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2012-08-15 00:43胡莹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4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孙 毅,胡莹莹

(新疆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人才,取决于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在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我们只有正视差距,探析对策,才能真正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

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高等教育定位不清

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上挤,所以变成千军万马过一条综合化、研究型的独木桥,这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高校自身存在定位问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同化现象,现在几乎各个学校都提出来要做研究型、创新型的综合大学.但事实上,每所学校的定位应该是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也是不同的,高校只有为自己准确地定位,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才能适应国家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人才需求.

1.2 投入不足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从历年的中央财政预算数字上看,我国每年的教育投资连预算目标都没有实现,更不用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作比较了.因此,国家总体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发展.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使资源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尖锐,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瓶颈”.

1.3 成本结构不良状况堪忧

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有限资源,又有许多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刀刃”上,甚至花在与教学科研无必然关系的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首先,高校行政和后勤的运行成本过高,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高等学校不得不承担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比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宿舍、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其次,在高等学校的成本结构中,也存在投资“重物不重人”、“重官不重学”的失调现象.在高等学校的开支标准中,在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支出上往往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有时甚至宁可购建超出实际需要的设施设备,也不肯投资于人.在高校内部,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行政后勤人员没有明显的差距,甚至出现倒挂.

1.4 低质量与无特色问题

从高等教育结构看,专科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乎同出一辙,毫无职业技术特色,在实行“专升本”的政策驱动下,专科教育几乎完全失去了“技术技能”教育的特色.本科教育教学大量存在着知识布道,学生为挣“学分”而学习,为考试而看书的现象严重.本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仍然是“汲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学术思维方式,导师也很少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给自己的产品(学生)设计其特定的能力.这些低质量现象似乎与导师、学生有关,但从本质讲,与高教管理体制垄断性,无竞争性,导致学校不关心市场需求,不注重自己的“产品”质量与特色有关.

1.5 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

受教育权与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及其他的种种原因,这两项基本权利在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中往往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主要表现为:当前高校招收的基本上是自费生,国家助学体系又不完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不同地域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每年高考我国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一致;不同学校发展起点的不公平导致的二次不公平;单独追求效率而导致的不公平以及入学后因各类奖助学金的评比不透明、暗箱操作等造成的不公平.

此外,平等权还要求对所有考生在录取时做到人人平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对考生的身高、视力、健康状况等往往都作了一些限制.当然,一些特殊的专业对考生作出一些特定的要求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对从性质上来讲对于那些根本无须进行任何特定限制的专业而对考生进行了限制,这就是高校对考生进行歧视和滥用职权侵犯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

1.6 管理体制上的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具有显著的集中领导协调难、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征.教育管理活动从上至下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管理方式越位,政策法规缺位,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第一,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看,中央拥有对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最大权力,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院校实施分级管理,实质上这种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还是没有摆脱计划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学校的“附属性”“依赖性”仍然没有改变,学校本质上不是“自主的实体”.

第二,近二十多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诸多针对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与我国“对外开放”的要求有明显的缺位问题,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法规甚至存在空白.如,规范和开放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规则,社会力量办学的支助性政策等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无操作性等制度性缺位问题.这样很不利于高等教育融入世界后的快速、有序、高效的发展.

第三,管理体制宏观协调乏力不到位.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多项教育法规制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其调控乏力;另一方面,一些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或“求绩”思想的驱动,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屡禁不止,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得不到维护.

1.7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以降低质量标准为代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这使得短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剧增.但是,高校扩招产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如果不能把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2 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切实做好高等教育定位

高校定位不应仅仅只为了实现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当有高校立足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只要高校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高质量、办出一流,并展开竞争,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所需的办学资源,这样的高校就是一流的高校.同时高校培养人才还应当考虑本土化,本土化不排斥国际化,要实现两者有效的统一.

2.2 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就应实行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

高校经费来源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的学费,学生的学费应当是学位越高,收费越多,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少收费或不收费.同时,要鼓励多元化投入.如民间团体、企业、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问题.在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过程中,应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衡量得失利弊,努力开拓有利于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的经费渠道,有碍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经费渠道则应当节制,避免由此造成的教学质量滑坡、科研水平下降、影响校园稳定或校风、校誉等.

2.3 通过制度创新对高等教育进行重大的、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明确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和通用型的应用性人才,学历都在本科以上;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操作型、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既包括学制为两到三年的学历教育,也包括由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培训和岗位培训、职业培训组成的非学历教育.这样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思路如果得以实现,这将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不过,通过笔者最近几年的观察,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有效朝这一方面发展,比如已经建立起的精算师、注册会计师、程序员考试制度等都是很好的非学历教育形式.

2.4 建立更公平的高等教育制度

在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应倾向于实现多数人利益的公平.

首先,应让公民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基本平等,改变我国经济收入越高地区高等教育入学门槛越低的做法.其次,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第三,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持续增加国家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

2.5 完善高校评价体系

高校评价体系应当充分考虑高校的多样性及不同高校的定位特色,应该根据不同高校的定位,构筑不同的评价标准,鼓励价值取向多元化.我国高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评估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校设立不同的标准,不可单一化.其次,高等学校要形成内部质量评价体系,提高质量最终是高等学校的事,必须由它自己通过检查、评价、分析、调节、强化来完成.第三,鼓励社会评估,鼓励有正义感的严肃社会团体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效选择被社会认可的高校,这将促使高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6 加强高校的软性管理

软性管理是高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等手段来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的管理模式.

2.6.1 必须注重校园景观文化及其建设

景观文化是一个地区地表物反映出来的并让人们体验到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文化集合,具有直观性、自然性和超语言性.高校景观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2.6.2 注重培养教师完美形象,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和沟通

教师是学生身边最直接的行为示范者,教师通过自己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工作作风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言谈、举止、精神等方面的楷模,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而差的教师就会对学生起到消极的影响.此外,还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和沟通时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2.6.3 大力提倡和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

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优化育人文化环境,进而达到育人管理的目的;另外,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产生的文化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改善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将新观念、新思潮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行为,从而把校园文化产生的积极效应带向社会和未来.

2.6.4 必须注重校风建设

利用良好的校风也是高校软性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手段和过程.校风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直接体现出管理的效益.

2.7 以人为本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所有的这些措施都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要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创新的手段.因此,必须大力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观念性问题的理论性研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总而言之,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只有确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的信念以及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理念,努力地去革除存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积弊与陋习,才能使高校真正地成为学术及社会良心的诞生地,成为知识分子(包括老师和同学)研究学问和保持良心的象牙塔.

〔1〕李建强,陈鹏,黄海洋.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

〔2〕颜廷志,郭静波.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若干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Z1).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