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形态与对策的研究

2012-08-15 00:43崔园园郑幸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4期
关键词:两岸人民海峡两岸民俗

刘 曼,崔园园,郑幸红

(集美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对促进两岸经贸往来与和平统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关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话题已被众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主要涉及海峡两岸体育比较的研究、海峡两岸学校体育的研究、台湾体育现状的研究以及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未来展望、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了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形态,并结合当今现实,就“如何促进两岸体育交流”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海峡两岸体育的交流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形成

1979年1月1日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倡议海峡两岸“三通”,打破了两岸长达30年的隔断局面.两岸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交流与发展,两岸体育的交流也逐渐发展起来.1980年4月,在美国圣安东尼皇家学院邀请赛上两岸田径选手得以同台竞技,1986年,台北奥委会主席郑为元为两岸羽毛球队在香港交流做的“今后不回避”的批示[1],预示着两岸体育的交流正向更高层次发展.

1987年7月,台湾解除戒严,受压抑的社会得到解放,但因探亲受到各种限制,不少台湾同胞只能借由香港、日本等第三地持“台胞证”前往大陆.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宣布开放台湾民众前往大陆探亲的政策.“封闭50年的历史情怀,终于在开放赴大陆探亲后宣泄出来,掀起了赴中国大陆体育交流序幕”.这一政策的宣布,使得两岸人民在自己国土上进行直接的体育交流成为现实.

1989年4月6日,双方代表(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和中国台北奥委会秘书长李庆华)在香港签订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创下了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里程碑.同年4月17日,经双方政府同意,台湾青年体操队到北京参加亚洲青年锦标赛,这是两岸选手在自己的国土上共同参加的正式比赛,是历史性的突破,两岸的体育交流正式开始.

1992年5月,两岸合办台北—上海—北京接力长跑活动,拉开了两岸双向体育交流的序幕.从此,两岸的体育交流一发不可收拾.

2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形态分析

自两岸签订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之日起,两岸体育交流很快涉及体育界的各个层面,交流的形态也呈现多样化.有关学者把两岸体育事务(主要限定在具有一定官方性质行为或涉及官方方面干涉的交流)分类为运动赛会交流、竞技运动交流、意识形态交流、体育学术交流4大类和19种小类目,并得出结论:台湾交流的主轴热衷于“运动赛会交流”相对其他类目为多,而“竞技运动交流”是两岸普遍接受的方式,至于“运动学术交流”、“意识形态交流”则是两岸比较少见的交流形态[2].究其原因,台湾早在1988年颁布的《国家体育建设中程计划》中,便将主办国际正式锦标赛、国际邀请赛和国际分龄赛列为工作要点.“比赛地点除了让主队占有主场优势外,姑且不论促进本身运动成绩与否,尚能增加国际知名度,更增添其附加价值”[3].所以,“运动赛会交流”是台湾交流的主轴;另一方面,竞技运动成绩是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竞技运动交流是两岸人民共同所需,因此,竞技运动交流是两岸普遍接受的方式.由于两岸长期隔离缺少交流,又加上政治体制不同的原因,两岸在意识形态和运动学术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交流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运动学术交流”和“意识形态交流”的成效是一个逐渐渗透、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远不及“运动赛会交流”和“竞技运动交流”的成效显著.然而,行为离不开思想、意识,当两岸人民在运动学术上能各抒己见、互相借鉴,在意识形态上能达成共识时,两岸的体育交流将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所以从长远利益来看,加强“运动学术交流”和“意识形态交流”,更能促进两岸体育交流的良性发展.

随着双方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了以上4种交流形态,不妨将学校体育交流与民俗体育交流单列出来,这两种交流形态不仅能促进运动赛会交流和竞技运动交流,而且有助于加强运动学术的交流和意识形态的交流.

2.1 两岸学校体育的交流

两岸学校体育的交流形式可以表现为学术探讨交流、校际竞赛交流和体育教学交流.因两岸政治体制的不同,使得两岸教育的交流非常谨慎,学校体育也不例外.就目前而言,两岸以学校体育为内容的交流较少.

不可否认,不管政治体制如何,不管两岸关系如何,学生身心健康始终是两岸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事情,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这一共性出发,进行两岸学生体质健康的探讨,或是校际间的竞技切磋、学术研究和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以及方法、手段甚至是校风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具有了可能性.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学校对人的思想、价值理念的影响力是深刻而长远的,两岸学校体育如能经常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取长补短,教育出来的下一代将有更多的共识和交流话题,这样不仅能缩短两岸长期隔绝的距离感,而且对两岸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尤其是高校人才济济,言论氛围相对比较宽松、思想相对比较自由,在如今意识形态交流较少的情况下,不妨以高校为切入点,以竞技切磋、校际夏令营等形式为先导,逐步实现两岸学校体育交流与合作的良性互动.由此可见,加强两岸学校体育交流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应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完成.

