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双语教学:问题、成因与对策
——以藏汉双语教学为例

2012-08-15 00:52张善鑫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藏汉双语少数民族

张善鑫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民族双语教学:问题、成因与对策
——以藏汉双语教学为例

张善鑫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少数民族的权利,更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结合藏汉双语教学的调查,认为双语教学在推进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表现在文化选择、学生出路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的困惑。究其原因,与师生的双语态度复杂多变、选择更为现实以及民族语言使用环境弱化有密切关系。从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的“三维目标”出发,提出了增强师生民族意识、出台相应政策以及因地、因族制宜分类推进民族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民族双语教学;问题;成因;对策

民族双语教学是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搞好双语教学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更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双语教学是双语现象在教学领域中的集中表现,它不仅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双语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诸多民族双语教学形式当中,藏汉双语教学是最主要的一种双语教学形式。本文拟结合实证调研,解读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并提出推进民族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当前民族双语教学问题解读

双语教学“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1]45民族双语教学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民族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各民族的情况,相应加授汉语,在没有语言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全部以汉语教学。就双语政策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民族教育面临的双语教育的环境和条件等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民族双语教学经历了“少数民族师生主导——政府主导——少数民族师生自主选择,政府管理”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两个为主”的取向。一种是在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中,以汉语为主;另外一种是对有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而言,以民族语言为主。藏区的藏汉双语教学亦演进出“两个为主”的教学模式。事实上,“两个为主”的教学模式表现出了双语教学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演绎出了一些新问题。概括起来,表现在文化选择、学生出路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一)文化选择之困

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繁荣与发展”这一主题的应有之义。在学校教育的现实中,也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学好民族语言,走遍本地区;学好汉语,走遍全中国;学好英语,走向全世界”宣传。但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人们还是表现出了种种困惑。民族学校的师生往往面对的是双语言或多文化的环境,他们在此环境下面临着普通学校师生所不曾有的困惑。在诸多困惑之中,“文化选择之困”是其典型的表现。一部分学校师生对双语教学发生了误解,甚至在汉语文和民族语文上的使用上人为地有了主、次之分,在现实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双语态度”。笔者认为,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工具,因此这种双语态度正是“文化选择之困”的具体反映。表面上双语态度的分野,实质是不同主体面对两种文化时适应困难和内心矛盾的真实表征。相关研究也表明:“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学习的动机。”[2]10尤其在当前汉语逐渐演进成为各民族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族际语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双语环境也无处不在,文化选择问题就更为突显。邓佑玲 (2004)的研究也表明:“在土家族地区,可以说,交通干线所延伸的地方,学校教育推广的地方,也就是汉语以及汉语为媒介的文化所普及、渗透、推广的地方。”[3]因此,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这种文化选择之困是即时存在的,对双语教学而言,更是尤为突出,因为涉及第二语言的学习本身就关系到文化选择和适应的问题。

(二)学生出路之困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路径是“民考民”(即民族学生报考民族类学校)。虽然他们从这种教育路径中得到了一些“实惠”(如在升学录取过程中享受的降分优惠的政策),但同时“民考民”的教育路径也限制了学生选择,使他们长期处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体系中维系着他们的教育之路,这也制约了他们的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今后将以何种方式“融入”主流社会。因此在面对双语教学本身时,少数民族学生也面临着尴尬的“出路之困”。虽然近年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降分录取、发展高等预科教育、高考并轨改革等倾斜性政策,但这一问题并未得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即使有机会选择普通学校,但在今后的就业等一系列竞争中,自身所具有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优势却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甚至成了劣势。如在某些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招考中,几乎不会使用民族语言,而全部采用汉语进行。表面看来,这一问题似乎本身和双语教学不能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实践表明,这已影响到学生学习双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潜在地影响了民族双语教学。

(三)文化传承之困

事实上,“本族语进入学校教学,是提高儿童母语能力,增强本族语使用功能、使本族语适应文化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4]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但在利益相关者的“文化选择之困”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出路之困”出现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民族文化“传承之困”。在此问题上,始终绕不开民族教育两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该传承什么”和“我们如何传承”,前一个问题的实质是“标准”;后一个问题的实质则是“方法”。在双语教学的问题上,在对传承之困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问题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但时下公认的命题就是: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有些人就近似地解读为民族文化要靠学校教育来传承,在这样的集体误读中,似乎学校教育就理所当然的“包办”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和方法的问题都已经完全解决。实际上,也正是这样的集体误读,忽略了民族双语教学中具体的、实质性的问题,即传承的标准和方法,造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名不副实”和“力不从心”。在这种境遇下,虽然民族双语教学自然而然的担当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化举措”,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和耐人寻味。

