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昌强,高 峰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科学发展对策研究
段昌强,高 峰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安徽省五所高校学生社团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探索发现高校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探究高校社团发展的解决对策,促进高校社团健康和谐的发展.
高校社团;问题;发展;对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如今,高校社团的发展,有喜有悲.我国高校社团类型丰富,各学校之间交流频繁,学生之间联系紧密.然而,目前高校社团也有许多“通病”.许多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制度混乱化、活动形式化等自身瓶颈问题,又存在缺乏健康、和谐、稳定、轻松的外部发展环境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社团内部建设,优化社团外部环境等促进其科学发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积极功能.
选取安徽省内的五所地方高校,共计750名高校学生(其中学生干部占调查对象的80%,普通学生占调查对象的20%)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近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的期刊和高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为研究基础.
此次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问法两种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收回问卷698份,其中有效问卷681份,占有效回收问卷的97.56%,占总投放问卷的90.80%.
通过对安徽省内五所高校的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到.调查的五所高校校级社团数量普通本科社团数为37个、42个、32个、44个,高职院校为23个,社团人数占学校人数比例分别为 12.27% 、5.00% 、15.00% 、9.00% 、16.25%.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社团数量和社团人数比例高于一般高校的正常水平.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社团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型,公益服务类、体育健康类、文化艺术类、科技创新类、政治理论类、兴趣爱好类.但社团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社团发展规模畸形、类型混乱、人员流失率高、内外环境欠佳、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些高校社团规模远远大于社团实际的饱和度;同类型的社团多而杂,类型混乱,如某高校里有某文学社、某读书社、某诗社,该高校学生规模不是很庞大,同类型的社团多达三个,但每个社团真正的会员不到20人;部分学校的社团的会员流失率高达67.35%;学生主体,学校自身对高校社团的发展都采取放任自由的“政策”,以上综合因素直接导致了高校社团发展瓶颈突出.
当前高校社团的整体上发展状况是积极健康的,课题组调研发现高校社团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及时发现解决,将严重影响高校社团自身的健康发展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等功能的发挥.
调查发现有46.85%的学生指出高校社团在运行的过程中不遵守协会的规章制度,甚至有一些协会没有规章制度和社团章程.协会的运作与发展具有严重的盲目性,对协会的发展方向要么未明确要么较迷茫,协会的制度仅仅局限于领导层的个人意志.
高校社团负责人产生办法不明确,没有真实可靠的评价标准,调查指出高校社团64.76%的会长候选人由社团的会员大会选出,但会员大会的意志由会长的意志所决定,导致新会长的产生缺乏一定的公平性,新会长的综合能力未必最突出,会员对新的领导班子不一定认可,一些自认为较优秀的人才,由于未被重视而退会,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协会凝聚力下降,新一届领导班子又要从新对协会进行融合建设.
高校社团的发展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社团的活动仅仅强调活动的规模和活动的影响力,不重视活动的质量和活动的意义,过于追求虚荣心,另外协会活动缺乏专业性,社团活动泛娱乐化现象严重.调查发现62.22%调查对象认为要提高活动的质量,凝聚人心.当前社团的活动不但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反而事与愿违,由于活动缺乏质量和意义导致一部分会员流失.
社团的主体是会员而不是会长,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导致社团成为社团干部推行自我价值理念的场所,会员的建议和意见不受重视,会员大会的决定和建议常常被忽视,会员大会逐渐转变为“通告大会”.会员的权益无人问津,会员的主体地位淡薄.
调查发现74.22%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团的文化建设在社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高校社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及办公场所的随意性导致高校社团的文化断层现象严重.如社团活动的图文材料等资料信息很难传承下去,[1]导致每一届社团的领导班子基本上都要从“零”做起.如某高校的演讲与口才协会成立有十一的历史了,但留下来的仅仅只有2011届的部分材料,在社团评优时,由于社团章程遗失,会长不得不从新拟写协会的章程.目前高校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化的重视极为缺乏,甚至有些高校社团负责人认为高校社团建设不需要强调文化建设,不重视社团的文化建设,直接导致社团文化断层现象严重,社团的发展只能停留在不断的重复和摸索中进行,只有量的积累却没有质的飞跃,社团的发展与进步遥遥无期.
高校社团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突出,高校社团缺乏一个健康、和谐、稳定、轻松的发展环境.
学校对社团的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对社团的发展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导致社团的监督机制缺乏,社团规模逐渐扩大,但社团的发展质量逐渐下滑.学校对社团的发展仅仅局限于不“强加干涉”,对于社团发展的资金、场地、设备等问题支持力度不够.[2]调查发现影响社团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方面有45.12%的学生认为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有71.7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关政策不健全和学校领导对社团的发展不够重视.如某高校社团的体育类社团申请跆拳道的训练场地成为该社团每一届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据了解该社团曾经连续两年向学校申请训练场均未获批.有48.85%的学生认为社团的资金问题是影响社团发展的关键问题,学校对社团的发展没有稳定的资金保证,社团的发展仅仅凭借少量的会费和不稳定的赞助.
