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习
20世纪20年代之前来华西人小提琴音乐活动述略
陈 习
在中国小提琴作品问世之前,西方小提琴艺术已经在中国经历了规模空前且持续不断的传播。其中,以来华西方人士为载体的音乐传播活动,为国人最初了解小提琴、认识小提琴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客观上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萌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华西人;中国;小提琴;音乐活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西文化接触交流机会的日渐增多,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时期的小提琴以来华西方人的音乐活动为媒介,把小提琴独有的奏鸣声带到了普通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他们中有举办私人沙龙的音乐家、来访表演的演奏家、甚至还有组织西洋管弦乐队的音乐爱好者,他们通过各自“自娱”性质、“自发”形式的音乐活动,推动了小提琴在中国社会的普及,也在客观上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萌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哈尔滨,以俄侨为主的移民更将小提琴在内的“原汁原味”的西洋重奏音乐及管弦乐的完整形式带到了哈尔滨,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成为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的一股重要力量。
驻华西方领事家庭沙龙中的音乐表演,扩大了小提琴在上海等公共租界里的传播。法国画家享利·絮贝尔(Henri Zuber) 于1866-1867年作为海军中尉赴华,他所记录的“中国通讯”中有关于在荷兰驻上海总领事夫人的沙龙里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的情景。他在1867年3月15日两封通讯里分别谈到:“全靠哥老司夫人的音乐天才,在上海可经常听到优美的音乐。哥老司夫人主持一个小小的团体,这个团体的成员有勒穆查先生、克诺普先生和博维先生等人,他们分别演奏长笛、小提琴和大提琴,和哥老司夫人弹钢琴相搭配。”
这两封通讯传递了以下几个信息。一是公共租界中频繁可见这类的家庭音乐沙龙;二是在来华西人上流社交圈中不乏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们热衷于古典主义艺术的表演;三是他们的演奏方式常出现小提琴独奏之外的重奏形式。这种娱乐目的的社交活动,使西方小提琴音乐以多样的姿态成为公共租界里美丽的常景。
另外,掌管中国海关大权的海关总税务司罗伯·赫德(Sir Robert Hart)在家中举行的各种宴会、舞会、游园会中也随处可见小提琴音乐穿梭的身影。赫德是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能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甚至拥有瓜达尼尼、斯特拉迪瓦里等名家制作的小提琴。平时除了自己自得其乐的拉奏外,还常与其夫人及社交圈内的朋友们合奏。在他的私人助手金登干(JamesD·Campbell)保存的“赫德信件”中记录了不少赫德家中的音乐活动。如,其在1887年1月7日的信件中写到:“我周围的人都很有音乐天分:筛则和李奥特奏钢琴,赖发洛奏小提琴,阿理嗣奏钢琴、长笛、双簧管,我则奏小提琴和大提琴。我们每星期六都有一个音乐聚餐会。”
在1899年3月12日的信件中,赫德称:“我所选的这个法国青年罗尔瑜是个优秀的小提琴家。卢立基的钢琴还可以,也会作曲。所以我们今冬又有音乐活动了。”
另据法国外交官施阿兰(Gerard,Auguste) 所著《使华记》称:“好客而又善于交际的赫德爵士,在春秋两季,每星期总是请我们到他那百合花盛开的美丽花园里欣赏逍遥音乐会。听众可以边听音乐边散步。”
从上述的史料中不难看出,赫德与北京洋人社交界中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以及这位英国人对于音乐强烈的爱好,以至于后期独立出资创建了一支西洋管弦乐队以供其娱乐消遣。而赫德本人作为弦乐器演奏者,在其举办的沙龙音乐会中我们自然总能听到小提琴的鸣响。当然,像这种上流社会、私人场合里的沙龙音乐,普通中国人还是不得与闻的。然而,1875年11月5日(光绪元年十月八日)的上海《申报》,报道了西方小提琴音乐家来华公开举行独奏音乐会的消息以及广告:“今晚有英国新来女士名惹尼嘉士,擅拉胡琴,在西商戏院试奏数出……闻嘉士女士在英国久已著名,实非凡手……”“今日弹唱戏文:启者拟于今晚即礼拜五在圆明园路西人戏院内弹唱戏文,有英国最著名之拉胡琴女士名惹尼嘉士手弹数出……于八点钟开门,九点钟开唱。”
