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双语教学:意义诠释与推进策略
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民汉双语教学是一项既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当下生活,又能使少数民族语言得到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还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进而达到相互了解和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然而,当前我国民汉双语教学却存在着教材缺乏且适切性不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学模式选择科学性不强,教学研究不深入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状远不能实现民汉双语教学所承载的使命。因此,一定要重视双语教材的建设,创新双语师资培养途径和培训方法,提升双语教学的研究水平。只有这样方能将民汉双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民汉双语教学;意义;策略
20世纪初期,民汉双语教学还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在1928年国际教育局 (IBE)于卢森堡召开的第一次双语教育会议上,与会代表中的绝大多数人反对推行双语教学,可是到了二战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民汉双语教学开始在许多国家受到重视。”[1]时至今日,民汉双语教学已成为多民族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且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制度的安排,还有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可以迅速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既能引导学生适应当下生活,又能使民族语言得到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还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进而达到相互了解和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统工程。
民汉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更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2]也就是说,双语教学不仅是要求进行双语文的教学和学习,还要求进行双文化的教学和学习。这样才能使双语教学充分显示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性质及语言价值,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不是要取代少数民族语言,放弃少数民族文化,而是一种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将少数民族学生的当下和未来生活,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发展考量在内的一种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它的目标不是要用一种语言去代替另一种语言,不是要用一种文化去压制另一种文化。而是要使其相互交融,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一)双语教学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
对个体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或教学形式,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或教学内容,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或教学政策,只要它关注人的当下生活,考量学习者的未来生活,它就可以称得上是好的教育或教学。民汉双语教学就是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考量在内并使其尽可能地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关于 “双语教学”作出了这样的表述: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学者们对这几句话进行了名目繁多的解读,有些地方还因为理解的偏差,在制定地方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过程中引起了一些列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从现实出发,从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含义,也许就不会招致太多的质问和指责。汉语是中国的通用语言,在中国说汉语的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85%以上。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汉语还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汉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国际上学习中文的热潮正在形成。近年来,国外已相继建立了370多所孔子学院。美国教育委员会和教育测量中心决定自1994年4月起把汉语列为外语测验的语种之一,使汉语与其他外语一样,成为学生申请大学入学资格的条件之一。在许多国家汉语教学向中小学发展,在大学中高级阶段学习汉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不少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中文系或中文班。无论你对学习汉语持什么样的态度,无论你对双语教学的动机怎样地怀疑,汉语已经成为中国的通用语言并将逐渐成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已成事实。这就是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的语言环境。面对这种语言环境,双语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负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政策。这也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双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传承文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是少数民族双语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如前所述,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教学和学习,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重视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交融。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划分来看,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整体,是共生、共存、共依的关系。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具有下列四个特性:第一,语言是构成民族的一个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成为群体认同的一个标志,语言的学习必然与这种语言相联系的文化价值系统紧密相关。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形成。第三,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第四,语言是文化的媒介,一个人在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具有了学习与这种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的基本条件。语言蕴涵于文化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又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中必然包含一定的文化因素。因此,语言不仅只是信息交流和学习知识的工具,它还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言记录着民族文化,也承载着民族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过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当一部分是在家庭和村落中完成的。家庭成员的自我传习、言传身教使少数民族儿童在生活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是一种自在状态的文化传承,对环境依附性较强。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出现、家庭结构的变化、村落原始功能的丧失、现代文化的涌入和现代媒体的运用等等,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少数民族孩子的认知模式。这就使得家庭和村落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逐渐弱化,或者说不能完全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正规教育来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培养民族幼儿自信心,使少数民族儿童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故事传说。只能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更为理性和自觉。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中来;二是实施双语教学。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双语教学的实施绝不是要消退民族文化,而是要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自在状态转向自为状态,有效地保存民族文化的精华。[3]1
(三)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促进交流
在现代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成了20世纪下半叶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交往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问题,语言是沟通感情的桥梁,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共同生活的时候,当不同语言的人需要互相交往、互相了解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通用的语言帮助大家进行相互交流、了解,进而促进大家共同发展。况且人类文化也是通过各民族相互文化交流和融合而得到发展的。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各民族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这种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各民族相互了解、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汉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历史地成了连接各民族的桥梁,承担了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的责任。事实上,汉语已成为许多少数民族人改变自己生活、走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学习汉语他们不仅对汉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他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交流和了解不仅可以促进信任,还能促成相互合作,最终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
