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美的历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初探
陈静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我国工艺美术是历代劳动人民、艺人和匠师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又直接体现着社会的生活方式,是研究人们生活用品的演变和生产发展的历史.因此,对于工艺美术的普及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以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为主线,从教学思路,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点改进性的建议和方法.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方法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大量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适应性的要求,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课堂、审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把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艺术传统艺术,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便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当中.从教材来看,在出版过的很多版本中,大多是以时间为序,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典型工艺美术的门类和特点.其中田自秉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最为通用,被全国各大高校采用为该课程的主要教材.与此不同的是朱和平先生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此书以工艺美术的不同形态、不同材质为脉络,包括陶瓷器、玉器、家具、青铜器、金银器、染织品和雕塑等,并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来系统论述.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将这两种教材类型有机结合,能够取长补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门课程的上课模式,普遍的方法是先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根据不同朝代分门别类的讲授各时期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不同艺术门类的装饰特征与造型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它所折射出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及各种工艺美术的类别、成型工艺和艺术特点,并从中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工艺美术的关系,并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1 调整惯用教学思路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其又包含了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及制作过程的理论,该学科的特点是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选取的是田自秉先生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比起老版的教材,彩版图增多了,在内容的分布,章节的详略安排上也做了改进.但课本仍然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进程排列的,从远古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学生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似曾相识,就像以前的历史教材.当然课本的排序是合乎逻辑的,也是一般史论性专著的通用模式,目的是便于掌握整个社会的发展脉络.各工艺门类的出现、发展、繁荣到衰落,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但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选择性地根据各工艺门类的持续阶段统一归纳,进行局部跳跃性的讲解,以打破学生惯有的思路,激发兴趣.比如讲明代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时可以与清代的铜胎画珐琅做类比,这样能够更好的掌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如讲商代的青铜器时跟周代做对比,在讲解同一工艺门类在不同朝代的变化时,顺便引出变化的原因也就是时代背景.这种倒叙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加深记忆,提高学生接受的兴趣.有些时候做到不循规蹈矩也是改变的一种思路,这正如我们的设计.
2.2 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回想10年前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就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靠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必要时的手绘简图,学生盯着黑板和课本上为数不多的黑白图片,拼命地去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物体.这就是当初我的学生时代对于工艺美术史课的剪影.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大量的图片欣赏,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的文字.因此在初接手这门课程时,我的信心是满满的,认为这么好的教学条件肯定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结果在持续了一段短暂的新鲜感后,学生盯着屏幕的眼睛也开始变得游离起来.于是我意识到,该到改进教学方法的时候了.比图片更生动的是视频,于是在每一个新的章节开始时,我会找相关的视频片段播放,以便让学生对社会背景有个充分的了解.而在片中,各主要工艺门类也会涉及其中,为以后的详细讲解做铺垫.对于典型的图片代表,我不再以简单插入的形式,而是通过阶段性实物的对比和典故的讲解为基础引入.实践证明,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远远大于基本理论的讲解.于是我把某个器物置身于各种民间传说、甚至神话故事中,在他们为故事着迷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题,这样会起到更好的记忆效果.比如在讲宋代五大名窑时,汝窑青瓷的天青色是个重点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记住汝窑与它代表的典型色彩,我把汝窑的传说加入其中,讲解古代祭窑神的传说,天青色烧制的困难,幼女为救父跳入窑火以身祭窑,天青色终于出现等……事实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注意力非常集中,记忆也更加深刻.另外讲解裂纹釉的形成时,插入哥窑和弟窑的传说,并把现代人为了赚钱,造假制作仿旧裂纹釉瓷器的事件插入,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这不仅仅是远古时代的历史现象,而是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有一定关联的,这样才能拉近距离、增加亲近感.
另外,《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还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各种艺术门类的表达方法,即材料的运用、工艺制作过程等.因此对于一些成型工艺的介绍一直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如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合范法”,一直是个难掌握的内容.从如何做范,如何制作外范,如何浇筑溶液到冷却成型.以往的教学中,只能用手绘的方式把整个过程分步骤演示讲解,但在很多具体的细节上,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还是很难弄明白,我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实地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理解,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地参观和演示,因此我设想在业余时间有机会时把合范法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以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便可直观明了地理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2.3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据分析所得,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来讲,由纯粹的理论课转化为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模式,应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式.这门课程一直是作为理论课、考试科目安排的,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因为从客观上考虑这门课程基本上是以记忆的内容为主,因此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必要的.但是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在经过了紧张的高考后,他们初入学的心态是相对放松的,并且在所有人的意识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应该是全新的模式,当他们带着新鲜和好奇感走进课堂的时候,难免会拒绝接受酷似高中课堂的死记硬背的模式.因此,如何让学生用新颖的方法来记忆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目前的设想是在课堂上不再是以老师说教为主,而变成类似于专业课堂的氛围.在教师对基本理论做了讲述后,大家可以踊跃发表言论,可以对某些文物的价值做评价,分析它的造型装饰等特征,从它的造型或画面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有什么样的灵感,然后以此为基础做一系列启发性的设计.这种设计练习不以任何需要为目的,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被动式的接受,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
2.4 遵循“古为今用”的思想
把古老文明的优秀成果用于今天的设计是根本,由古到今的贯穿是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之一.有些同学会质疑,我们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呢,既不考古也不收藏.这时就要耐心的给他们讲解我国古老文明的历史对于现代的影响.比如讲到六朝时的天鸡壶,它属于古代仿生设计的典型,可以联想到现在的仿生设计,汽车、玩具等,然后插入大量青少年感兴趣的仿生设计图片,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再举例现在很多设计展上的获奖作品,仔细分析,他们的某些设计灵感,设计思路都是出自古代的某些器物或艺术门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学习古代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掌握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和生活服务.
每当学期结束做教学总结的时候,最让我反思的就是理论课的教学.尤其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获得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改变惯有教学思路、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和对相关知识的联会贯通能力.提高理论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1〕李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探索[J].美育美学研究,2011(1).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3〕陈鸿俊.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海天.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廖军.中国丝绸织物吉祥纹样及审美思想探源[J].丝绸,2000(10).
〔6〕刘伟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G 642.3
A
1673-260 X(2012)09-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