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目的思想与高校学生成功标准
——基于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思辨

2012-08-15 00:46:42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颜渊志向孔子

戴 路

(合肥学院 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孔子教育目的思想与高校学生成功标准
——基于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思辨

戴 路

(合肥学院 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孔子教育目的思想提出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宏大志向,具有“天下为公”和“见利思义”人生价值取向,成为具有德才兼备并以仁德居于首位的志士与仁人。孔子的这一灿烂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处于深刻变化发展中的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到对于辅导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的进一步明晰,对于学生成功的合理性标准的认知和把握,有着现实的借鉴性和指导性。

孔子;教育目的;学生成功标准;辅导员工作;价值导向

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各种维系以往社会的思想道德准被动摇,人们各方面的表现也打破了过去的常规,所谓“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思索和追寻找造成这种剧变的社会根源,致力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孔子强调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而要拯救社会,就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仁人。而这类志士仁人要具有弘道和行道的“宏大志向”、“价值取向”和“完善人格”,这是孔子所阐述的关于实施教育的目的之所在。今天,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其精粹教育思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同,对于孔子故乡的华夏子孙更是应该努力汲取其博大的思想精华。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领会,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体到对于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价值导向的进一步明晰而具有释疑解惑的现实意义。

1 孔子的教育目的思辨性之:志向选择上的“爱人与爱己”

孔子极为重视学生的人生志向的选择,孔子对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志向有着精辟的论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而孔子所爱的对象超出了的血缘关系的家庭范围。子曰:“泛爱众,而亲仁”[3]。所谓“众”爱,孔子提倡的爱人是要爱一切人,这种仁爱思想具有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同时要求“博施于民而济众”[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即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要在自己身边颜渊、季路“说说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孔子是用这样看似平和朴素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宏大志向,也就是泛爱民众。明志就是确立人生的志向,志当存高远,就会按照确立的人生标杆从内心里进行自我恪守和自我激励,克服种种困难而奋发有为。正如孟子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只有确立了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在生活的海洋中向理想的彼岸远航,所以,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和永久的推动力。

爱他人,爱社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的生活态度考量,而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志向的选择的大爱。这就是孔子的志向所说的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的主旨所在。当然,孔子所说的“泛爱众”意为把爱己与爱人结合起来,然而作为人生志向的确立,还是应该首先定位在爱他人,爱社会的大爱上面,因为没有大爱,小爱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合理性的基础。而这种大爱的志向往往成为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和爱国爱民的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曾孕育和塑造了无数垂训后世和昭示后人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和社会楷模。林则徐焚烧鸦片、杨靖宇舍命抗日、刘胡兰慷慨赴死、焦裕禄拼命奉献等等鲜活的事例,正是说明了他们确立了“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宏大志向,所以能够在民族危亡、腥风血雨和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够一以贯之、矢志不移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宏大的志向,总是许多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确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是应该如此。

再联系到我们今天,比如我们高校教师或高校辅导员在给毕业生题写毕业纪念册的时候,以前经常所题写的“志存高远”、“淡泊明志”和“我为人人”等这样的励志的话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出现了“步步高升”、“出人头地”和“光宗耀祖”等类似直奔“现实”的话来。应该说,现时的这些流行的说法乃至于做法,是与孔子“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宏大志向相去甚远,也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情怀格格不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宏大志向的,而不是把自己人生目标定位在只爱自己,只是处心积虑地谋取自己的官禄荣耀上。登高才能望远,励志方可雄伟。作为包括高校高校辅导员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理直气壮和旗帜鲜明帮助大学生确立豪情壮志,不能在世俗风气的影响下而人云亦云,淡化或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2 孔子的教育目的思辨性之:价值取向上的“富贵与贫贱”

孔子认为学生还应该具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见利思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孔子认为合于正道的行为就是义。“仁”为内容,是一种情感,是最高的道德,而“义”则为“仁”的形式,故“仁义”就是道德。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7]?孔子认为: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 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不损害甚至是在增进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去合法合情合理地取得自己的利益就是正当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8]。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9]。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孔子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所称道。