二、当前民族双语教学问题的成因

显然民族双语教学不是单一的教育行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一因一果”,有些问题的形成是“多因一果”的反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双语人的双语态度更加复杂多变

民族双语教学造就了典型的“双语人”,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濡染中,双语人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形成了明显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始终伴随着双语人的学习和生活。藏区在双语实践中演进出的“以汉为主”和“以藏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是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表现出了更擅长某一语言和文化的情形,因此不能以某一种双语模式来固化的看待学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学习者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双语态度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会做出截然相反的文化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调研发现,当前藏区部分师生充满了对主流文化的期待和向往。尽管在此过程中他们面临不少困惑,即面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时,认为应该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但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时,在某些场合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通用语言与主流文化。这就不难解释藏区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会经常“择校”去普通学校就读;在学习两种语言和文化有选择的机会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以汉为主”的学校和班级来学习。有时即使在同一所开办“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班级的民族学校当中,也经常会出现一种“局外人”比较费解的现象,学生会试图重新选择自己所在的学校和班级。这虽是个例,但这是双语人双语态度复杂多变的具体体现。虽然现有的体制不能完全保证他们实现“随时选择”,但笔者认为双语人的双语态度是造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文化选择之困和文化传承之困的重要原因。

(二)师生融入主流社会的产生困惑时,使其选择更为现实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双语教学学习本民族语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国家通用语和主流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特别是国家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2]79但事实上,对于学习者而言,任何情况下对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习得都不是均等的。换句话讲,学习者会带着明显的价值取向,要么在学习中偏向民族语言和文化、要么偏向通用语言和主流文化的学习。虽然W.F.麦凯,M.西格恩对双语人的要求是“一个人除了他的第一语言外对另外一种语言能达到同样熟悉的程度,并能够在任何场所中同样有效的适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1]1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归根结底是利益相关者的选择更加理性和现实。

调查中当问及对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学习兴趣时,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部分学生在两种语言学习的选择上出现了比较模糊的兴趣倾向,有时候也表现的犹豫不决,再不像以前那样单纯和果断。可以说学生的选择更加现实和理性了,然而某些情况下这种所谓的理性是以不传承和学习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为代价的,使研究者不免产生一种担忧。在问及学生对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建议时,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应当扩大民族学生的就业和出路,这让研究者多少有些意外。按照学生的逻辑,这种“终端激励”的做法似乎能达到“过程激励”的目的。他们认为只有社会接受或认可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能融入主流社会并顺利就业,才能调动他们学习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民族双语教学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民族语言使用环境弱化,民族文化相应被淡化

在藏区藏汉双语教学的调查中还发现了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在一些民族地区学校出现了淡化双语的倾向。当然,实质上这种淡化,是淡化了民族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使少数民族语言越来越缺少它使用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在某些地区,使双语教学成了民族学校可有可无的教学形式。众所周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明确规定,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当然这种平等的背后,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平等是题中应有之意。然而长期以来,在理解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人们也有意无意地有了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甚至有了优、劣之别。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便惯性的理解为在普通学校传授的就是优势和主流文化,民族学校传授的就是劣势文化或者说是非主流的文化,再加上实际生活中某些现实的隔阂和影响,使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上发生的某些偏差,人为的“淡化”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和条件,从而使这种文化平等的原则在现实中也遭遇到了另一种待遇,背离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也使民族双语教学缺乏相应的支持环境。

三、推进民族双语教学对策探讨

以双语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双语教育在 W.F.麦凯,M.西格恩看来,就是要达致三个目标,即社会目标 (也称为文化目标)、专业目标 (也称为课程目标)和语言目标。[1]158-163就藏汉双语教学现状而言,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照上述目标,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增强师生的民族意识,达致双语教学的社会目标。

“民族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构成民族问题诸要素中之最敏感者。它好比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5]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意识会直接体现和反映在自己的言行当中。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客观现实也使少数民族师生民族意识弱化的主要原因。虽然在民族意识的问题上,我们经常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在一些研究中经常能见到“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的表述,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淡化民族意识有错,但对这一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因为于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背景而言,过强的民族意识也未必就正确。对此问题,笔者曾提出要做好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认同感”教育。通俗地讲,“民族认同感”就是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一切要有积极的情感。换句话讲,“‘民族认同感’教育就是一种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情感上的帮扶和教育。这种情感教育要体现在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理解是认同的前提,情感是认同的衍生,没有对本民族最基本的认同,哪来的民族情感?”[6]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不仅要注重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6]在此过程中既不能低估、也不能过分夸大少数民族意识的作用和价值,而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引导民族师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达到民族双语教学的社会目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着支配作用,他们是受学生控制的,而不是由学科专家支配的,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7]109

