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实验幼儿园 田卫平 陈 娟
最近,我园对美术活动“青花瓷”进行了研讨。对比我园教师先后两次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效果相差很大,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自然角的花盆上美丽的白底蓝花图案,他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应运而生。在刚开始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把它定位为一种开放式的装饰画活动,先让幼儿欣赏青花瓷器,寻找装饰图案,以此为装饰画活动的前奏和铺垫。试教时我们发现,虽然教师鼓励幼儿按自己意愿创作丰富的图画,但是要让孩子们画出瓷盘和瓷瓶的装饰特点还是需要讲一定规则的。也就是说,美术活动要在“收”与“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若完全不讲规则,那不是开放而是散乱,孩子们的作品不是美图,而是涂鸦。因此,无论活动形式如何“放”,都必须遵循美术教学的基本特点。我们对活动做了调整,将目标定位为:引导幼儿在欣赏青花瓷的基础上,了解青花瓷的装饰特点,并运用这些特点自己装饰作品。下面是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两次活动方案的对比。
比较表中前后两个活动方案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美术活动中“收”与“放”的平衡点。
第一次活动 第二次活动活动目标1.了解青花瓷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美。2.欣赏青花瓷的花纹和图案,能大胆创作青花瓷,体验创作的快乐。3.激发幼儿感受美的兴趣,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活动准备1.了解青花瓷的特点,感受青花瓷的色彩美、图案美、线条美,体验创作的快乐。2.能根据不同的材料特征进行合理的装饰。3.掌握各种装饰的方法,尝试用各种图案和花纹进行创作。1.课件:青花纹样的动画、青花瓷器、古筝曲音乐。2.青花瓷器图片四张。3.蓝色记号笔、盘子和花瓶轮廓图、纸餐盘、黑色展示支架若干。1.课件:青花纹样的动画、青花瓷器、视频展台、古筝曲音乐。2.各种青花瓷器图片,幼儿画桌上摆放青花瓷花盆和植物。3.蓝色记号笔、纸餐盘和各式白色饮料瓶、黑色展示支架若干、展示柜等。
第一次活动 第二次活动活动过程1.初步感知青花瓷。欣赏视频《青花欣赏》,初步感受青花。2.认识、了解青花瓷。(1)出示青花瓷瓶、盘图片。(2)师:这种白底蓝花的瓷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花瓷。古代的人们把蓝色叫做青,他们又觉得这种瓷器像花儿一样美,所以叫青花瓷,是我们中国特有最著名的一种瓷器。3.感知、观察青花瓷的特点。(1)幼儿自由观察、欣赏青花瓷图片,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案。(2)师幼共同总结、归纳青花瓷的图案特点。利用图片分别请5位幼儿上前进行介绍,教师随着幼儿介绍进行小结。(图案分为:人物、动物、风景、花纹、文字五种)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分三组进行创作(平面盘、平面瓶、纸盘),教师进行适时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5.作品赏析。请幼儿将完成的作品用支架展示到展台上,师幼自由交流欣赏。1.初步感知青花瓷图案的多样性和色彩的独特韵味。欣赏视频《青花欣赏》,幼儿带着问题感受蓝白两色的美和图案的变化。2.感知、观察青花瓷的装饰特点。(1)PPT演示青花瓷瓶、盘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这种瓷器吗?在哪里见到过的?(2)师:这种白底蓝花的瓷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花瓷。(3)幼儿自由观察、欣赏青花瓷,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花纹、瓶子和盘装饰的方法。(4)幼儿发言,总结装饰特点。①连续花纹。(教师边说边演示连续花纹的画法,鼓励幼儿用曲线、几何图形等进行连续)②留白。③上下左右对称。④青花瓷瓶的基本装饰分为瓶口、瓶身和瓶底,瓶口和瓶底通常用连续花纹,瓶身是主要图案。(教师出示多个瓷瓶供幼儿观察)⑤方瓶的瓶身有4个面,虽然每一个画面上的图案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同一个种类的。(出示多个方瓶供幼儿欣赏)3.幼儿自由分组,设计创作青花瓷。(1)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想画什么、怎么画等。(2)幼儿自由分组创作(纸盘2组、圆形的饮料瓶1组、方形的饮料瓶1组),教师进行适时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播放古筝曲音乐)4.作品评价。作品分类摆放,幼儿介绍作品。
延伸活动:
播放PPT,幼儿欣赏更多的青花瓷花纹,请幼儿回家找找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种花纹,再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一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们试图通过美妙的青花动画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活动作铺垫。当孩子们看到青花动画时,他们确实不出所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跟着动画,争先恐后地说出山、水、树、人、仙女等,时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声,可以说达到了“放”的要求。但当老师提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的回答全部都是山、水、人物等,原来设想的色彩美、线条美全然无法体现。
