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青 崔 曲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3)
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渡性多层面的农业现象。大部分都市农业的设想都倾向于加大都市农业中现代农业科技含量、运用合适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角度。但仅靠农业政策和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忽视或不重视农业资金投入和资金保值问题仍无法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农业政策的提出,科技含量的提高都必须从资金投入入手。没有资金的投入,所有的设想都无法实施;没有资金投入基础上的资金保值,所有设想都无法有效实施。
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有财政资金、借贷资金、自有资金等几个方面。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都市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较小,政府缺乏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动力,甚至会出现把原本属于农业的资金投入转移出去的情况。这无疑是对原本就处在原始发展萌芽阶段的都市农业的打击。
从2000年到2005年,武汉市政府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的比重一直处在较低的百分比,2000年在六年中比重最低,低至0.90%。虽然在持续了三年的比重减少后,在2003年出现了大幅增加,增加至1.78%,并且直至2005年的1.90%,整体上来说,农业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非常低,还不到2.0%。2001年起,每年武汉市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是持续高速增长的(除2002年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外),随之农业支出也所增加,但其中农业支出的增长量与总财政支出相比,基数很小。2001年较上年增长1356万元,但当2002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时,农业支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37万元。2003年较上年的增长量是最大幅度的,达到15295万元,但随之的两年的增长都比2003年小,到2005年为止,仅为9303万元。政府的资金配置必须从宏观上解决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另外财政资金总量有限,所以在短期内对农业资金投入有较大幅度跨越式的增长。光靠财政资金投入仍然无法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要求。可见仅依靠地方政府财政对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都市农业的初始阶段的起步和发展。
借贷资金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资金、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农村合作信用社资金和民间借贷资金等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发展银行主要负责微观效益低而宏观效益高的项目的资金融通,如针对粮棉油的收购发放贷款,这就主要从事非粮棉油生产和相关经营的都市农业发展而言,会造成政策性资本无支持的状况。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有信贷支持,都市农业只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才能从中贷到款,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中小型乡镇企业的需要。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面对不断增大的呆坏账,对农村的贷款变得更加谨慎,许多急需资金的农户和农业企业不能进行资源重新配置。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间的脱节,不利于实现“农户+龙头企业”模式的健康发展。第四,民间借贷的传统方式由于无法律保护,市场不规范,用于投资的民间借贷往往比银行的利率要高,使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2001年至2005年期间,武汉市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农业经营费用支出随着总支出的逐年增加而增加(2002年除外)。家庭农业经营费用支出占农村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在2001年至2005年基本保持在23%左右,无较大的变化。可见农户自有资金的农业投入增加仅是随着可支配的总支出增加导致的,并没有新进投入。这种原地踏步的资金投入,无法用自身少量的自有资金进行种植品种、规模的改变,先进设备的购置等发展。
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同时,仍然存在资金流失严重的情况。资金流失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资金增长及其有限的情况下,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劳动投入的增长无法带来产量的大幅增长。资金的流失主要包括无形流失和有形流失。
出于坏账、呆账的风险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存远大于贷,和邮政储蓄在农村的只存不贷,造成了“系统性负投资”(系统性负投资是指银行等从一个地区的居民中获得储蓄,而没有相应比例地向该地区发放贷款),意味着农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主体自身对农业投入减少的同时,也将造成农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000年至2005年,农村人口的数量基本上处于年年递减的趋势,而农村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人口更是占很少的比例,由2000年的25.82%减少到2005年的23.50%。都市农业中的农村具有离城市较近的区域优势,青壮年或较高学历的农村人力资本离开了农业。相比留在农村在城市打工,劳动力能以较小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收入。众多人口流出带走了在农村的资金积累,导致相当数量的农业资金外流。
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一样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质,即为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都市农业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具有市场性的优点,但与市场紧密相关的同时,也会给农业带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必然会造成农业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发生,造成农业资金的有形流失,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及都市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解决都市农业发展问题的先决条件。资金投入的良好完成,是整个资金流过程中的基础和前提。资金投入关系到都市农业发展的规模、方向、结构、水平等一系列问题,涉及到政府、农业企业、农户等各类当事人主体。如何优化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从政府职能性的作用出发,体现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服务、指导等职能,另一方面,从其他主体的角度来思考,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增加资金的投入。
