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宣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 “市场”现象透视
冯 宣
本文按世界近现代史发展顺序,依次论述了资本主义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与市场的关系,通过这一核心概念,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历史教学;市场;透视;资本主义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发展必需有四个条件,即市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的“市场”有利于探讨资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笔者从“市场”这个角度入手,谈谈对近现代史教学的一些体会。
首先,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充分体现“市场”的推动作用。17世纪的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的阻碍。而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的扩大。除利用地处大西洋航线中心位置,有利于占领国外市场,还有在国内实行圈地运动,开辟国内市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血腥掠夺的过程中壮大了经济实力,为政治上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也都与市场密切相关。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北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英属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矛盾的激化。其中矛盾的一个焦点就是市场。南方种植园主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量的工业品,使得北方失去了南方的市场,导致矛盾的激化,最终兵戎相见。
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原因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封建专制、封建割据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阻碍,这些全都与“市场”需求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结果导致了俄国与日本废除封建制度的改革,普鲁士、意大利为实现统一而进行的斗争。尽管这些国家的国情各异,但开辟统一的国内市场,适应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则是他们的共同目的。由此可见,“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又促成了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其次,早期殖民掠夺与争夺世界市场有关。早期殖民侵略掠夺,既给资本家带来了巨额财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因此,争夺世界市场的殖民战争不可避免。如17世纪出现了三次英荷战争,18世纪争夺北美和印度的英法战争。英国战胜了荷兰、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地位,掌握了海上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建立起“日不落”帝国。这也是英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决定因素。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广阔的市场为工业革命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市场的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必然引起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最终导致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之所以从英国开始,与其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是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另外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增强,他们凭借军事和经济力量,加紧侵略,抢占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使他们被迫进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是“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到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任务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继续征服世界等方面得到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的革新,科技的重大进步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加剧。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了急剧变化,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占有广阔的世界市场,即使在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也足以获得高额利润,于是他们把大量的资本输到国外而不愿意更新技术设备。经济发展缓慢下来,最终被美国和德国赶上并超越。新兴的德国和美国经过统一和改革,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由于采用新技术,经济迅速崛起,但是海外市场狭窄。在这种情况下,重新瓜分世界市场便成了这些国家的强烈要求。于是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结果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产物。
一战后所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则是瓜分世界市场的具体体现。例如,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方式被全部瓜分;日本还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在这个体系下,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因占有世界市场的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并没有根除,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因瓜分不均,各自野心得不到满足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仍然激烈复杂,战败国因不甘心失去市场而蓄意复仇,这些矛盾表现在世界范围内,以英美矛盾为主;在欧洲范围内,使得英法矛盾尖锐;在亚洲则表现为美日竞争激烈。
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它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内的阶级矛盾,引起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危机,为摆脱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严重经济危机相对缓和;德国和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对外疯狂扩张和转嫁危机,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一场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战争再度展开。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与经济危机,市场与战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战胜国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取代欧洲列强占领了落后国家的市场,富甲天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凭借其经济实力,开展金元外交,进一步占领了世界市场。日本垄断了东亚市场,而且向欧洲扩展商务,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经济势力的猛增,与欧洲列强差距日益缩小。而英法在战后国外市场的衰退,分别丧失了世界第一、第二的霸主地位。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仍然得益于市场。战后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占领了欧洲市场,加强了对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渗透,不仅巩固了经济大国地位,而且还夺得了世界霸权。另外,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各种形式挖掘、组织和扩大国内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西方各国出现了空前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的出路,同样是与“市场”密切相关。如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市场。韩国和新加坡发展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当然第三世界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阻碍——打破不平等秩序,打破发达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垄断,加强“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建立起国际新的经济秩序,既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根本任务,又是他们的强国之道。
责任编辑:何 岩
K15
B
1671-6531(2012)01-0100-02
冯宣/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无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