(一)双语教材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双语教材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语教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调研时发现,藏族小学只有一种课程—— 《说话》能够称得上是双语教材,其他的教材都是以单语的形式呈现的。一种双语教材显然不能满足双语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二是现有的双语教材问题比较多。现有的双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都是在借鉴汉语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关注不够。双语教材中缺乏体现乡土民族特色的整合性内容,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双语教材中部分主题设计的活动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农牧区生活资料挖掘不够,个别主题活动设计存在偏离当地少数民族幼儿生活实际的现象。教材中图小字多、插图版式设计陈旧、部分主题中故事内容较长,不利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编写未能很好地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出现了教材中主题活动看似平行交叉、板块灵活,实际未能充分把握教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导致教师在教材使用初期感到困难重重。[4]三是关于双语教材研究和评价缺失。由于双语教材研究和评价不能及时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所以现有的许多双语教材的种类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要求。各地区双语教学班的数、理、化、生物、英语等选用的是与当地汉族中小学同样的教材翻译而成的,而且基本没有翻译的教辅资料,教师觉得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5]
(二)双语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双语师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数量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双语师资,但仍然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双语师资缺乏仍然是双语教学获得长足发展的主要瓶颈。有学者研究发现,就新疆目前来说,仅喀什、和田两地区教师总缺口就在8000人以上,加上正常退休和考核不合格退出等因素,实际缺口可能在一万人以上。伊犁州直属各县、塔城、阿勒泰和吐鲁番等地区在双语教师招聘上一再降低招聘条件,但仍然难以招聘到数量充足的双语师资。如吐鲁番市二中实行民汉合校后教学班数达到了70多个,学生数达到了3500多名,教师编制数应有280人,实际有教师220人。如果将各地州推进学前双语教育所需师资统计在内,这一缺口还将更大。阿克苏、克孜勒苏和北疆的伊犁州直属各县,阿勒泰、塔城等地区各县 (市)也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6]二是教师素质不高。由于双语师资严重不足,有些课都开不出来,无奈之下只能降低门槛招聘一些不合格的老师暂时兼任。一方面这部分老师由于经济收入低,且没有编制,所以也很难将心思全部用在教学上。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学习他们也很难驾驭教材。许多教师都在照本宣科,甚至错误百出,根本谈不上研究教材和选择教法等问题。没有认真重视并研读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或完全依赖于教师指导用书中的母语言文字教学,上演纯粹的 “游戏课堂”或出现双语课堂 “失范现象”或 “母语课堂”教学,客观上也影响了教材的使用效果。
(三)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问题
由于我国民族种类较多,居住环境各不相同,语言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这种状况也决定了我国民汉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当前我国双语教学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为民考汉的教学模式,即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言学校随班就读;第二种为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第三种为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即少数民族中小学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母语授课的教学模式。按理来说,选择哪一种双语教学的模式,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中存在着对母语和少数民族文化忽略的问题。在没有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中小学选择以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而在中考时大量二类模式的学生又要转为一类模式就读,打破了模式的连贯性。另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不考虑县城和农村,牧区和农区的差别,这也是造成双语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得不到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四)双语教学的研究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双语教学一时间成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广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民汉双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 “逐潮化”和 “简单化”倾向。许多学者为了拿项目、发表论文,挖空心思在民汉双语教学上做文章,实质上对双语教学并没有多少研究兴趣,当然更不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所谓的研究只为完成任务,至于对实践能起什么样的作用,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内。这就使得许多经常困扰民汉双语教学实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理论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双语教学质量不能快速提高的主要原因。关于民汉双语教学应该研究的问题很多,如双语教材研究,双语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等。但笔者认为目前非常急需而又被学者们忽略的研究是双语教学策略问题和双语教学的评价问题。调查发现,许多双语课堂教学基本没有什么策略可言,绝大部分双语教师不能将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双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极低。笔者曾在藏族牧区的小学听课发现,在上 《高楼之间的客人》这一节课时,全班42个学生,完全掌握本课内容的不到5人,能完全读出本课生字的也不足15人。另外,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建立也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访谈发现,教师们认为双语教学评价问题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标准,他们也不知道哪些该重点教,学生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从意义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均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它必将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内容,当然也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多元一体”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民汉双语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任何急于求成的政策和方式都将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生活环境各异,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选择模式、进行评价等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如双语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配套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要考虑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民汉双语教学近十年来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双语师资不断充实,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双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然而,当前民汉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的程度远不能实现民汉双语教学所承载的使命。研究发现,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一)要重视双语教材的建设
教材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影响作用,即使在教学辅导材料相对比较多的汉族地区教材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依然非常强大,在教学辅导书比较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作用则更加显著。因此,必须加强民汉双语教材的建设,增加教学辅导用书的编写。具体做法为:第一,继续加强双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力求使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双语教材的适切性问题是民汉双语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学生双语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材编写中一定要在适切性上多下工夫。其做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调查研究;二是尽可能的多听取民族文化专家的意见。第二,加强教学辅导用书的编写,增加双语教学的资源,拓展双语教学的空间。教学辅导资料缺乏也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笔者曾在甘肃省合作市藏族中学做研究时发现,数理化教师在辅导学生时都是先将辅导资料翻译成藏语,然后才去讲解习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市场上没有藏数学、藏物理、藏化学等课程的教学辅导资料。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教学负担。在笔者看来,藏族双语课程辅导资料的缺乏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辅导资料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小,利润低,所以书商不愿意做;二是这些教辅资料的编写比较困难,它对编写者的要求比较高,当前能胜任这种工作的教师很少。鉴于此,政府应该积极筹备资金,精心挑选人员来尽快组织编写双语教学课程的辅导资料,以便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语的教学和学习。