这也许是中文报纸刊登的在中国举行小提琴音乐会的最早报导和广告,也是目前有据可查的西方音乐家第一次在中国公开举行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文中提到的“胡琴”指的就是小提琴;“善于弹唱之西人亦相助为理”则显示,其中也许还有小提琴参与的重奏或伴奏等演奏形式。演出明确地以“华人之好乐者”为听众,且演出地点选择在租界外的“西人戏院”,这表明小提琴终于开始面向所有中国普通爱好者鸣奏,从而结束了只为宫廷、教会及上流社会服务的时代。
而在这一时期的哈尔滨,俄罗斯侨民中也不乏相当数量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深厚音乐修养的艺术家,如波列基卡、米施特拉姆、拉杰兹基和戈列利舍夫,他们为了活跃俄罗斯侨民的音乐文化生活,率先在哈尔滨组成了弦乐四重奏,以欧洲最经典的重奏形式奏响了哈尔滨室内音乐沙龙的前奏曲。1899年,在中东铁路修建进程中,哈尔滨铁路系统中也出现了自发性质的室内乐团体。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在铁路系统举办的慈善晚会上,还出现了一位真正的小提琴艺术家——阿利布列赫特,开启了哈尔滨艺术舞台上演奏小提琴音乐的先河。
在我国独奏小提琴音乐作品问世之前,以小提琴作为主要成员的管弦乐虽然早已在乾隆时期的清宫中被奏响,但其能够为中国大众所熟悉、接纳,还得归功19-20世纪之交,中外音乐交流浪潮中管弦乐队在中国的陆续创建和频繁活动。
1879年,在上海租界殖民当局授意下,公共租界内的几名菲律宾音乐家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铜管乐队——“上海公共乐队”。其成立之初,规模较小、水平不高,主要用作租界内的仪仗以及业余戏剧俱乐部的伴奏等。在同年2月7日出版的《北华捷报》曾刊登:“上海公共乐队在雷慕萨(法国,长笛演奏家)指挥下演奏了几首序曲和幕间音乐。”
1907年,德国人鲁道尔夫·博克(Rudolf Buck) 来到上海,从雷慕萨手中接过乐队,并把乐队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管弦乐队,即“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现在上海交响乐团资料室还珍藏着一份1911年11月12日这支乐队的演出节目单。从这份节目单中可知,当时乐队成员已达33人,其中小提琴声部有8人,多是欧洲乐师。演出曲目有:海顿《第六交响曲》、尼古拉《温莎的风流娘儿》序曲、德沃夏克《弦乐谐谑曲》等。这个公共乐队的西洋乐师们,是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传递西洋音乐文化、教授小提琴演奏技巧的重要乐师。后来作为乐队首席的著名犹太小提琴演奏家阿利国·富华(Arrigo Foa),以及称上海为第二故乡的小提琴家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 等,日后成为陈又新、戴粹伦、谭抒真、杨秉荪、马思宏等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最可信赖的老师与朋友。然而,这支声名显赫的工部局乐队在其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间一直由外籍人员担任指挥与演奏,因此,尚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管弦乐队。
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出现在海关总税务司的俱乐部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中国的海关大权由上述提到的英国人罗伯·赫德所控制,1885年他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外交便利,自行购置乐器、乐谱,先在天津招募中国青年办起了一支管乐队。后来在1890年的一封信中,赫德又透露他的乐队队员在学习小提琴等弦乐器:“昨天我打电报要两支小提琴和两支大提琴……我从那15个人的管乐队的乐师当中挑五六个最聪明的,两个学大提琴,三四个学小提琴。”
