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

2012-08-15 00:46:42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外语教学言语

龙 莺

(北京林业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外语教学中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

龙 莺

(北京林业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语言语和非言语语在人际交往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作为语言的重要部分的非言语语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却谈论得比较少,更不用说外语教学中的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问题了。通过简要描述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非言语语方面的性别差异,帮助更好的了解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从而更好的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同时为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外语教学;非言语语;性别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性别差异的问题。目前,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外语教学,旨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言语语能力上。所以,针对学生的言语语能力上的研究是很多的,其中也包括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言语语能力上的差异的研究,相对应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也在不断丰富[1]。但事实是,中国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普遍弱于言语交际能力,而实际教学中对非言语语能力的培养提及甚少,与之相对应的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的描写和理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1 非言语语与性别的关系

人际交往以符号为媒介,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交际符号,它们分别构成言语语和非言语语。言语语是形、音、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非言语语则是通过人体动作或时空因素等表达意义的信息符号体系,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无声语言[2]。Louise Damen曾这样说道:“人们习得非言语行为的时间早于言语模式。而比之言语模式,非言语对人的影响更为潜在而深刻”[3]。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是言语语与性别关系密切,非言语语也可以传递许多关于性别方面的信息。Hall说:“通过非言语行为,人们可以表现出自我角色、展现出自我个性,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男性’和‘女性’就是具有一套既定行为的角色。而非言语行为作为一种手段,在人们展现自我性别角色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

2 外语教学中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的表现

2.1 副语言差异

副语言(paralanguage)指人们在说话时伴随语言而产生的一些发音特征和语音现象,包括个人的音域说话速度和节奏等。这些往往是不自觉的,但也有一定的辅助表达作用[5]。

2.1.1 音质 (voice equalities) 和发音(vocalizations)音质是讲话人声音的背景特点。个人音质成分的总和构成其区别于他人的语音基础。实际上人们通常仅通过音质就能判断一个人的性别。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就概率上来说,男性嗓音低而女性嗓音高,而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男性音量较大而女性音量较小[5]。这些差异在男女学生的运用外语进行语言表达时也有所体现。通常,男学生在语言表达时音量更大,嗓音更低而且语速更慢.而女学生则恰恰相反,声音往往细而尖,语速较快。

发音包括 (1)声音特色(vocal characteristics),如笑与哭声、呻吟与啜泣声等;(2)声音修饰(vocal qualities),如改变声高、声强或声音的长度等;(3)声音分隔 (vocal segregates), 如 un_huh,un,uh,ah等[5]。在发音上,一般认为女性更加标准。在外语教学中,通常女学生出现发音问题的比例较小,程度也较轻。如在发某些元音时,她们有时会倾向于把/е/发成/αе/,也就是发音时口型会稍微偏大一些,使得语言听上去更加清脆响亮、更加悦耳,从而更具有女性特征。同时,女学生更注意声音的修饰,更少出现语音的拖延现象,声音分隔音也更少,听起来相对较流利顺畅,语义的辨识度也更高。相比较而言,男学生较容易受到本国语甚至是本国语中地方方言的影响,发音问题较多,语音的拖拉现象较多,而且声音分割音也较多,使得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较差,往往降低了语义的辨识度。2.1.2语调(intonation) 语调是一种复杂的语音表意手段。交际者在话语中运用特殊的语调,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和意义。在言语交际中,降调一般带严厉,坚定的口气;升调常表示期待或怀疑的意思。一般说来,女性语调变化比男性多,富有表现力;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回答问题时,也经常用带有疑问、征询的升调,而不是如男性那样用语气坚决、肯定的降调来回答。

以上这些也体现在外语教学时男女学生的课堂会话和课文朗读上。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相比较男学生,女学生即使很有把握也会更多的运用升调。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女学生也会较多运用升调,尤其是运用附加疑问句来表达,使得表现力更强,更加委婉而有亲和力,从而让讨论的气氛更加活跃。再有,在朗读课文时,女学生的语调变化也更为丰富,而男学生则通常少有语调的变化,语气平缓而且较少运用升调。

2.2 话语经营的差异

2.2.1 话题(topic) 男性和女性选择的话题很不一样。女性谈论的话题往往相对比较狭窄,往往较多的涉及个人生活、自我感受和愿望等方面;而男性谈论的话题以政治、经济、宗教、体育等为主,较少涉及自身,比较抽象和宽泛。

在外语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话题,男女学生的态度往往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当教授的课文内容涉及生活和情感问题时,女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而当课文内容为体育、政治和经济方面时,男学生会更乐于学习,反应也更加积极,课堂的参与度较高。

2.2.2 会话方式与策略 会话方式与策略包括了掌握发言权(control of the topic)、打断(interruptions)、重复(overlap)和沉默(silence)等。 一般说来,在会话时,女性比男性更注意方式和策略,更加礼貌且更有合作精神。