(二)出台政策和措施,达致双语教学专业目标。

不可否认,作为经由“民考民”路径完成学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他们成了各类优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但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对原有的政策进行反思。学校毕业后,在部分民族地区的就业招考中,他们却并没有享受到“民考民”的优待,这引起了民族地区民众的强烈不满,甚至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在教育内部的突出表现就是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政策设计表现出了质疑,甚至错误地认为政策的初衷是在人为地刁难民族学生。究其原因,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对少数民族学生优惠的教育政策,但相应保障学生毕业后出路和选择的就业政策却很少,因此当下最主要的是尽快出台更多的政策扩大他们的选择和出路,以实现他们的专业目标。

笔者认为这样的政策设计要有几点基本考虑。第一是保证现有招考等就业分配的各种竞争性考试中,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划出相应的比例,在执行的过程中向其倾斜,保证就业招考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公平,也保证少数民族毕业生在整个从业群体中的比例;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专长,结合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将相应的职位直接分配给少数民族学生,让民族学生竞争,择优录取;三是在招考等统一的考试中,要体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方面的优势,如考试中设计相应的考试内容,使民族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提升成就感,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民族双语教学的做法。

(三)双语教学应该因地、因族制宜并分类推进,达致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

民族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双语言和文化的习得,首先要实现他们语言学习的目标。但实践表明:即使在同一个民族地区,民族学生的民族语言基础也是有差距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双语教学在实践中不能搞“一刀切”,而要采取不同的模式。笔者认为,目前藏区藏汉双语教学模式之所以演进成目前“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种,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结果,藏汉双语教学中的“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建议在两种模式下,师生应该有选择的余地,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变通,政策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藏汉双语教学,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化学等这些学科适合藏汉双语教学,但前提是教材必须是藏语的。现在的复习材料都是汉语的,藏语的 (教辅)资料很少。理科的适合用藏汉双语教学,文科应该纯粹用藏语教学,比如说政治、历史。因为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用藏语教学了。如果教材是藏语的话,你可以用藏汉双语,但如果教材是汉语的话,可能就有问题了。”(摘自教育行政官员访谈笔录)

因此调研中当问及师生在一种模式下,能否选择另外一种模式的学校和班级进行学习时,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两种模式相对明显的界限划分,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今后的发展,双语教学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势在必行。

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因族制宜则要根据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当然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就不涉及此问题了;对于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民族语言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用语而出现的,因此实践中全是用汉语进行教学的;对于既有语言,又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双语教学。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由于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各有不同,开展民族双语教学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在实践中套用既定的模式来执行。

正如其它教育改革一样,民族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表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理性的归因分析,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任何试图用一贯的做法解决双语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注定是不现实的,这是新的情势下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哲学最基本的方法论。

[1] 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 [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 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3] 邓佑玲.土家族转用汉语的进程及特点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4] 徐世璇,廖乔婧.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 [J].当代语言学,2003,(2).

[5] 李金池.民族意识与社会和谐不矛盾 [N].中国民族报,2011-05-01.

[6] 张善鑫,刘旭东.民族学生择校问题的理性分析——从民族中学学生“合法流失”看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

[7] 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8]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On the Causes of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for Ethnic Minorities——Taking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as an Example

ZHANG Shan-xi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Bilingual teaching for ethnic minorities is the main form of ethnic culture heritage in the era of multiculture.It is not only the right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provid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law on the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but also constitutes the major content of our party's ethnic policy.Based on an survey about the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a variety of problems exist in the imple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culture,students'way out,and the bewilderment concerning the heritage of the ethnic culture.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blems lie in the changing attitude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wards bilingualism,their realistic selection and the weakening environment for the use of ethnic languages.Taking W.F.McKay and M.Sigyn's“three-dimention aims”of bilingual teach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ncluding raising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making corresponding policies,and implementing the bilingual teaching policy in accorda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ethnic minor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problems,causes,countermeasures

G 752

A

1674-5779(2012)04-0006-05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

2012-05-08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研究”(10YJA88013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发展研究”(08XMZ041);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藏汉双语教学实施现状研究——以甘肃甘南藏区为例”(SKQNGG11016)阶段性成果

张善鑫 (1977—),男,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藏汉双语少数民族
日常交际用语之藏汉对比分析
藏汉孩子是一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基于Android 平台的藏汉双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的藏汉词典的设计与实现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