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探析:基于生态主义视角

2012-08-15 00:46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夏双辉
当代学前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生物体幼儿教师生命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夏双辉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董卫花,李海霞,2010)。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然而,由于深受工具理性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幼儿教师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忽视幼儿教师自身的主体价值,要想破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唯有寻求以整体、适应和多元的视角来透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生态学理论正好为此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生态取向幼儿教师学习的特点

(一)生命性

生态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应该回归生命的本源,以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为宏旨,摈弃脱离生命、背离生命、压制生命成长的纯粹工具性学习(王凯,2010)。生态主义学说中,将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所占据的时空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每一个生命系统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组织,具有生命性的生态位的拓展与更新乃是生态系统存续的最高意义和现实表现,而生态位的拓展则依赖于生命体的学习行为(王凯,2010)。所以生命体必须通过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生态位,以实现自身生命的存续。从生态学角度看,幼儿教师的学习具有生命性的特点,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增加,更是生命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自身生态位的拓展,是自我生命的更新。

(二)自主性

主动与外界交流,不断拓展生态位,是生物体存续的基本状态。生物体要想实现自身生态位的拓展,必须要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Gough,1989)。因此,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幼儿教师需要通过自我的主动性学习来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以实现自身生态位的拓展。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中,幼儿教师能够通过自我意识组织自己的学习,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能够为自己的学习结果设定预定的目标。总之,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主动性的发挥,来实现自身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

(三)互动性

生态主义采取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学习,学习的分析单位是“行动者——环境交互”。学习不是学习者内部认知的产物,也不简单地是环境选择的结果,而是意图驱动行动者(自组织系统)与信息丰富的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戴维,2002)。生物体的互动联系发生于生态过渡地带。生态过渡地带是两个或多个生物体之间或生态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又称为生态过渡区、生态交错区(卡洛琳,1999)。由于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的交接与重合,边缘地带存在多种交互作用,边缘交互地带有利于增大生物体的活动强度和生命力。生物体通过边缘地带与外界的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来拓展自身的生态位。不同生物体与外界接触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生物体的存续。因此,相互接触与互动乃是生物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卡洛琳,1999)。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生物体,也需要与外界信息、人员进行积极的互动,实现自身生态位的拓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幼儿教师不仅可以从物质性环境中汲取教育智慧,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同事之间的精神性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多样化

生态位的宽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的宽度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宽度越大,物种可接受的资源越丰富多样。在可利用资源量较少的情况下,生态位宽度一般应该增加,以使种群得到足够的资源。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越宽,其竞争力越强,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反,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窄,其竞争力越弱,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张金屯,2004)。此外,生态理论还表明,当两个或多个生物体享用共同的资源和环境的时候就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生态位的重叠必然引起生物体之间的竞争,因此,为了避免生物体之间的恶性竞争,需要生物体开发新的资源,同时,在生物体开发新的资源时,也需要环境提供支持。生态取向的幼儿教师学习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需要为幼儿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幼儿教师通过汲取广泛的学习资源,以拓展自己的生态位,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因此,只有为幼儿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才能避免幼儿教师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才能拓宽幼儿教师的生态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

(五)整体性

生态取向的学习试图超越整合以往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再是单向度地索取知识或经验,而是多维度地吸纳有利于生命系统拓展的“给养”(DeBono,1979)。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说,完全孤立的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不存在的,因为个体总是要从外部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在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同时,超越个体体系的外部系统也被实现。因此,“个体越是有特性,对整体来说它就越必要和珍贵,而个体为能够存在也就越是需要整体。”(汉斯,1991)所以,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幼儿教师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学习,而应该是社会性整体性的学习,只有把自身融于幼儿教师这一大的社会整体之中,才能保证信息和资源渠道的开放和畅通。同时,幼儿教师通过群体性的交流互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还成就了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发展。

