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荣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对高职公共课改革的思考
朱学荣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公共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基础能力、服务专业教学等多重任务,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课程体系,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造就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公共课改革必须本着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原则,但又不能因为过份强调服务专业的需求,而忽视公共课原本的性质与作用.所以关于高职公共课改我们认为应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使公共课教学改革既兼顾职业性又体现其课程性质.
高职公共课改革;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作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我院的公共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明确提出各门公共课必须与职业素养培育紧密结合,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几年的改革实践使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倍感欣慰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高职公共课改绝非一朝一夕的成败,其中的很多问题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自我院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改革以来,公共课改革也朝着服务于专业课教学、促进专业教学优化的方向开展.几年来公共课各专业分别按照建筑工程、暖通与机电、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管理工程等几大类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服务专业教学的任务.例如思政课教学,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中,放弃片面强调课本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要求,从学生的职业指导的角度即从择业、创业、就业的体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教材内容,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等教材的编写也从不同学生的专业以及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出发,为文理各科的学生编写不同的内容.
公共课通过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与专业课泾渭分明的状况,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关注专业教学需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适当的选择公共课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科的特殊性,促进了专业教学的优化.
以上教学探索与尝试,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些趋势,也反应出职业教育是直接的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目标突出行业性与职业性的特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2.1重专业轻基础
通过比较与反思,我们认为公共课的改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与专业结合的课程改革走向过于极端,改革重实用轻人文.突出了实用性、就业率,但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课程的性质,忽视了公共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基本功能.例如: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淡化了传统的汉语形态的教学,教学内容过于重视与专业有关的如求职信、计划与总结、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不仅课程人文价值被严重消解,而且其语言功能价值也大打折扣.高等数学过于看重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侧重其它课程及工程技术实践对课程的要求,侧重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按照各专业后续课程需求及社会实践需求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只重视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忽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高职课程体系中,公共课与专业课必须有机结合,但也不能因此将本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丢失.
2.2 重眼前职业能力而忽视职业变化适应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视目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岗位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特点是注重职业性,也就是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认为工作能力就是职业岗位能力,就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忽视了高职也具有高等性.而高等性就表现在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可持续性,对未来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它更多要求大学生具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品质,以及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目前高职教育特别注重职业性,所以教学都围绕工作岗位、工作过程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可能学生适应眼前工作岗位的能力提高了,但过于狭窄的职业教育,也成了束缚高职大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枷锁,致使出现高职学生毕业后只能与农民工争饭碗的局面.
通过上述反思,我们认为公共课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如果学生只有专业能力而无综合素质,那是不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3.1 改革应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
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职院校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既要面向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群、面向社会,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和可能,又要满足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目的.在高职的公共课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是为了学生,教学要依靠学生,以及教学的效果要由学生体现这三个基本内容.因此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是把学生放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看待,考虑他们一生的职业发展及人格发展.高职阶段的公共课,要结合课程特有的性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去完善学生的品质、人格、修养,提高其人文素养,这才是公共课最核心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所在.例如大学语文课,除了考虑专业课的需求外,主要还要充分发挥课堂内容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政课教学除了要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以外,主要还是要把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2 与专业课的建设同步调整并深度融合
高职专业课的教学应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的“三度”原则.尽量将必要的知识教学与学生将面临的职业活动,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及环境作适度适时地调整,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同步发展,体现“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打破同一性的静态化的公共课教学态势,进行动态教学姿态的改革.这其中涉及公共课应怎样呼应专业课并深度融合专业课,怎样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与专业课形成合力;公共课不仅是要走进课本,还要考虑怎样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怎样使公共课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课程教学方式也要改革,静态、抽象地学习知识是导致学生知识多而能力弱的重要原因.
3.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大多数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如何使学生端正对公共课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己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公共课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增强公共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开拓视野,转变观念,虚心学习兄弟院校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新经验和新办法.强调教师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课堂的实际来设计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灵活多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加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提高认识,内化为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讲授的内容和多媒体的内容选择的良好配合,使多媒体教学用得恰当,效果明显,适时选择播放专题录像.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公共课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形式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很多提高.
3.4 公共课考核方式上要有所突破
目前的考核目标还是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同的公共课考核方式也趋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同时,对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也难以做到细化的分层分类考核.高职公共课应尝试多样化的动态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过程考核和终极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可以采取设计策划报告、书面答卷、社会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创新考核方式.构建高职公共课文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组织活动表现、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
3.5 学校的大力支持
高职公共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基础能力、服务专业教学等多重任务,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课程体系,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造就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相关部门首先要予以高度重视,在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使公共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慧平,佘丽萍,柯春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6).
〔3〕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 (24):11-13.
〔4〕张志坚,章尚贞.对高职公共课改革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1(4).
G 712
A
1673-260 X(2012)09-0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