这封信明确提到,赫德从学习管乐的青年中挑选了部分学员学习弦乐,在原先管乐队的基础上组成了近二十人的小型管弦乐队,后人称之为“赫德乐队”。而在这支乐队中有两名已会演奏大提琴的中国孩子,其中之一叫李殿臣,同时加入的还有小提琴学生赵年魁和穆志清(兼黑管)等。之后,这支管弦乐队频频亮相于各种社交场合。而关于其中弦乐队的演奏水平,赫德在1899年10月22日的信件中曾满意地说:“我的乐队现在不仅是管乐队,而且也是弦乐队。不久之前的一个晚上,我们以后者伴奏跳舞,十分完美的节拍和曲调。真的,这些家伙可以学任何东西。你会惊讶他们奏得多么好。”
看来,经历多年的训练与表演,弦乐成员的演奏技艺足已登上大雅之堂。从1885年建立至1908年解散的23年间,这支乐队为我国培养了许多西洋乐器演奏能手,其中包括小提琴家赵年魁、王汉卿等。当时最有名的,是一位名叫全子鹤的小提琴手,他的演技使外国人都赞叹不已。1923年萧友梅在北大成立的音乐传习所管弦乐团中,相当部分队员就出自这支“赫德乐队”。可以说,“赫德乐队”作为特定时期特殊阶层中的产物,对于传播西方音乐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国输送了第一代具有专业素质的西方乐器演奏人才。
同一时期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局则成立了一支大型管弦乐团,以丰富铁路员工及其家属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支乐团成立于1908年,史称“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是在俄国原阿穆尔铁路团第二营管弦乐队基础上的建立的,这是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第一个有组织的音乐团体[1]。该乐团虽然属于半专业化的演出团体,但在其成立之初就集合了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等百多位技艺高超的艺术人才。在1908年举办的第一场献礼交响音乐会上,该乐团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鲍罗廷的《第五交响曲》片断等等[2],能够胜任这两首经典管弦乐之作的演绎,可见其编制之完整、规模之大、艺术水平之高,堪称史无前例。
另外,随着来哈尔滨迁居人口以及俄罗斯等外国音乐家来华演出的日益增多,在哈外侨移民开始把目光聚焦于为音乐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陆续在哈尔滨建设了一批设施一流的音乐厅、影剧院等艺术场所,在这里闪耀着异彩纷呈的演唱会、演奏会,为哈尔滨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03年,哈尔滨道里公园内,由俄国贵族阿尔诺利多夫·希尔科夫出资修建起我国第一座运用声学原理设计的音乐厅——“夏日剧场”,又称为“希尔科夫戏厅”。这是一座营业性的欧式剧场,以半圆的、形似贝壳状的舞台为主体构造,彰显出形态与音效俱佳的设计特点。1908年,哈尔滨中东清铁路交响乐团第一场交响音乐会就在此举行[2]。而距离“夏日剧场”不远的道里炮对街的“达尼洛夫影剧院”中,许多俄国音乐家也都曾在这座剧场举办音乐会。俄国著名的小提琴家科斯佳·杜姆切夫[3]就在这里举办了两场音乐会,用华丽的技巧与高度的艺术内涵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可以说,正是这些剧场舞台,记录了哈尔滨交响乐、室内乐及歌剧艺术发展曾经有过的辉煌。
简而言之,在上世纪之交,通过组乐团、建剧场和办音乐会等多种方式,哈尔滨这座北方重镇以其富饶的艺术人才、频繁而丰富的音乐活动为外侨移民提供精神栖息地的同时,也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谱写了完美的乐章。
[1]林国花.论俄罗斯对寒地黑土之哈尔滨音乐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09,(7):26.
[2]胡雪丽.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J].音乐研究,2009,(4):45.
[3]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
责任编辑:何 岩
J69
A
1671-6531(2012)01-0053-02
陈习/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博士(福建福州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