高校内可供学生组织利用的资源本身较缺乏,社团是高校内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内自发性的学生组织,学校对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社团之间、社团与学生会、社团与艺术团、社团与班级及其他学生组织必须共享有限的资源,但作为自发性的学生组织在资源的使用上受到多种限制条件,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导致社团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资源保证,社团如若想发展必须另辟新路.
目前高校社团的发展大多具有随意性,社团的专业性、学术性、兴趣性缺失.这一方面在于社团自身的定位不准确.[3]另一方面在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社团逐渐偏离自身的价值观念,社团发展开始追求所谓的利益观念、社团干部开始追求所谓的权力观念,导致社团似乎逐渐偏离学生主体,对于高校社团的专业学术性逐渐淡化,学生社团逐渐偏向政治化.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社团大多有指导老师,但有些社团负责人甚至不知道本社团的指导老师是谁.由于社团每年换届一次导致社团干部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沟通缺乏,社团负责人缺乏定期汇报工作的工作理念,另一面在于指导老师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不够.指导老师对社团的管理仅仅局限于义务服务的观念.
高校社团的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正确把握高校社团发展方向及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社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保证高校社团的先进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高校社团作为自发性学生组织,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就要求社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即高校社团要不断的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主动克服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同其他学生组织的交流,借鉴其他学生组织的优秀经验,科学定位社团.
明确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的避免社团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尽量减少因社团负责人的变化和负责人意志对社团发展造成的影响.[4]形成完善的社团干部培养机制,提高社团负责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如通过对表现优异的会员进行表彰,可以有效的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增强社团的凝聚力、提高社团的吸引力.剔除那些活动不积极、违反社团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的会员,有利于提高社团的活力,增强社团的号召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重视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意义而不是社团活动的规模,继承社团的传统经典活动,并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本社团自己的精品活动.打造精品活动更有利于吸引会员,可以为会员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更可以留住会员,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在调研中发现某高校一些球类和兴趣爱好类社团会员的流失率相对较低,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两类社团能够切实结合本社团的性质和会员加入该社团的初衷为会员提供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有会员提到通过社团的交流活动和精品活动一方面认识了兴趣相投的朋友,另一方面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技能.
明确会员的权益,保障会员的权力,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突出会员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会员满意型社团.一个优秀的社团能够真正将会员利益放到社团发展的核心位置,做的一切为了会员,一切依靠会员;会员也会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会员对的社团的责任意识,做到今天我以社团为荣,明天社团以我为荣.保障会员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会员的凝聚力,增强社团向心力,最后形成合力促进社团的科学发展.
文化是社团的灵魂,必须努力打造社团的精品文化,完善社团的文化功能.只有做好社团的文化建设才能有效的避免社团的文化断层现象,打造品牌社团;只有加强社团的文化建设才能不断的积累社团往届活动的经验教训,促进社团的不断发展进步;只有重视社团的文化建设才能不断的增强会员的归属感,扩大社团的影响力.社团文化指的不仅仅是那些文字材料和电子档案的简单叠加,而是促进社团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有效凝聚会员向心力的社团人精神.
政府和高校应该进一步重视社团的发展问题.学校应该根据社团的性质,结合社团的实际需要为社团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5]统一为社团提供办公场所,一个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整天“打游击”,不利于社团自身的发展,也大大削弱了社团的文化建设功能和社团对学生户外知识拓展的作用.学校可以根据社团活动的实际开支,为社团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社团自身应该做好财务管理制度和报账流程,做到财务状况公开透明化,主动接受会员和学校的监督.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积极重视和关注高校社团的发展.
高校学生组织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积极同其他学生组织之间分享工作管理经验,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发展.[6]高校学生组织可以加强校内学生组织之间和校际学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高校学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组织之间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的组织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组织工作的开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高校教育体制的完善.如为推动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创业教育,实现课内课外创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培养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型青年人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为开展KAB创业教育 (中国)项目的高校中试点实施“KAB创业教育拓展计划”,创建了KAB全国推广办公室QQ群等交流平台,加强不同高校学生创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为了其自身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形成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定位.社团的定位关乎到社团发展的根本,正确的社团定位,有利于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确保社团的专业性、学术性、兴趣性建设,保证高校社团建设围绕自身的价值观念,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追求利益观念和权力观念的现象,避免学生社团偏离学生主体,逐渐偏向政治化.
社团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建设、自己发展、自己管理,社团的发展需要一个专业的技能指导老师.一方面社团负责人应该积极主动的加强同指导老师的沟通与交流,积极询问有关社团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工作;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也应该主动的帮助学生解决社团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如给指导老师发放工资补贴、优先考虑评奖评优,吸引有技能、有精力、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来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积极鼓励社团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发展、学生实践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探究高校社团发展现状,重视高校社团发展改革,是高校学生社团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吴燕珍,李学亮,刘金英,李柯.浙江高校社团可持续发展初探[J].新西部,2011(29):54.
〔2〕张慧,王涛,孔海洋,等.当代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10(3):95.
〔3〕吴铭知.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1(11 中):230.
〔4〕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王江兵.国外高校校企共建学生社团的经验和启示[J].职教通讯,2012(8):41.
〔6〕王鹏.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的现状、基本理念及现实目标[J].思想教育研究,2012(3):110.
G645
A
1673-260X(2012)08-0151-03
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课题资助(12XSZ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