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军区幼儿园 祝红娅
随着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让孩子主动探究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教育活动中孩子“活”起来、“动”起来了。然而我们常常看见在热闹的场面结束后,留给孩子的更多只有单纯的高兴,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吗?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如何做到让幼儿快乐的同时,逐步过渡到感知、体验、运用新旧经验呢?我们以中班歌唱活动《我和奶奶去买菜》为例,对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有效性展开了一课多轮的研讨,希望能对教师们教学有所启发。
《我和奶奶去买菜》(以下简称“买菜”)是富有湖北地方色彩的一首民歌,因其曲调活泼,歌词诙谐,而且与孩子的生活密切联系,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这次的活动目标定位于让孩子在诙谐、风趣的游戏中学习唱清歌词、唱准曲调,感受歌曲的说唱风格,并用方言合着节奏完整表现说唱部分。为了方便记录,只抽了16名中班幼儿开展活动,教师一共8人分两组分别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幼儿熟悉歌词与旋律程度,大家先每人跟踪关注两名幼儿,再分组统计、分析。
分析教材时大家一致认为:记忆歌词中叠词与衬词(菜名)部分是重难点。
活动开始,教师首先播放伴奏,以音乐旋律做背景音乐,幼儿回忆买菜的经验导入活动。导入活动结束后,接下来教师无伴奏范唱,孩子们听得比较认真,教师问:“我和奶奶买了些什么菜?”孩子们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蔬菜图片。为突破重难点,教师范唱报菜名,幼儿按图谱顺序学唱报菜名: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
整体学唱开始:教师范唱整首歌,幼儿跟唱。孩子们在口白衬词时仍然念不清楚菜名与叠词部分。23分钟后,教师结束活动,只有一名幼儿能完整唱下来。
——附第一轮活动观察记录表:
《歌唱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观察记录表一
活动时间合计:23分钟。
我们的反思:
第一次活动传统的歌曲教学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传授,以幼儿的模仿为主,虽然在教法中考虑到歌曲的性质与重难点,但是仍然没有突破。只是为达到某种学习效果而做短期的强化训练,忽视了个体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过程,而且单一的学唱过程没有调动幼儿的音乐情绪。
我们的调整:
1.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相关的歌唱教学知识,重点学习许卓娅老师的歌唱教学法。
2.集体备课,再次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幼儿年龄特点,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3.反思第一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用回顾、诊断等方式,对活动中的亮点给予肯定与强化。
4.根据存在的问题,从熟悉歌词和熟悉旋律两方面入手,修订活动方案,制定观察记录表,利用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教学效果。
为了研究教学有效性,我们继续以上次的教学目标与观察表分组观察。
1.练声游戏:夸夸我的菜,开嗓,并把难点——叠词的学习前置。导入菜场情景,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叠词描述菜。
2.学习歌词游戏:《我帮奶奶去买菜》,熟悉后半部衬词部分。
教师: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想去买菜,谁愿意帮我啊!
幼儿纷纷举手,教师请一名幼儿当帮忙的小孩子,其他幼儿当卖菜的。
教师:我说到什么菜时,请你把手里的菜递给我哟!
提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奶奶在菜场里都买了些什么呀?
幼儿:萝卜、黄瓜、西红柿、……
教师:请你们边拍手边念歌词。
幼儿跟教师学念第一段帮助幼儿把握节奏,教师出示菜的卡片,帮助幼儿记忆学念第二段歌词,学念第三段,用动作帮助幼儿掌握语调“哎”。
3.学唱歌曲游戏:《买菜》,完整表现唱歌曲。
教师:老师把你们帮助老奶奶的事情编成了一首有趣的歌,来!一起欣赏吧!
幼儿完整欣赏歌曲课件。
教师:歌曲里唱了什么?
……
教师:我们和着音乐一起试着唱一唱吧!
……
大部分幼儿能随着伴奏带演唱。
教师: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请客人老师也来唱一唱这首歌。(教师用武汉话表现衬词)
教师:老师唱的和我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向老师请教一下,学一学。
幼儿笑着尝试用方言表现衬词部分。
活动结束时,大部分幼儿能演唱歌曲,所用时间62分钟。
——附第二轮活动观察记录表:
《歌唱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观察记录表二
活动时间:62分钟。
我们的反思:
从记录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幼儿基本熟悉了《买菜》这首歌的歌词与旋律,但是,为什么所需时间这么长?
1.是教师对幼儿现有经验了解不充分,在学习叠词时花了大量的时间。
2.组织教学时片面地理解了教学游戏化,过多地用一个个的游戏串起本次活动。
3.歌唱活动中开嗓练声作为歌唱的呼吸运动步骤一定不能缺少,本次活动中的练声只是走过场,幼儿没有真正开嗓。
4.教师的范唱做得也不够,多数是录音的声音,这样就缺少教师优美的范唱感染幼儿,钢琴伴奏次数少,不利于幼儿感知学习和由易到难掌握旋律,无形中加长了熟悉歌曲旋律的时间。
我们的调整:
1.请专业教师来园,学习专业练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继续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化许卓娅老师的歌唱教学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
3.集体备课,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活动中注重钢琴的伴奏,速度可以由慢到快介入,次数不少于6次。利用《我爱我的小动物》为旋律,以叠词部分为歌词,加入练声环节。
这次仍然以上次的教学目标与观察表分组观察,幼儿人数与教师观察人数不变。
1.练声游戏,感知歌词与旋律。
钢琴声做背景,教师卖菜吆喝,引导幼儿完整说出正确的菜名顺序。
教师:我们买了哪些菜啊?
