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梅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速度日益加快,许多农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生活状况,以及为了后代的教育和发展,纷纷加入了进城务工的行列.他们当中很多人由于生活的不便和工作的不确定性,把孩子留在老家,或让家中老人抚养,或让其他亲戚帮忙照料,有的甚至让大一点的孩子照顾小一点的孩子.这些生活在农村,得不到父母直接照料、关怀和教育的孩子就是我们所称的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进城务工队伍的日益庞大,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日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的发展将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昌盛和民族的发展.这些未成年人身心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过早的缺乏亲情呵护和父母的教育指导,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也会给家人带来无限的烦恼和悔恨,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困扰.然而,面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我们不应该都是忧虑和悲观的,事实上,只要社会、学校和家庭进行一定的协调配合,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责任,这些孩子在成长中还是能够获得良好发展,许多方面的发展甚至会比其他孩子还要优秀,他们会成为更优秀的社会建设大军,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在其成长中有许多方面引起了人们忧虑,但也有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因为他们在成长中也获得了许多,甚至在一些方面要比父母始终陪伴在身边的孩子优秀.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早早地远离父母的呵护,在与其他亲人相处中,他们学会了理解和尊重,特别是他人的照料和关心,使他们懂得了感激和帮助他人.而且在了解和感受父母在外打工比较艰辛的情况下,能理解父母,并懂得关心和帮助父母,学会了感恩,形成了孝心.孝敬父母和长辈,感恩他人和社会.
生活中的自立,学习中的困惑,在与其他儿童交往中,留守儿童更易懂得什么是坚持,只有坚持才有收获,才能得到,只有不断拼搏,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成长中,留守儿童更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活动中取得好的业绩,取得事业的成功,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体现其社会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更易碰到困难,此时,父母在外打工帮不上忙,周围亲人或事务繁忙,或年事已高,或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在面临困难时,他们在成人的一定帮助下,需要自己勇敢地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这虽然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压力,但也使他们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并在他们解决困难中,形成了顽强拼搏的精神,磨炼了意志力.
现实生活的要求,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因此,他们的独立性日益增强,独力面对生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提高,这样的孩子能担当重任,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相比之下,经常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却依赖性较强,独立性差,不善于面对生活困境,成长中受挫感较强,这样的孩子并没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性.
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以及活动中的各种体验,使他们早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和感受社会生活,在各种活动及其体验中,使他们不断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为他们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家乡奠定了基础.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看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生活的艰难,所以,他们能从小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进而在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确实存在局限性,当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孩子们缺乏亲人的直接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急易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和习惯等,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由于缺乏来自父母亲情的直接呵护和教导,以及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生活和学习造成的压力,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会形成不良的个性.有的脾气暴躁,不能容忍,暴力倾向严重;有的胆小怕事,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独立性和自觉性差;有的不善言谈,不敢面对困难;有的兴趣面太窄,生活情趣贫乏,缺少斗志.
由于缺乏亲子间的交流和交往,及其农村生活的封闭,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对人形成防范之心,不易接纳他人的关注和关怀,也不乐意与他人进行过多的交往.此外,这些孩子对家人的抱怨一般都很大,尤其对父母的不理解和怨恨表现得较为突出.所以,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缺乏爱心,在自我封闭之下不愿意与人交往,交际能力差,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照顾孩子的亲人文化程度又不高,因此,这些孩子就缺乏亲人的有效教育和课外指导.而当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同学们给以他们的影响,和老师有时的不当评价,往往也会消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各种原因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良,自己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更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他们的知识获取和能力等的发展,当然也就不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留守儿童因为过早的缺乏父母的教导和管束,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照管的亲人管不了他们,父母远在他乡,又因不在身边他们感到对不起孩子,进而对孩子的放任,学校缺乏家长的有效配合和现代青年的独有特点,使得学校德育效果不佳,最终容易使一些留守儿童形成不良品德,打架斗殴、沉溺于网络,不关心他人、不体谅父母,对学习和生活都缺乏兴趣,这些都势必影响其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走出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倾向也越来越强烈,那么,大人出去了,孩子怎么办?这成为了一个实际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既有收获,又会因受到不良影响而有所失,那么,怎样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而达到较好的趋利避害的效果呢?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健康成长需要各方面的精诚合作,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成就几代人,发展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应站在全局的角度,从政策的制定,法律的保障,经济的支持等方面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照,而且上下协调保证有效落实.
好的政策是有效发展的导向,它会给人一种希望和信心,有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再加上相关法律的保障,就能从上到下,促使全国各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其发展.法律具有强迫性和强制性,能给执行者以精神威慑,进而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所以,解决农民工的生活问题和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等,必须制定相关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对政策和法律实施的有力支持,能根本解决所面临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以及由此而出现的种种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好的政策,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如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正确解读和有效执行,政法机构强有力的监督,各劳务市场对农民工的帮助,社会各行业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正确认知和热心呵护.
学校是贯彻国家政策,协调各方力量,真正培育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基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他们的知识丰富和人格的形成,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素质的提高,主要基于学校及其教师.
学校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从生活到学习关心留守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做好教师的思想认识工作,建立激励机制,使所有的教师都能真正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而现代社会的学校寄宿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创新的领域,它应该针对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特点加以建设发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发挥好作用.
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成长中多种因素的影响,都使得现代学校管理及其教育要发生变革.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和农村学校设置的实际情况,使得寄宿制成为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一种较好形式,这就要求研究和发展寄宿制.现代学校的寄宿制是一个新课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面对社会压力和影响,承载着家长的期盼和学生的梦想,寄宿制需加以革新和完善,从管理到生活保障,从学业辅导到人生导向,从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到生活上的关怀等,国家要加以关注,学校要大力去研究探讨,切不可因循守旧,使家长不放心,学生不开心,学校必然也压力大,达不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进而面对现代社会这种形势下,势必影响几代人的成长,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壮大.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还在于家庭.常言道: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为孩子成长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的良好场所,父母是为孩子健康成长树立良好形象的模范,父母要尽力营造好家庭氛围,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到应尽的义务,不能因为一句“为了孩子我们才出去打工的,我们也不想受那样的罪”而推卸责任,排泄内心的不安.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更应恩泽父母,惠泽后代,自身发展较优秀,但父母孤苦,儿孙懈怠,仍然是你的失败.所以,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在考虑自己和家人及家庭的发展举措时应通盘计划,应想到日益衰老的父母和尚处于身心发展中、各方面较为稚嫩的儿女,“抛弃”他们,一个人没有幸福之言,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匮乏的.
去城里打工,改变家庭的生活境况,让父母生活好,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这一想法并没有错,而是激奋人心的,但年迈的父母再一次负担加重,孩子受教育和发展失控,最终是令人沮丧,甚至是痛苦的.因此,农村的各位父母应做好计划,理智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把这一任务简单地推给他人或学校.如带孩子一起去城里打工,与城里的孩子一起分享教育;或父母一方留在家中,既尽孝又教子;或真正保证经常与学校和老师等取得联系,与孩子沟通,了解情况,互通有无,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关爱.种种措施在各方互相配合之下定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得也有失,不能一味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这都将不宜于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也势必影响孩子们的发展.当然,怎样有效的做到趋利避害,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受益,这得需要从国家到地方,从集体到个人,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师到父母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精诚合作,最终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柏志英.多措并举真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妇运,2006(8).
〔2〕宋文娟.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南陵县的调查报告.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