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要增长更要增长的质量
本刊评论员
针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复杂和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务院正在部署和实施“稳增长”的措施。据分析,诸多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公共政策将出台,这些对于经济增长无疑有立竿见影之效,不能否认政府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适度扩张政策的必要性。
然而,有质量的增长决非“砸钱”能达成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总是离不开结构合理、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这些标识增长质量的方方面面,但在所谓中国式的增长“奇迹”中这些并未能充分展现。更广义地讲,增长的质量要落实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上,其中,增长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欠缺导致的“无情的增长”是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调结构”成果在一轮轮投资刺激中仍不尽人意。产能过剩和公共工程的低效率甚至腐败问题成为追求增长质量的一大困扰。
经济下行之中,应该存在优化结构、提升长远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契机。一是此时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能更有力度地淘汰低效率和过剩产能。二是经济退潮,能尽显结构中的短板,让政府主导的投资决策信息更加准确和充分。但是如果政府过多地控制资源,市场自动调节功能就会削弱,与此同时,以追求“跑部钱进”而非以创造有效需求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就有可能得逞其欲。当前经济下行本有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过剩和无效投资需求下降的合理因素,是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结果。此时“稳增长”宜尊重市场,切忌人为地制造市场“噪音”。
过去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刺激消费的财政补贴,其作用巨大,其教训也得正视。比如,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快增长、信贷投放形成的通胀压力,靠补贴生存的低效企业未能提高其竞争力而在补贴取消之后重陷困境,劳动生产率未能在增长中得到相配的提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拼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而非拼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均危及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发展中解决社会矛盾是提高增长质量的重要方面,理应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内需提振离不开收入分配结构的合理化,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尊重从而产生协作的意愿。当前,侵犯群众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发展成果分享的“官本位”、对垄断利益的保护、对腐败现象的过高容忍度,均使社会稳定基础比较脆弱,也使经济资源过度消耗在社会管理等不生产福利的交易费用上。依赖少数既得利益阶层而非人民群众对增长正当性的认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都是不牢固的。
在驾轻就熟地使用投资拉动的政策工具之时,务必考量整个政府和社会是否拥有了驾驭海量资金投放的社会资本,要靠公共治理能力和民间社会的认同度的提升、政府信用和社会合作这些常被忽略的软实力确保经济增长的质量。撒钱易,要增长数量也不难,难在花钱干了什么和花钱的轻重缓急的正确排序,难在花钱的效率和真正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