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属性的角度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

2012-08-15 00:4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4期
关键词:形势马克思主义政策

范 彬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1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根据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除了四门必修课之外,还有形势与政策课,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实际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师生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视作政治任务,同政治学习等同起来,甚至在很多学校由于专职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党政部门领导老师、政工干部以及一些教辅人员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而这些教师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在没有系统编排教学内容时,他们更会结合自己工作特长将这门课变成政治学习的延伸,这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恶情绪,甚至逃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难以达到.

导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很多.传统观念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忽视文化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属性.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形势与政策教育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而且文化因素的缺失也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完整性.

2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文化属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在对政治性进行强调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文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围绕着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与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解读为中心的.国内国外形势,虽然形势是客观的,但是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把握.对于国内国际形势的观察分析,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内容的形势之所以有各种表现,有很深厚的文化根源.政策的解读更需要从文化层面来分析,每个国家由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不同形势时会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方面因素来制定政策,即使对待同样的形势,也会有不同的政策.比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一世界经济形势,我国同其他国家的政策就有很大的不同,这里面有很深刻的文化因素.

从文化的角度对形势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不仅从更深层去观察形势,理解政策,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改变形势与政策课一味进行空洞说教的现象,并能改变学生心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政治宣传的片面看法.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2]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由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本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在我国,主要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在满足这一需要时可以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因而对于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的文化进行吸收或转化,尤其对待历史上流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应如此.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珍贵文化资源,要选择那些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贯彻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这里会有一个疑问,一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传统文化与源自西方的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否会产生冲突.这就涉及到文化精神的问题.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虽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概念、命题、内容上存在差异,在文化精神上也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文化精神相通的可能性,只有在文化精神上相通的两种文化之间才有融合并超越传统的可能.[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其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致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具体课程教育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通的地方进行引导.

3 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主要领导人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毛泽东、邓小平不仅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内容应用于党和国家工作中,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他们从文化深层机制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江泽民、胡锦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映在对内对外工作中.

我国领导人对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视,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同时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可以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发挥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把传统文化中与形势与政策相通之内容挖掘出来,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与传统文化相通的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形势与政策课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这是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本身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共同理想的解读能帮助同学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形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元素和思想,如,岳飞“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壮志豪情.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的,也反映了当代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的真实精神面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道德层面规范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均平”思想的契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均平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有一定的契合.这种思想表现广泛,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对各自的平均思想进行了阐述.老子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的要求.墨子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孔子则设计了一个财富均平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从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来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政策,可以帮助同学们从文化角度更好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我国社会政策可以说是重民生的政策,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包含教育、医疗、住房等等涉及人民生活最基本需要满足的领域.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负担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人群的负担;高等教育阶段,以奖学金、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医疗方面,旨在建设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要使医疗保险惠及到城镇非在职职工和广大农村务农人口.住房方面,加快针对中低收人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房建设.这些可以说都是促使社会公平的有效政策,其指导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特别是对于困难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更是反映了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中央对三农工作的一贯重视和政策导向也可以从传统“均平”思想的角度来理解.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较大,而当前经济形势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符合.为了实现真正能够惠及亿万人民的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落实好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农民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福利.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不仅可以用传统文化来阐释我国国内政策的内容和着力点,而且也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来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面对西方国家近几年来不断针对我国外交提出的各种论调,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等,我们以坚持奉行这些基本的外交政策的实践积极回应.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随之而来的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形象树立起来,但是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没有像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要称霸”或者同美国建立所谓的“G2”集团.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最古老的《周易》中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箴言,而且赞扬刚健精神,“刚健而文明”,“刚健笃实辉光”.这些是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的思想,乃是当代中国和平外交方针的直接思想渊源.“和为贵”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为仁”说,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之说,则直接表达了“和为贵”的可贵思想.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他们的外交思想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这一思想因素.邓小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且为我国确立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对于战争与革命时代毛泽东的“革命性”外交思想与和平发展时代邓小平的“不出头”外交思维,后冷战时代的江泽民外交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求同求和”、“全面参与”色彩.他在多次外事活动中提到处理外交问题要以“和为贵”.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作了“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内涵.从此,中国的外交实践中贯彻着和谐合作的思想.

总之,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从文化属性的角度思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并且能够在对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政策的分析中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解读,不仅可以用传统文化来阐释当前政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借用传统文化中折射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来理解政策,从而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

〔2〕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J].求实,2011(8):78-79.

〔3〕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融通──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09-11-21.

〔4〕李红.“和合”理念:江泽民外交思想的重要源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62.

猜你喜欢
形势马克思主义政策
政策
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助企政策
政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