以上这种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也时有体现。教师在进行课堂语言教学时,往往男学生会出现更多的随堂插话、打断话题或直接提出疑问的现象,较少选择课间或课下和老师沟通。相反,女学生则往往是哪怕有疑问也会选择沉默,或等到课间或课下单独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另外,在进行课堂分组讨论时,往往是先由男学生提出话题,决定讨论方向,然后再由女学生参与讨论,使得话题得以延续,并使讨论气氛更加活跃或积极。而当讨论真正展开时,男学生表现出的参与度却不高。同时,男学生往往会在提出一个话题后不久提出新的话题,中断原有话题的讨论,而这时女学生也会很快加入到新话题的讨论中来,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意识和很强的合作精神。

2.2.3 谈话时间(talk time)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那就是女性说话比男性多。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说得多,更多时候情况还会相反。

而外语教学在这一方面呈现出其特性,那就是女学生往往对语言的学习表现得更感兴趣、更加积极和自信。因此,女学生和男学生会共同参与语言的学习,她们说的话一点都不比男学生少;对于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甚至会有更强的表达欲望,从而更积极和更多的参与讨论和学习。

2.3 人体语的差异

人体语(kinesics)是用人体发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包括表情语、动作语和物饰语等。

2.3.1 表情语 表情语是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眉、鼻、嘴的变化及肌肉的收展和脸色的改变体现出来。其中,眼睛是面部最富有表现力的器官。在交谈时,女性的目光交流比男性多得多,也更在意有没有人注意自己。同时,笑在表情语中最有感染力,而女性比男性笑得多,而且人们也希望女性更多的笑。当然,其它的面部表情也是重要的非言语交际方式。总而言之,女性比男性更多的使用面部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

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上述的性别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听课时,女学生的面部表情更加丰富,和教师有更多目光上的对视和交流,微笑也较多;在开展小组讨论等其它教学活动时,她们也会更多的运用面部表情来帮助传递更多的信息。

2.3.2 动作语 动作语是通过人的躯体动作传递非言语意义的无声语言。手势(gesture)是最常见的动作语。一般来说,女性的手势比男性少。教学中男女学生也会有手势的差异。例如,在回答教师提问或进行其他课堂活动时,女学生经常会用手拨弄头发或衣服,而男学生则会用手臂支撑桌面或椅子扶手站起来,并经常做用胳膊或只用一只手的手势等。

2.3.3 物饰语 物饰语是指与人体有关的仪容、服装、饰物、佩件、笔迹等。尽管这方面的男女差异表现得最外化、最显而易见,但是本文讨论的是外语教学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涉及笔迹方面。通常,男女的笔迹是有差异的。从学生递交的书面语言学习材料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女学生的字迹相对小而工整且字数较多,而男学生则刚好相反。

2.4 空间语的差异

空间语(proxemics)是通过空间距离或空间布局来表达某种信息的非言语符号。其中谈论较多的是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方面的性别差异问题。

个人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和方位关系。总的来讲,女性需要的个人空间比男性小,所以女性在小圈子里反应较自如。在实际外语教学中,往往会发现女学生更多的坐在离教师较近的位置,而在进行分组讨论或其他小范围学习活动时,女学生也往往会显得更积极更自如。

3 结论

本文对外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做了简要阐述,就是试图引起语言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更多关注,更多的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中来。当然,本文提及的多数性别差异现象可以从语言交际和教学的相关理论中找到解释和对策。但非言语语中的性别差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现象,本文又细化到外语教学中的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现象,使得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复杂,因此需要进行更加细致和综合的考量和研究。

为了更好的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结合上文对外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非言语语方面的性别差异现象,笔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1)教师不但要意识到自身通过语调、人体语和其他非言语语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还需要知道其有关性别方面的知识对教学可能的影响力,从而帮助教师监控并调整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外语教学方面的知识也要了解关于性别问题的相关文献[6]。(2)既要承认外语教学中非言语语性别差异的存在,也不能夸大这种差异;既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也不能把个别问题扩大化和普遍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性别差异,针对差异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性别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不能过于强调性别因素而忽略其它因素,以避免出现过于差异化的教学。(3)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语的性别差异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要立足本国文化,仔细分析学生出现的非言语语方面的性别差异,同时结合所教授外语的文化背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

[1]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1999(3):25-29.

[2]曾剑平.试论非言语语[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5-88.

[3]Damen L.Culture.Learning: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Classroom,Reading[M].Ma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87.

[4]Pearson,Judy Cornelia,Lynn H.Turner,and William Todd-Mancillas.Gender&Communication [M].2nd ed.Iowa:Wm.C.Brown Publishers,1991.

[5]王扬,李永生.英语副语言特征探悉[J].山东外语教学,1999(1):67-70.

[6]於奇.英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G642

A

1674-1102(2012)02-0145-03

2011-08-17

龙莺(1977-),女,湖南长沙人,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余义兵]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外语教学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