幼儿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将正确的菜的排列顺序粘贴到黑板上。
教师:我用买的菜做了很多好吃的,好香啊,你们也来闻一闻,香吗?
教师自己先轻轻地吸一口气闻一闻菜香。
幼儿站立闻菜,长长的吸气、短促的吸气。
教师:来,我们来长长地吸一口气,气到这里来没有啊?(教师边吸气边摸自己的肚子)
……
教师:我还买了一些菜,我想把它唱出来,我来唱前半句,只要你认真地听,你们肯定能唱出后半句。
教师:我买一筐鸡蛋,鸡蛋圆溜溜……
幼儿:圆溜溜、圆溜溜,鸡蛋圆溜溜……
幼儿练声,钢琴伴奏。
2.熟悉歌词、旋律。
教师:买了这么多的菜,我想把它们唱出来。(教师演唱)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幼儿:鸡蛋、青菜、母鸡、鱼。
(教师在钢琴的伴奏下再次清唱)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菜以外,我还唱了些什么,请你们仔细听一听。你们又听到了什么?
幼儿:天气!我和奶奶去买菜。
教师在钢琴的伴奏下直接由慢到快念歌词,幼儿交替拍手拍腿念歌词。
钢琴轻声伴奏,教师轻声范唱,感染幼儿小声地跟着教师哼唱歌曲。
3.表演唱歌曲。
教师:大家唱得真好听,让我们拿起小话筒,学小歌星的样子来唱一唱。
幼儿兴致勃勃假装手拿话筒歌唱。
教师:刚才,我听到有的小朋友在唱“哎呀呀”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唱法,有的人是没力气地唱,有的人是很高兴地唱,现在请你想一想,到底应该用什么心情来唱这个“哎呀呀”呢?
幼儿1:很高兴地唱。
幼儿2:很累。
教师:我们来调整一下音量,把你的情绪唱进去。
……
教师:拿起小话筒唱歌就是不一样,我们演老奶奶和小孙子去买菜,谁愿意和老奶奶一起去买菜?
幼儿都举手,教师扮演老奶奶,邀请全部的幼儿跟老奶奶一起去买菜。
教师: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请客人老师也来唱一唱这首歌。他唱的和我们一样吗?我们来向老师请教一下,学一学。
……
孩子们都能大胆地用地方方言表现衬词,比较完整歌唱,这时时间显示27分钟。
——附第三轮活动观察记录表:
《歌唱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观察记录表三
我们的反思:
为什么在第三轮活动中幼儿能在27分钟内较完整表现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呢?我们的分析是:在第三个活动中教师能够调动幼儿的音乐情绪,幼儿愿意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教师在本次活动中能真正把重难点突破,利用图片、声势节奏、口白等策略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抛开没有目的游戏;用钢琴做背景音乐介入,由慢到快让幼儿始终在同一种旋律中熟悉音乐,这些都为幼儿在新与旧经验上搭建桥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思考与启示:
经历的这几次教育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教学活动。
预设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活动实施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首先在歌唱活动中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喜好,创设环境让幼儿愿意唱、想唱。让幼儿在音乐这个特殊方式的影响下,表现出来一种积极、快乐、愉悦的心情与态度,也就是有良好的音乐情绪。其次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知道幼儿原有的水平,鼓励幼儿在原有的经验下建构新的经验。例如在歌词学习中,教师就明确幼儿有买菜的经验,但如何学习用叠词修饰各种菜,这可以在前期学习中进行,对各种菜名的记忆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就采用图片提示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所有的这些,一定是建立在对幼儿的原有经验了解的基础上。
2.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策略。
以本次活动为例,教师们在歌唱教学中如何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我们在熟悉歌词方面根据《买菜》歌词的特点,运用了重点歌词前置法、听音填词法、图示记忆歌词法;在熟悉旋律方面运用了激励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口白声势节奏法、情景表演法,活动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能激发幼儿学习歌唱的兴趣,利用艺术的通感教育、同构联觉帮助幼儿整理迁移经验是十分有效的。
3.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我们都明白反思对于教学改进的重要性,在这三轮活动中,我们就是走一步,反思一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们发现虽然第二轮活动幼儿的参入性很高,对歌词与旋律的熟悉程度也很高,但为什么会需要六十多分钟?我们反思总结了四点,尤其对教学游戏化,大家展开了积极地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明白了教学游戏化并不是在一个活动中玩一个个的游戏,把一个个的游戏串起来安排在一个活动中,而是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学习,这样才能关注教学效益,对单位时间内幼儿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
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我们运用了观察量表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可测性,大家对量表把活动量化有些争议,到底如何设计、使用观察量表,如何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将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