2.2 两岸民俗体育、体育社团等民间非政府组织的交流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一部分成了投掷、摔跤、武术等当代竞技体育项目,一部分被发展为健身操、水浴、日光浴等健身养生项目,而还有一部分发展成现代祭祀活动.所以,民俗体育不仅包括放风筝、拔河、划龙舟、舞龙舞狮等,还包括祭祀活动中的体育活动,这样一来,民俗体育就有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在两岸共同的祭祀活动中,通常采用的舞蹈、竞技、角力、徒步巡礼等,其强身健体、锻炼身心的价值绝不亚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而且这些动作随意性强,简单易行,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少妇幼都可参与,再加上几千年遗传下来的认祖归宗的风俗,使得祭祀活动中的民俗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能对祭祀活动中的动作进行改良、将小范围内的社之间、人之间的传承进行拓展,那么,两岸民俗体育的交流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5],它包括不同行业、阶层、年龄以及不同性格的人,这些人以及他们身上所传承的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扩大了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内涵.体育社团开展的体育项目通常带有较强的民间性和普遍性,在交流和理解中很少存在障碍,这样,不仅能够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还可以淡化政治色彩,在特定情况下能发挥官方交流无法达到的缓冲和过渡作用.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如竞技体育社团、社会体育社团不仅能在自己领域内穿针引线,还能把各种类型的社团紧密联系起来,把政府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两岸体育乃至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6].

3 促进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优势项目,提高魅力,增强交流的愿望及需求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欲走向新的阶段,双方必须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对对方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大陆在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值得借鉴.而在竞技体育方面,两岸各有优势,就目前而言,大陆不仅在羽毛球、乒乓球、跳水、武术、排球、游泳上有项目优势,而且有一批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练员,这正是台湾体育项目所缺乏的人才;另一方面,台湾的优势项目如跆拳道、棒垒球、网球、保龄球等正是大陆有待发展的项目.在体育科研方面,大陆有丰富的体育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力量,而当前台湾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提升急需体育科研和信息的支持[7].台湾在体育产业的运行和创新、体育产品的促销和研发以及体育休闲、大众娱乐健身等方面的优势,值得大陆方面借鉴学习.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两岸共同追求的目标,为着共同的目标,两岸有理由摒弃不和谐的因素而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如果两岸均能做到扬长补短,优势互补,两岸体育事业的大好局面,将指日可待.

3.2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创造交流的机会

地理优势是两岸进行交流的深厚基础.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省份,应从自身地理优势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拓展两岸体育交流的内容,保持两岸体育交流渠道的畅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形成自身特色,以构筑两岸体育交流的平台.比如福建厦门,可以以每年在厦门举办的“两岸龙舟赛”和“厦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为契机,举办其它项目的邀请赛、挑战赛、对抗赛等,增加两岸人民交流的机会.

3.3 充分发挥民俗体育、体育社团的作用,加强民间非政府组织的交流

“宗族”、“宗亲”、“认祖归宗”等字眼,对两岸人民来说都不陌生,这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共同的文化遗产,借由两岸人民共有的心理习惯,充分挖掘民俗体育的内涵,挖掘民俗体育在两岸人民之间血脉相连的特定效能,当“两岸人民同宗同源”的观念根深蒂固之时,两岸体育乃至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互动,都将迈上一步新台阶.

两岸的体育交流能有今天的局面,社会力量远远大于政府力量,是“先社会、后政府”,所以要想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动员社会力量,而体育社团有助于实现广泛的社会参与,能把两岸同胞动员起来,参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消弭隔阂[6].

在两岸体育交流受制于两岸政治关系限制的大背景下,民俗体育、体育社团等民间非政府组织不仅在促进两岸体育交流、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民间互动带动官方互动,民意互动带动政策互动”的作用.

3.4 充分发挥学校的交流,为两岸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两岸应建立良好稳定的校际关系,经常举办两岸中小学运动会、青少年体育夏令营等活动,增加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在两岸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也许今日的小学生就是将来的执政者,即使不是执政者,也有理由相信:儿时的共同经历对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 结论

综上所述,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是大势所趋,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两岸体育交流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交流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内容不够丰富,学校体育交流少、竞技体育合作少,双方对旗、徽等政治因素敏感,民俗体育的内容有待于得到拓展.双方若能开拓思路,树立信心,在态度上更加友好,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在项目上突显优势,激发两岸体育交流的愿望,拓展两岸体育交流的内容,创造两岸体育交流的机会,相信两岸的体育交流乃至各个领域的交流将更上一层楼.

〔1〕荆福生.华人华侨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

〔2〕谢军,陈少坚,许建成.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政策之考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18-21.

〔3〕李俊杰.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形态变迁之影响因素分析[J].大专体育学刊,2005,7(3):27-41.

〔4〕陈少坚,谢军,林晓英.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J].体育科学,26(7):25-32.

〔5〕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1.

〔6〕王惠,林志诚,徐京朝.体育社团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影响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96-98.

〔7〕何尔清.关于加强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1.

猜你喜欢
两岸人民海峡两岸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大运河的年轮
民俗节
台当局要处罚厦门台胞社区助理
赞中国军演
海峡两岸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俞正声在会见台湾青年参访团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人民一起努力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