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 《宠儿》中主要人物名字的隐喻

2012-08-15 00:45:05窦瑞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宠儿隐喻关联

窦瑞芳

从关联理论看 《宠儿》中主要人物名字的隐喻

窦瑞芳

《宠儿》是美国非裔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文中充满了大量丰富的隐喻,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有着丰富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将关联理论作为依托,一层层发掘这些黑人名字背后的隐喻意义,以及作者用这些名字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宠儿;关联理论;隐喻;名字

隐喻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表达方法,它赋予了文字生命及深刻的内涵,读者从文字可以窥见作者意欲表达而又无法明示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手法大量地被运用。而关于隐喻的研究也很多,有许多学者在哲学、语义学、认知科学、符号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近些年来,更有学者将关联理论运用在隐喻研究中,并略有成效。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解释文学作品《宠儿》中主要人物名字的隐喻意义。

一、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分析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出版的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一书中提出的。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命题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Sperber&Wilson,1986:122)Sperber&Wilson还创新地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和最佳关联的概念。他们认为,关联并非最大话语关联,而是最佳关联,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选择最相关的语境,以期对信息进行最优化的处理。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领域。这一过程正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根本原则,即在复杂的现实中寻找相似性和关联性。隐喻的使用与理解都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关于隐喻,Sperber和Wilson认为,那不外是一种随意的言谈。(何自然,1997)在松散的说话和隐喻中,话语的命题形式与说话人思想的命题形式并不是同一的,但彼此相似,即是说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逻辑性质。隐喻的使用只不过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说出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匡方涛,文旭,2002)比如这样一个情景,在公司中,女员工A对女员工B说:“女员工C是个花瓶”。这一约定俗成的隐喻使女员工B很容易接近具有这样的一个百科知识图式:花瓶是供欣赏的,是一个摆设。根据关联性假设,女员工B能获得女员工C是很漂亮的这一含义。最佳关联性期望女员工B搜索更多的含意,例如,在公司中,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是他给公司带来的商业利益,也就是他的工作能力,如果只是一个花瓶或摆设,那他的工作能力一定不强等。因为没有这些含意,隐喻的使用就不可能是适当的、合理的。女员工B理解该隐喻话语的额外加工将会被这些语境效应所弥补。因此,隐喻并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或过程,是言语交际所使用的一些非常的一般能力和过程的自然结果。(Sperber&Wilson,1986:237)

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一个听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受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关联理论把关联看作常项,把语境看作变项,不管交际者是否遵守合作原则,交际总是具有最大的关联取向,因此,交际的目的不是去评价话语是否相关,而是从认知语境之中选择最佳相关的假设,以最小努力对话语所建立的新假设加以处理,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从而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的解释(苗兴伟,1997)。

二、《宠儿》中黑人姓名的隐喻意义分析

作为黑人在西方白人文化压抑中求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从一开始就是隐喻的。莫里森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有隐喻的语用。《宠儿》这篇小说中更是充满着丰富的隐喻。笔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具体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名字的隐喻意义。

Beloved

这是小说的题目,也是小说主要人物的名字。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作者已经给予足够的明示,读者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推理,发现作者要表达的实际交际意图。在没有读过小说的情况下,根据beloved所包含的语义,即受宠爱的人,或宠儿,读者结合即时的语境,找到的最大关联假设是:这篇小说中,这个叫Beloved的人物是非常幸福的,而这篇小说也是表达一个快乐的主题。但是当读完这篇小说以后,语境已经转换,读者发现这个最大的关联假设已经变得不合适,与作者的交际意图不符。其实Beloved是一个不幸的人物,在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死了,这样说来,她不算是个“宠儿”。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给予她这个名字呢?读者在流动的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假设,母亲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孩子?Beloved被杀,不是源于母亲对她的恨,而是源于母亲对她的爱。母亲宁愿孩子死也不要孩子沦为奴隶,遭受她曾遭受的蹂躏。母亲是为了深深的爱才不得不杀死孩子。这样说来,在母亲的眼里Beloved真的是宠儿,是母亲的至爱。读者此时,找到了Beloved这个名字的最大关联假设。但这个关联假设是不是就是作者的交际意图呢?作者是不是仅仅想通过这个名字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呢?读者为了发现作者是否想表达更深刻的隐含意义,就继续在流动的语境中找最佳关联假设。如果Beloved是母亲的宠儿,理应得到母亲的宠爱,但为什么得不到呢?原因很简单,她是母亲的宠儿,却不是整个白人社会的“宠儿”,所以她得不到整个外部世界对她的宠爱。在这个意义上,她只能算是没有得宠的“宠儿”。作为千百万不幸黑奴中的一名,她的死隐含了黑奴悲剧的命运,死也许比生更加地幸福。这是Beloved这个名字背后的隐含意义,也是作者对黑奴制最大的控诉,但此时,读者是否已经找到了最佳的关联假设?作者的交际意图是不是仅仅要表达对黑奴制的控诉和不满?从小说中,读者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的交际意图并非仅仅如此。在小说中,作者又让这位不幸的孩子灵魂转世来讨债,而且名字仍然是Beloved。从狭义上来说,Beloved的转世是要向母亲讨回对她的宠爱!从广义上来说,她一方面要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另一方面又来帮助人们愈合过去的痛苦,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努力成为真正的“宠儿”。到此,读者已经完整地找出了作者的交际意图:控诉黑奴制的白人吃黑人的本质,以及鼓励黑人抗争,去争取自己新的生活。这就是Beloved这个名字背后的隐含意义,也是读者找到的最佳关联意义。