三、新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理念

(一)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命主体性提升

由于科学和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导致忽视了个性和情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被理解为是一个理性、逻辑性、线性化的过程,放弃了对幼儿教师发展中非理性、个性化、多元性的关注(李永才,2008)。生态主义认为,幼儿教师不是被迫接受继续教育的,恰恰相反,幼儿教师是有着自主发展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主体。促进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继续教育,应该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情感、个性和多元需求。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冲破长期传统理念的束缚,准确认知新形势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重视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生命意蕴的关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生命意蕴是指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认同,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生命价值的凝聚与提升,是对幼儿教师教育过程中生命存在意义及活动方式的准确把握,也就是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自我完善与构建中的价值追求(唐道秀,2009)。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更应该是关注幼儿教师作为完整意义上“人”的生命主体性价值的提升。

(二)强调幼儿教师的自主性发展

生态主义坚持知觉的生态理论,知觉的生态理论体现了极为不同的理念,“无穷无尽的信息就存在于我们周围个人的、社会的以及物质的环境中,通过注意力教育,我们可以各取所需”(Gough,1989)。因为,“这种教育是要教我们如何靠自己的知觉系统来探索,而不是教我们如何在所谓社会知识的稻草垛里埋头研究”(Emery,1981)。所以,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幼儿教师的自主性发展和探究,强调“生成性思维”(generativethinking)的引导(De-Bono,1979),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幼儿教师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打破“传授——接受”式的被动参与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幼儿教师自主学习,让他们觉察出一些教育理论知识就蕴藏于他们的工作实践之中,让他们生成自己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最终实现自身积极主动探索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激发幼儿教师的互动性交流

生态主义学者麦茜特指出:“生态学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传统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往往采用单向讲解的方法,教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员在下面学得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压抑了幼儿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因此要破解这种尴尬局面,必须在课堂上加强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交流互动。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对话”,借助于课堂的交流互动,调动幼儿教师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每个教师都潜藏有大量的教育教学隐性知识,通过交流互动将幼儿教师个体性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将教育理论与幼儿教师已有的教育知识进行比较、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引导他们检验自己的教育知识,从而达到建构和优化其教育知识结构的目的。

(四)建立多样性的课程内容结构

生态观下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既包括一定的教育学科理论知识,也包括幼儿教师的学习活动,让幼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内部体验。传统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只注重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面对情景的差异性,导致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兴味索然。因此,我们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幼儿教师生活以及自然、社会的联系,关注幼儿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建立多样性的课程内容结构,要更加强调形式多样、价值多维、平衡整合的课程内容结构。

(五)注重幼儿教师的整体性发展

生态主义学者认为,整体指由相互联系而不能被孤立拆分的子整体组成的世界,整体意味着联系、完整。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通过相互交流、沟通、促进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可以通过构建起网上交流平台,组建跨校际学习型整体,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委员会,确保同行幼儿教师遇到继续教育或教育教学问题时能及时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探讨,进一步推进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以实现全体幼儿教师素质的整体性提升。

戴维·H·乔纳森.(2002).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p.138).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董卫花,李海霞.默会知识视野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33.

汉斯·萨克塞.(1991).生态哲学(p.144).北京:东方出版社.

卡洛琳·麦茜特.(1999).自然之死(p.7).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李永才.(2008).生态学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5,9-10.

唐道秀.(2009).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从“职业要求”到“生命关怀”——一种后现代的[7]视角.继续教育研究,11,5.

王凯.(2010).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教育研究,11,84.

邢勇.(2003).生态过渡带及其边际效应.生物学教学,12,53.

张金屯.(2004).数量生态学(p.48).北京:科学出版社.

DeBono,E.(1979).Learning to Think(pp.77).London:Penguin Press.

Emery,F.(1981).Educational Paradigms(pp.7).Human Futures.

Gough,N.(1989).From Epistemology to Ecopolitics: Renewing a paradigm for curriculum.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3,227-228.

猜你喜欢
生物体幼儿教师生命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生物体的氧感受与适应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生命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生物体内营养物质转变》教学案例
长链非编码RNA在生物体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