解决。然而,我们的一些理论研究却大大落后于社会实践,无法用中国的理论成果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解疑中国问题、中国矛盾,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相反,一些大学生却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那里寻找到了自以为正确的解疑释惑的思想理论,增强了社会思潮的话语权和支配权。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积极引领、整合社会思潮,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建设中的重大任务。二是中观层面,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群中的支配力。大学生是具体地生活在一定群体中的社会人。因此,个体的价值认同决不可能呈现为纯粹单向度的价值认同,必然更多的受所属群体或者渴望所属群体价值认同的影响、制约乃至支配。基于一定的群体价值认同,个体获得了群体成员的资格,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归属感,并且获得了个体生存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要注重把和谐校园、和谐社群作为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中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和谐校园、和谐社群的内在价值导向灌注其间,通过具体的人文精神、丰厚的道义关怀等生活化的形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美誉度,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度。三是微观层面,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指导力。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指导作用,特别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课堂的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志愿者活动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切身体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二)推进政治价值认同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体现出政治价值的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面对各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存在着价值评价和价值判断的问题。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就要正确地回应、解答社会思潮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要通过理论的彻底性,实现对大学生的征服。要围绕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紧密结合上,深刻阐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自由主义道路的危害性,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和个人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澄清认识。理论上的清醒是行动上坚定的前提,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实现价值认同的根本。二是要通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理论的彻底性要体现为社会的现实性。作为一个重视实用理性的民族,事实胜于雄辩。因此,我们要切实解决好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公平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住房问题、道德失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通过递交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构建一幅充满希望的社会蓝图,为大学生奠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实基础。三是要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融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相对宏大、阔远的理想,构成了无数个体长期奋斗的目标。而大学生表现为具体的个人,会制定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存在一个二者如何结合、融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强迫大学生靠近共同理想,而在于把共同理想层次化、细分化、具体化、生活化,变得亲切感人,比如,推出大学生先进典型就是如此。当然还不够,我们要着力打造生动、形象的富有立体感的共同理想图景,实现对大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理想目标吸引,引领大学生设定与共同理想内在一致的人生理想,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和内化。

(三)推进精神价值认同建设,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体现了精神价值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认同,一是要深入推进理论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认清全球化思潮、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二是深入开展历史观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深入推进爱国主义生活化教育。要把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各项重大活动、重要仪式和节日庆典中,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四是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不断满足权利诉求。热爱祖国,既是一项义务,也是一项权利。在权利意识不断凸显的形势下,要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为大学生发挥爱国热情搭建各种渠道和平台,使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息息相关,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

增强大学生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价值认同,一是要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宣传教育。充分认清改革开放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中的强力推动作用,破除新左派等思潮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质疑和否定。要使大学生辩证把握改革开放问题,认识到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二是深入推进教育创新,营造改革创新的大学氛围。使大学生树立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理念和信念,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形成大学生昂扬奋发、锐意进取的生动局面;三是深化制度机制建设。要通过制度鼓励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体现时代精神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要求体现在制度中、落实到实践上,确保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四)推进道德价值认同建设,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的系统化的道德规范,体现了道德价值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感,要适应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规律。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映倾向,即,态度的形成,有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我们认为,这一分析框架也完全适合大学生的道德养成规律。在依从阶段,大学生的道德选择总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表现出一种权宜之计,带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的色彩。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农耕社会里形成的道德体系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导致传统道德体系的崩溃,但是新的道德体系尚处于建立之中,因此,道德失范自然产生,各种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就出现了。这时,法律权威的树立就变得很重要,我们要努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发挥法律规范的前导、警示和教育功能,通过道德的法律化,发挥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逐渐实现法律的道德化。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认同阶段,体现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对道德价值的认同超越了外在的束缚,而主要依赖于大学生内在的道德感、耻辱感和荣誉感,即道德认同主要体现了道德对大学生主体的意义和功效,从而成为自己认知图式和思维方式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广泛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认同。由此,进入第三阶段,即内化阶段。道德的内化是完全超功利的价值认同状态,他不以道德遵循的实际效果为评价标准,而以道德律令本身为最高标准;他把道德践履作为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一旦违背,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这是道德之于他所产生的最高价值,是道德认同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努力把大学生对道德的认同转化为对道德的信仰,着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也是我们努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感的最高追求。

[1]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7-129.

[2]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9.

[3]刘双.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思潮价值体系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党建(2017年4期)2017-04-18 22:58:03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考试周刊(2016年61期)2016-08-16 07:49: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3:08:43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