(二)要创新双语师资培养途径和培训方法
双语教师队伍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也是双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然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国当前双语教师队伍都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数量而言,民汉双语教师缺口仍然很大,以新疆为例,新疆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有236.6万人,目前接受双语教学的仅为60.1万人,占25.4%,尚有176.5万人需要转向双语教学。现在能够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和教师几乎都已经承担了双语教学任务,其余的学校和教师都是很难胜任双语教学。[7]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加大力度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的路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任何单一的、独立的方式都不可能解决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本研究认为,在双语师资的培养方面,一方面应该加强师范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另一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引导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鼓励他们从事民汉双语教学;在双语师资教师培训方面,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满堂讲的培训模式,结合各个少数民族的实际创新培训方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 “媒人”,为中小学和大学牵线搭桥,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实践中最困惑教师的问题和教师需要得到的帮助以报告的形式反馈给大学的教师培训机构,大学培训机构首先应该研究教师需求,然后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对症下药。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大学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如果觉得与当地双语教学的培训需求不符,应该建议大学的培训机构调整培训内容。这样的培训才会帮助教师,促进教学。
(三)要提升双语教学的研究水平
如前所述,虽然近年来关于民汉双语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高水平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依然比较缺乏,双语教学的研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没有产生比较明显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民汉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调查发现,关于民汉双语教学的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学者们关注和进一步探讨。(1)民汉双语教材的适切性问题研究。关于双语教材适切性问题研究不能仅限于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上,而要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做一些实证研究,了解学生和教师对现有教材的态度以及改革教材的建议。这种研究不仅要分民族、分地区进行,还要分阶段持续进行。只有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态度和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 (民族文化专家、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语言学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对现有双语教材进行完善。(2)双语教学模式选择问题研究。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从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现有研究来看,更多研究者以自上而下的角度,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研究模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针对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状况所进行的微观层面的田野研究较少,尤其是不同民汉双语教学模式在同一地区的对比研究更是稀缺。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应进行实证研究,一定要将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愿望考虑在内。另外,双语教学模式的确定还涉及到教材、试题编写,师资配备,考试评价,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只有将各种要素综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方能作出正确的选择。(3)双语教学策略可行性研究。笔者几次深入民族地区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民汉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制约性,因此,需要教学论专家深入不同教师模式的课堂进行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指导。(4)双语教学评价问题研究。民汉双语教学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关于民汉双语教学的评价,在笔者看来,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不同,民汉双语教学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学习积极性、实施效果等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我国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模式及评价方式必然是多样的。因此,关于民汉双语教学的评价研究必须将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考量在内。
总之,民汉双语教学是多民族国家必然存在的教学类型,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发展、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流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然而,民汉双语教学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各民族的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的差异又会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只有明确民汉双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强化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能将民汉双语教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 张培.双语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 王鉴.跨文化视野中的民族双语教学 [J].西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3] 许嘉璐.在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论坛上的讲话[C].首界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
[4] 李欢欢.民汉幼儿双语教材编制新思路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1).
[5] 刘军.因地制宜 努力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中国民族教育,2007,(7-8).
[6] 刘军.因地制宜 努力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中国民族教育,2007,(7-8).
[7] 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Bilingual Teaching: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and Strategies of Promotion
AN Fu-hai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Bilingual teaching is a system that can guide minority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life,that can make the minority language develop prosperously,that can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and that can promote the nation-wide communication and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 bilingual teaching in our country,for example,lack of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teacher shortage,poor teaching quality,unscientific teaching mode,and limited number of teaching research.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far from being able to fulfill its mission.Therefore,importance must be attach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aterial,innovative ways of and methods for bilingual teacher training,strengthening bilingual teaching research.Only in this way can bilingual teaching reaches a new stage.
bilingual teaching;meaning;strategy
G 752
A
1674-5779(2012)04-0017-06
2012-06-07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研究”(10YJA880134);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 “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EMA110407);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藏汉双语教学实施现状研究——以甘肃甘南藏区为例”(SKQNGG11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安富海 (1981—),男,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