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杰
浅谈幼儿园时期的数学教育
马 杰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用数学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 “操作式教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演变过程,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多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幼儿园时期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使我们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透过数学与科学的交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的魅力、科学的奥妙,更重要的是我们逐渐以整合、务实、发展的理念看待科学、看待幼儿的发展。
幼儿;数学教育;数学思维
数学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数量关系和形状、空间概念,并通过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和形状、空间概念改造自然。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用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小学数学教育打好基础。
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就这两个特征而言,数学是很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思维发展水平的一门学科。兴趣是影响幼儿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它还影响着幼儿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幼儿时期是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重要时期。有研究表明,成人对数学的厌恶和学习的失败,常常是由于幼年期某个特殊原因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树立信心的基础。如果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兴趣,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就很可能影响今后学习数学的成绩,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失败。影响幼儿对数学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内容不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三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成绩的态度。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使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如,生活中孩子们对豆类很感兴趣,我们就在教学中安排了《数豆豆》的活动,当幼儿能够熟练地把豆类按其属性分成几组以后,再让他们比较各组不同豆类相同长度排列的豆子的数量是否一样。让幼儿找出不同豆类个数最多的和最少的,再让幼儿排列相同数量的黄豆、绿豆、红豆,看它们长度是否相同。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把幼儿对事物外部物征或质的思考引向对量的思考,使他们开始形成数的概念,这是幼儿思维的一个跳跃。
幼儿在刚刚学会一种技能或者理解一个概念后,有反复练习这种技能或反复领会这个概念的强烈欲望,这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满足他们的欲望,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如,让幼儿用脚跟脚尖挨着走,数一数用几步能走过小桥,并把它记录下来。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一个4岁的小男孩量了几次可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便失去了信心。这时教师专门对他进行了个别辅导,帮助他领会排列的规则和方法,使他认识到桥的长度相同,但是小朋友的鞋子大小不同,因此得出的数量就不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对物体的排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来自现实世界的抽象,它的许多概念及其属性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事物,成为幼儿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儿在感知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再进行概念属性的抽象思维。这样获得的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能理解的,是有意义也是有趣的。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老师还可以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由幼儿亲自参与,共同制作操作材料。幼儿对自己制作的操作材料倍感亲切,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我们开展的“亲亲小兔子”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兔子的身高体重、生长规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喂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探讨如何根据活动需要及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水平,在活动中有机的融入数学知识和经验,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解决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获得客观的结果。数学的融入使科学探究朝着更为严谨和合理的方向迈进,形成“以数据为证、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应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操作式教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演变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果。在活动中可把美术作为辅导手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操作获取知识”。如在画“日历”、“时钟”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在空间教学中,美术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动中感知体验简单几何体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纸活动中感知体验图形转换的规律;在涂色、粘贴中感知形体分割和分配等。在数学教育中还应注意几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使幼儿从中体验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运算规律,并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从而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二是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的概念方面,还应该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持续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多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幼儿园时期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使我们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透过数学与科学的交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的魅力、科学的奥妙,更重要的是我们逐渐以整合、务实、发展的理念看待科学,看待幼儿的发展。
责任编辑:何 岩
G62
B
1671-6531(2012)01-00158-02
马杰/吉林省辽源市实验幼儿园教学园长,中教高级(吉林辽源13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