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历史研究
简论李大钊 《史学要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贡献
曲剧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先驱, 《史学要论》就是他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史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里主要论述 《史学要论》对中国史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即确立唯物史观,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构建新的史学体系;高度重视史学理论建设;将史学的作用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
李大钊; 《史学要论》;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革命追求。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赞成俄国十月革命,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这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宣传 “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两大重要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自然就成为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点。从1920年起,李大钊开始对中国史学特别是史学思想史和史学理论进行了专门研究。他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著述。其中,1924年5月,李大钊出版 《史学要论》一书。该书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和作用,在理论指导上第一次同封建史学、资产阶级史学划清了界限,从而指明了中国史学 “马克思主义化”的前进方向,成为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 “史学概论”,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芽。 《史学要论》作为李大钊在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铭记了他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作用,也集中体现了他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重大而特出的贡献。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或指人们对历史总体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也是史学理论的基本内核。历史观在史学工作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1]。对于历史观的重要性,李大钊表述为 “夫历史观乃解析史实的公分母”[2]。
科学的历史观是完成历史研究任务的重要保证。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解答,但归根结底主要为两种历史观,即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在 《史学要论》一书中,李大钊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3]。他通过对历史观演进发展的介绍以及对神学的历史观、知识的历史观、进化的历史观等唯心史观的深刻分析,论证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从而在中国史学领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使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一切的历史,不但不怕随时改作,并且都要随时改作。改作的历史,比以前的比较近真”[4]。李大钊积极引导史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自此,中国史学走上了科学化道路,而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最终在中国确立了它的主导地位。
在 《史学要论》一书中,李大钊从唯物史观出发,针对 “有些人对于史学是否为一种科学的问题,终是有些怀疑”[5],指出 “理法的普遍存在,固毫不容疑,不过在人事关系错综复杂之中,不易考察罢了”。其实 “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的支配者”[6]。李大钊不仅充分肯定历史规律的存在,还特别指出历史规律是可以考察出来的,是可以认识的,为此他提出 “于专以记述论究特殊史实的记述历史以外,尚有讨论一般的性质理法的历史理论,亦不可不成立”[7],目的在于构建新的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李大钊用文字论述与图表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构建了一种新的史学学科体系。他认为 “最广义的历史学”的主体部分是普通历史学 (广义的历史学)和特殊历史学。普通历史学由 “记述的历史”和 “历史理论 (狭义的历史学)”两部分组成。而在 “记述的历史”中,又可分为个人史 (即传记)、氏族史、社团史、国民史、民族史、人类史六大部分。在 “历史理论”中,亦可分为个人经历论 (即比较传记学)、氏族经历论、社团经历论、国民经历论、民族经历论、人类经历论六大部分。特殊历史学也包括 “记述之部”和 “理论之部”两大部分。其中,“记述之部”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法律史、伦理史 (道德史)、宗教史、文学史、哲学史等等, “理论之部”相应地含有政治学、经济学、法理学、伦理学 (道德学)、宗教学、文学、哲学等等。再加上历史研究法、历史编纂法和历史哲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全新的史学学科体系。这样,李大钊就描绘出了历史科学的框架,提出了历史科学的法则,对于传统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资产阶级史学否认历史有发展规律,怀疑史学是否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故只将史学的任务归结为史料的整理与考辩,傅斯年甚至更提出了 “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著名命题。李大钊则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仅强调历史规律的存在,而且还提出了历史理论建设的问题。在其所构建的新史学体系中历史理论被作为历史学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最广义的历史学,可大别为二大部分:一是记述的历史,一是历史理论,即吾人之所谓历史学”[8]。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故他还指出 “记述历史与历史理论,有相辅相助的密切关系,其一的发达进步,于其他的发达进步上有莫大的裨益,莫大的影响……二者共进,同臻于健全发达的地步,史学系统才能说是完成”[9]。
不仅如此,相对于其构建的史学体系的两大部分来说,李大钊则更加重视理论建设,认为理论建设是历史学能否真正成为科学的关键。“今日的历史学,即是历史科学,亦可称为历史理论。史学的主要目的,本在专取历史的事实而整理之,记述之;嗣又更进一步,而为一般关于史的事实之理论的研究,于已有的记述历史以外,建立历史的一般理论。严正一点说,就是建立历史科学”[10]。
李大钊特别提出和强调史学的理论建设,显示出他对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极大地拓宽了史学的研究范围,延展了史学的研究目的,从此中国史学在理论上逐渐地摆脱了封建史学、资产阶级史学的窠臼,其研究及发展得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
封建史家多从 “资治”、“明鉴”的角度以说明史学的作用,认为史学是 “官”学;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史家使史学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为 “吾人”资鉴。李大钊则把史学的作用更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认为现代史学,即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进步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在 《史学要论》一书中,他提出 “史学能陶炼吾人于科学的态度”。这种 “科学的态度”即尊疑、重据,也就是史学上的求真。“这种求真的态度,薰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11]。李大钊还指出,史学能帮助人们树立乐天努进的人生观,能激发人们感奋兴起的情绪。他认为历史是一直向前进的,纵然有时作螺旋状的运动,但也是循环着前进的、上升的。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就会从这种历史的进步中确立一个进步的世界观,“这是现代史学给我们的乐天努进的人生观”[12]。特别是新历史观 (唯物史观)引导人们在历史中发现自己,从而自信自任,创造新的历史,激发出一种感奋兴起的情绪。
李大钊把史学的作用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由为统治阶级资治、鉴戒到为广大人民群众启智、铸魂,不仅拓展了传统上对史学作用的认识,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 《史学要论》一书是李大钊在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虽非鸿篇巨制,却是20世纪问世较早且独树一帜的史学理论著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 “史学概论”,对指引中国史学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此,白寿彝先生曾在其《6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中评价说:“《史学要论》是一本不到四万字的小册子,但这是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重要著作。这本小册子凝结着一个革命家、一个无产阶级理论家对人类前途的真挚的希望。对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来说,李大钊不愧是第一个开辟道路的人。”[13]
[1]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20.
[2][3][4][5][6][7][8][9][10][11][12]李大钊史学论集[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235、202、203、210、211、212、214、216、208、244、246.
[13]白寿彝.6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J].史学月刊,1982,(1).
K092
A
1674-3 652(2012)09-0142-0 3
2012-08-02
曲 剧,女,河南南阳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丹 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