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国,郝建英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陈少国,郝建英
阅读是培养学生情感、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是学生满怀激情地借助语言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深处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细细研磨、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趣、感受美的过程,是学生的心灵经历的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阅读实现这样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新课标理念,致力于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自我思考、自我总结。
教师还应通过引导学生的兴趣来加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多给予孩子鼓励,使学生能在阅读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如一年级上阅读课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断句,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且能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应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能够理解每句的联系,能从内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就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课文。
(一)有效使用课文插图、挂图
当人们用文章描写景色、抒发胸意时,内心总有一个“境”,这个“境”就是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与图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可以更直观地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讲,更容易让他们理解文中的含义。
(二)重视音乐的渲染
音乐能引发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音乐是最好的情绪牵引者,播放与课文格调相符的音乐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作者的心情,可以更深刻地实现情感的迁移,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运用电教媒体
电教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和学习内容一致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语文基本能力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语感,而良好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读通读懂,整体感知
一般来讲,读通读懂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层次:一是正确认读。即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二是读顺句子。要做到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三是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这一步应从学生课前预习开始。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指导。
(二)精读品读,理解感悟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研磨品味,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段落精细阅读,这属于理解、感悟性阅读阶段。
这一教学阶段要注意三点。一要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语句和重点段落。重点句段蕴含深刻含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引导学生按照“段——句——字词”的顺序理解和体会。二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中学会发现问题。三要善于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认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及情感深度与课文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从而提出“精读课文”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三)感情参与,引发共鸣
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对作品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再创造,是读者表达个性化阅读感受,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教师应有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技巧:一是感情朗读需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相对正确的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二是感情朗读应充分尊重、甚至欣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三是感情朗读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不需要传授过多的朗读技巧,应以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反复体验为主。四是感情朗读应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语言的渲染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五是感情朗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不断提高。
(四)诵读积累,迁移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语言最主要的途径是背诵。读得“滚瓜烂熟”,文章的语言才会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更应指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读、说、写的运用。
(一)留下发现空间,鼓励学生发现,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控制讲授的时间,多鼓励学生发现。“发现”比“讲授”更为主动和积极,“发现”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每发现一点线索,兴趣就会提高,每获得一些启迪,信心就会倍增。“质疑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加速器”。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儿童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让他们的智慧充分的爆发出来。
(三)移情感染
很多学生学完课文之后,会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所感染,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心中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学生学完《丑小鸭》这篇课文后,启发学生讨论:你想对丑小鸭说什么?你周围是否有像丑小鸭那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都明白了面对挫折和逆境,不应丧失信心,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困难,争取得到幸福的生活。
(一)欣赏阅读笔记
每个同学准备一本“我的阅读笔记”,可以以各种形式,如“摘录”、“复述”、“写体会”等写下自己课外阅读的体会。每周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阅读摘记,先说说阅读心得,然后小组互评,组内朗读阅读体会。教师就学生的阅读经验加以总结推广,逐渐让所有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方法,鼓励他们更多阅读。
另外,还可以每两周让学生推荐一篇写上自己点评的文章,教师把学生推荐的文章做一下筛选、归类、整理,印发下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读着自己推荐的文章,读着自己写的点评,很有成就感,也更爱阅读,更爱向他人推荐好文章。
(二)开展阅读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每周开设一次阅读课,课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或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是对课外读物的人物精神、表现手法等进行欣赏品评和是非优劣的评判,都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经常举行这样的读书交流会,方法渗透其中,情感蕴涵其中,热爱读书的氛围也因此形成,同时阅读交流课也成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时机。
(三)写阅读心得体会
“读后感应是阅读者经过心灵的体验、感悟、升华,从而有所发现并独创的精神产品。”当学生读完一篇优秀文章或一本好书后,教师应鼓励他们写出感想,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议,可以是赞同、怀疑、也可以是批判。为了鼓励学生动笔,有的语文教师常在班上朗读他们日记或周记中的读后感,或把学生优秀的读后感作品张贴在班级“语文展示台”,以写促读,效果非常不错。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刻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独立、自主、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对其语言、思维、人格等的形成终身有益。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1]胡兰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J].教育交流,2009,(07).
[2]朱本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2).
[3]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
[4]王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5]随灏,李作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自然生成[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03).
责任编辑:何 岩
陈少国/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郝建英/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