活动后我们反思,孩子毕竟是孩子,在观看动画片时,如果只是一味地放,丝毫没有规则的约束,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图案变化和故事情节上而不是图案、线条和色彩。于是,第二次活动中我们对动画内容进行了删减,只演示几种图案的变化,时间由原来的2分钟缩短到1分钟,并在欣赏前对幼儿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动画的颜色、图案。从而为第二个环节认识了解青花瓷定下一个基调。
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为他们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第一次活动时,教师并没有示范,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图片发现不同的图案,比如人物、动物、风景、花纹、文字。教师的本意是不想禁锢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但是,没想到这种放手不仅对幼儿的作品创作没提供帮助,反而让幼儿作画时随心所欲,加上幼儿的经验储备有限,以致出现了幼儿在装饰作品时采用了一模一样的图案。
鉴于上述问题,在第二次活动时我们要求教师简单示范,只是在介绍连续花纹或对称花纹时采用一到两种简单的花纹进行示范,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线条、几何图形等可以用连续、对称的方法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同时要求教师示范时动作夸张、神情专注,使幼儿感受到绘画的乐趣。结果表明,这样的示范可以帮助幼儿明白怎样作画是富有美感的,从而为后面的自主作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第一次活动中,教师共安排了感知、欣赏、总结、绘画、评价五个环节。在总结特点这一环节中,教师将重难点放在观察图案的种类上,幼儿在作画时并没有运用到这些图案,他们仍然画上了生活中接触较多的花卉、动物、植物等。青花瓷器的图案确实有它独特的美,但图案本身较复杂,如龙凤、祥云、牡丹等,这些远离幼儿生活且不能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持。基于幼儿的经验,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调整了重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青花瓷花纹图案的特点(如连续、对称、上中下装饰等),并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如线条、几何图形、小动物等)在平面或立体的物品上进行表现。在第二次的幼儿作品中出现了丰富的画面,有线条和图形的连续花纹,有对称的花卉盘饰,有人物动态的四方瓶等等。重难点的调整其实是以规则来细化开放,让幼儿的行为更具有指向性和目标性的过程。
第一次活动时,教师提供了盘、瓶轮廓图和纸盘,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作画,这是一个开放的环节。活动后我们发现,孩子的能力不同,教师提供的材料却没有差别。因此,能力强的孩子完成作品后无所事事,而能力较差的孩子在老师的催促下不情愿地收拾画笔进行下一个环节。为此,在第二次活动时,我们分组提供材料:有纸盘和瓶轮廓图,有大小不同的立体圆形饮料瓶,有大小不同的立体方形饮料瓶。教师提出要求,幼儿要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用总结出来的表现方式进行绘画,幼儿能各取所需,作画时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而适宜的分组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
评价环节是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果教师组织得当,不但可以引导幼儿充分交流分享、丰富知识、提升经验,还可以引导幼儿针对自己的不足展开思考,为下一阶段的活动打好基础。
第一次活动时,教师组织评价环节时,把所有幼儿的作品放在展示柜上,然后请举手的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虽然教师放手让幼儿发言,但整个环节只有少数幼儿参与。第二次活动时,我们将幼儿的作品按纸盘、立体圆瓶、立体方瓶分类摆放。然后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当幼儿说到自己画的是纸盘,纸盘用对称的方法装饰时,老师会马上问大家:“谁画的纸盘也用了对称的方法?”这样,用对称方法画纸盘的幼儿会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特点。而当几个幼儿都介绍相同的画作时,老师又引导幼儿观察:“除了大家说到的内容外,谁还画了不一样的?”
将画作分类布置便于幼儿观察,利于幼儿发现作品的异同。教师明确告诉幼儿介绍画面的什么内容,有利于幼儿思维清晰、条理清楚地介绍。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幼儿大胆介绍画作,如有人介绍对称装饰的纸盘,让大家找找“谁画的纸盘也用了对称的方法?”“除了大家说到的内容外,谁还画了不一样的?”从而促使幼儿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新的经验,使整个活动事半功倍。
“青花瓷”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观念逐步转变、实践经验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感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收”与“放”是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体,教师既要做到“放”,保证幼儿有充分的自我探索、自主发现的机会,又要适当地“收”,使幼儿在活动中目标明确,少走弯路。总之,只有“收”“放”结合,恰到好处,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充分发展。
参考书目:
李慰宜.(1998).走进幼儿绘画世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家雄等.(1999).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屠美如.(2000).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