在弥补农业资金投入领域不足的政府行为中,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法国。美国为了吸引投资,由财政提供资金的贷款,为民间贷款、商业性银行做出模式示范。日本通过政府债务担保的形式,损失补偿的办法,吸收日本各银行的资金投入农业,鼓励日本银行对农业的支持。法国政府拨出一部分贴息资金给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以鼓励对农业的投资。
鉴于以上各国政府对农业支持都实施补贴补偿政策的经验,武汉地方政府应该适当地在财政支出中拨出一部分贴息资金,建立统一的补偿机制,对向农业提供贷款的银行进行损失补偿,大力扶持银行对农业的支持,改善目前武汉都市农业面临着较严重的信贷约束。另外,为解决农村借贷市场本身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需建立和健全信息服务系统,如相关政策法规,交易信息的咨询服务机构等,体现政府的导向性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如农村投资公司,资信评价结构等,为都市农业的资金流畅通做好服务,向大多数企业和农户提供可以承受的借贷服务。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筹资功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不但筹资额大、成本低廉、灵活性强,而且还能减轻政府和银行压力,分散风险。由于民间借贷的操作不规范,又缺乏法律保护,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用。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若整顿规范民间的小型金融机构、社会集资等借贷资本,对民间借贷资金加以引导和利用,使本就活跃于农村资本市场的民营资本取得合法的地位,将其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对于都市农业的建设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实,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应促进农村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发展。
对民间借贷加快制定管理政策的重视之外,更重要的是使民间借贷资金和正规银行以及信用社在同一体系内,在银行和信用社的已有基础上,发挥其对都市农业资金投入的作用。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可尝试民间借贷与正规商业性银行与信用社的联合连接的途径,使更多民间借贷的资金投入到都市农业的生产经营中来。民间借贷有着正规性机构所没有的优点:对农村信贷的信息灵活,是一种“需求追随”模式,能够对日益变化的农村贷款需求做出及时充分的反映;手续简单易行,农户和企业从发生资金短缺到借得资金在手的过程短,贷款速度较快,能很快地解决问题。如果能够结合正规性机构的资金优势,规范管理,使两者结合产生互补效果,并得到双赢,有利于对都市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
借鉴外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资金回流的方法。像印度和泰国的各个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农业都有严格的规定: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资金如果达不到一定比例,就必须将差额部分转移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回流入农业,用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武汉市可以实行邮政储蓄资金按比例返还制度,将邮政储蓄来源于农村资金的新增存款,通过农村信用社,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反哺农村,确保农村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由于农民缺乏符合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规定可供抵押的资产,支农贷款应推翻以往商业贷款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模式,建立一种与商业银行不同的农业专项贷款特殊模式,如通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预期或几户联保等方式替代不动产抵押,真正为农民提供适合农村发展的农业贷款服务。
农业保险能够弥补都市农业中的资金有形流失的状况,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试点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由于都市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的双重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特性,很难满足风险偶然性、风险损失不确定性等承保条件,而且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承保能力也有限,商业性经营难以成功运作。都市农业保险参保率较低,农民仍然沿袭传统方式来分散农业风险。如亲友借贷、政府救济等。正是因为农业的波动性等特点,都市农业保险必须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的商业保险,所以农业保险只能在国家财政支持下经营,除了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意外,都市农业保险还应涉及养殖业、种植业、农业机械设备以及农业区域等不同领域,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制定实施补贴的扶持政策,包括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的管理费补贴和亏损补贴等,能够促进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同步增长。
(注:本文受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支持:借鉴杜邦分析思想构建财务管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问题研究。)
[1]程昆等:农村社会资本的特性、变化及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2]王曙光等: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与民间金融规范化模式[J].改革,2006(6).
[3]陈晓鸣:农村资金、劳动力双重流失与金融服务研究[J].农村金融,2007(13).
[4]张跃华:农业保险政策性运作的经济学分析——以上海市青浦区南美白对虾保险为例[J].上海保险,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