联想到现在的社会,有一种倾向或认识就是直截了当地把有无金钱或来占有多少金钱作为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金钱的作用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已经被抬到了永远远高过于道德的很高的地位。所谓“有钱就是英雄,无钱就是狗熊”、“有钱就是人上人,无钱就是人下人”,一些人为了为了攫取越来越多的金钱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把党纪国法置于九霄云外。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指使下,导致对于人的评价,往往是从他的金钱、财富或地位去看,人的品德状况在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弱化甚至被忽视被抛弃。如已被双双判处死刑的巨额受贿案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及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就是只要美色金钱,不要人格人品的典型。与这些腐败分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看到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这位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他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两种泾渭分明的人生价值追求,孰优孰劣、谁高尚谁低下、谁 “富贵”谁“贫贱”?每个人都会有正确的判断。

在今天的高教领域,也时常能够听到这样那样的奇谈怪论,如最为诡异的可能是某知名高校的研究生生导师对于自己的学生说出;“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样的话来。似乎说学子们只要能够搞到大把大把的金钱,你就是成功的,你就具有了崇高的价值,否则,你就是失败的,就丧失了做人的价值。对于这样一些看是似是而非,实则能够乱扰人们言行的话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清醒思考和理性辨别。实际上在某些拜金主义思潮的鼓吹下,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近日发生的某高校大三学生为了“一夜暴富”而劫财,竟勒死女大学教师并抛尸校园的恶性事件,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从而令世人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惊愕和警醒。

3 孔子的教育目的思辨性之:人格构建上的“完善与缺陷”

孔子在阐发教育目的的时候,十分注重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因为没有完善的人格,则失去了弘道和行道的支撑。而什么是孔子所说的完善人格呢?子曰:“若臧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子又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2]。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具体讲来,孔子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范型是:“行己有耻,使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13]。

孔子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仁德贤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4]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实施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先做人后做事”。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对于一个人可以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致力于树立这样的观念,并坚持贯彻执行,才能拥有一个理想的人生,社会也才能达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境界。当然,仅仅有一方面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德”,人所努力的要求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才”,人的种种努力只能是落入空泛。值得提出的是,孔子在强调教育要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同时,是强调应该把仁德放在首要位置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5]。 其中“行”(行为规范)、“忠”和“信”(均为道德修养)。四者有其三于道德有关。“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6]。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君子当然是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而小人则是指品质低劣的人。

而目前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出现了若干以点概面概全的形而上学的倾向。比如我们往往在学生的组织发展、保硕推博、评奖定优等方面。其评价、遴选或奖励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或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则是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这方面是“定量”的并很明确,似乎难以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而对于学生现实的操行操守表现,则予以弱化对待甚至是缺项对待。尽管学校对学生此方面的表现也有这样那样的考核,但是对于这一“定性”的评价考核,一般都是大而化之而大差不差。正所谓是见怪不怪的“一好即百好”、“一美遮百丑”的“定量”考核决定“定性”考核,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学校几年时间内主要关注的是自己的考试成绩,而对于陶冶砥砺自己品德意志的集体服务活动和志愿者公益活动等总体上不感兴趣或懒于参与,因为只有考试分数就能够说明自己的“价值”并决定一切。而同时对于如何取得好的卷面分数,其采取的手段是否正当合法,则更不必认真了。无怪乎,媒体每每披露的若干大学生在各类各级考试中的花样百出的作弊现象或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术不端的信息。

所谓的只会考试并很懂得如何采用手段 “考试”的“单面人才”,社会和企业并不需要或长久需要。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社会和企业是欢迎能够与其和衷共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而社会和企业对于我们培育学生的认可和接纳,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也是判断高等教育是否真正成功的试金石。

[1]王文锦.礼记译解 [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周海春.中国哲学原著导读:《论语》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杨春梅.先秦儒家仁爱学说略论[J].齐鲁学刊,2000(5):42-46.

[5]易杰雄.世界10大思想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6]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7]迟琢.,读懂论语会做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8]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0(9):26-31.

[9]蒋沛昌.论语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马涛.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马恒君.论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4]中华思想宝库编写组.中华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15]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6]车离.论治学与修养—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G645

A

1674-1102(2012)02-0153-03

2012-02-13

戴路(1982—),男,江苏南京人,合肥学院管理系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研究。

[责任编辑:韩志才]

猜你喜欢
颜渊志向孔子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幽默大师(2018年4期)2018-11-02 05:38:56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语文(2013年4期)2013-05-20 05:36:22
颜渊之死
是谁害了颜渊
小说月刊(2008年5期)2008-05-30 10: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