Sethe

Sethe这个名字也是作者给予读者明示的信息,在未读著作的时候,读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进行大胆的推理和假设:Sethe这个名字在古埃及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男性神的名字。这个神,一半是人身,一半是鸟形。同时,Sethe这个名字在圣经中又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的名字。根据人类文化,男性象征着阳刚之气及力量,鸟象征着自由,所以取这个名字的人应该是一名男性,并且向往自由。但是当读者开始在作品中认识这个叫做Sethe的人物的时候,巨大的反差出现了,作品中的Sehte是个女性,而且是黑人女性,她的现状和Sethe这个名字所蕴含的含义相差甚远。《宠儿》中的Sethe从小不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因为母亲是奴隶;她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也是奴隶;13岁时她被卖到了“甜苑(Sweet Home)”,因为她是奴隶的女儿;她受过人身侮辱,被School teacher当作动物一样研究;她喂孩子的奶也被夺走;最悲惨的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奴隶,她亲手杀死了仅有1岁多的女儿。这样说来,读者只能承认自己的推理出现问题了,读者找到的最大关联,不是最佳关联,当然也不是作者的交际意图。那读者不禁想,为什么作者要赋予这个没有一点自由的人物一个充满力量和自由的名字呢?“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一些的语境,直至找出话语的关联,是话语在这个语境中有语境效果”。(何兆熊,2000,191)根据关联理论,读者需要在更大的语境中寻求关联,做更多的假设和推理。于是,读者再回顾一下《宠儿》中Sethe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Sethe虽然是一名女性,在整个小说中,却不像一般的女人,倒像一个男人,或者像一个战士,不向奴隶制妥协,她用尽一切办法逃出奴隶主的庄园“甜苑”,希望获得自由之身。在她的心目中,自由比一切都重要,所以,她宁愿自己的孩子被自己杀死,也不愿她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失去自由的奴隶。所以,没有一个人能比Sethe更渴望自由了,力量和自由是《宠儿》中Sethe的人生追求和信念,这是深读语篇所得到的关联含义或隐喻含义。读者再进一步地扩大语境,把作者莫里森也考虑在内,作者莫里森非常欣赏Sethe这个人物,这份欣赏和喜爱可以在给予人物名字的时候体现出来。Sethe的母亲生过好几个孩子,但他们不但没有名字而且全被扔了,因为他们的父亲们是白人。只有Sethe被母亲留了下来,因为她的父亲是黑人。母亲能给她起名表示了对她的认可,也象征着黑人群体对她身份的认可,这是作者莫里森的有意安排。所以,Sethe这个名字的隐喻意义并非单单是向往自由,反抗奴隶制,也是一种身份的认可,是黑人群体所给予的认可,这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的交际意图和读者通过关联理论所找到的最佳关联意义。

Paul D

初看到Paul D这个名字,读者会认为它更像是代码,而不是名字,然而深读作品以后,读者发现作品中还有叫做Paul A、Paul F的人物,他们是Paul D的兄弟,通过这样的明示信息,读者可以进行推理,找到Paul D这个名字背后的隐含意义:很有可能,Paul D在家中排行老四,他们兄弟的名字分别是Paul A、Paul B、Paul C、Paul D、Paul E、Paul F。那作者为什么会给予这个主要人物这样一个代号式的名字呢?或者为什么Paul D的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起这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不是还有着更多的关联意义或命题假设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是奴隶主起的,便于记忆。在奴隶主看来,Paul D的出生及命名意味着奴隶主家的一个女奴给他家生下了第四个小黑奴,这个小黑奴长大了可以给他们干活,还可以卖掉换钱,这就是被命名为Paul D的黑人孩子在奴隶制度下的所有价值,Paul D其实是奴隶主辛勤劳作的“牲口”,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区别于其他“牲口”的代号,这才是Paul D这个名字背后的隐喻意义,也是读者找到的最大关联意义。

《宠儿》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表达丰富的隐含意义。本文利用关联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逐个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他们背后的隐喻意义,也是莫里森通过这些名字所表达的意图,那就是——控诉美国黑奴制吃人的本质,以及莫里森对自己的同胞争取新生活的呼吁。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匡文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2(4).

[4]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

责任编辑:何 岩

I06

A

1671-6531(2012)01-0034-02

窦瑞芳/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贵州贵阳550001)。

猜你喜欢
宠儿隐喻关联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童话世界(2019年29期)2019-11-23 09:05:26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0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6
奇趣搭配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智趣
读者(2017年5期)2017-02-15 18:04:18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宠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