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2012-08-15 00:45邹继伶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内涵精神

邹继伶

以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邹继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和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从而提出以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基础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

“和谐”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谐文化”是人们对和谐现象、和谐本质、和谐规律和达成和谐的一系列路径的思考、认识和意识的总和。和谐文化应该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关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舆论氛围。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实际上是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所以,“和谐文化”是道德的文化、道德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是当代中国道德进步的一个目标和方向,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的和谐与文化的关系。它和我们整个道德文化、道德思想或者道德理论的进步应该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更能够把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导向牢牢把握住。和谐文化既包含和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基本评价、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从价值观念上来说,它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社会功能来说,它是全社会形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从存在形态上来说,它贯穿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它体现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及风险的制度和机制。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心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几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上,而且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建设和谐文化上;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空虚、文化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建设更加绚丽多彩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形成民族凝聚力。和谐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提高创造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实力以及国民创造力的竞争,和谐文化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既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建设和谐文化能够创造和激发社会生产力,全社会和谐文化的大弘扬,全民族认知能力的大开发,能够为社会和谐、民族振兴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给我们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和谐文化不仅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它所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将鼓舞和推动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基本内涵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在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和谐社会极其有效的途径。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倡导和谐文化、营造和谐氛围,成为每个公民共同的愿望。要大力宣传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发展,保证和谐社会建设。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前进。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以和谐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最后达到社会和谐。那么应该如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逐步深化对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面。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全社会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伦理,从“和气生财”的生意经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艺术到“协和万邦”的政治观念,中国历来都遵守“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

第四,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各种文化的冲突撞击十分明显,经济地位及文化层次高低不同、复杂多样,更加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体系。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统治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非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等等。因此,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1]俞可平.社会公平与善治: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5-03-22.

责任编辑:贺春健

C912

A

1671-6531(2012)02-0011-12

邹继伶/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教师,硕士(贵州遵义 563002)。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内涵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挖掘习题的内涵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