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增长极与外围的分工联动
——以南昌为例

2012-08-15 00:55曾巧生黄毓哲
地方治理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增长极分工南昌

曾巧生,黄毓哲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论核心增长极与外围的分工联动
——以南昌为例

曾巧生,黄毓哲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在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极化过度而扩散不足,差距扩大。运用增长极理论来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协调引导,适时适度适势对增长极的负效应进行遏止,以区域为依托,强化增长极与外围地区的产业分工,这是避免形成独立于外围的“飞地”型“增长极”,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核心增长极;外围;分工;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何种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过,这种不平衡反对区域差距过大。在运用增长极理论对落后地区的治理上,各国效果不一,这表明增长极理论运用是有条件的。运用增长极理论来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适时适度适势对增长极的负效应进行遏止,才能达到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增长极理论及对外围的传导机制

广义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遵循均衡路径,而是发源于一个所谓的“推动型单位”。推动型单位具有规模大、增长快、创新能力强以及与其他产业部门联系密切的特点,它超过平均水平强劲增长,而且把这种增长刺激扩展到其他关联产业部门,由于其对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有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增长极理论实质是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通过对特定区域或产业部门的刺激,聚集发展“推动型单位”,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使该区域经济迅速增长,并与外围区域形成一个势差,而后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优先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共同发展。

综观增长极理论,无论是佩鲁的部门关系还是布代维尔的空间关系,其所关注的都是增长极的结构问题,其核心在于产业部门或地域空间上的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越大,产业间的正关联效应越强。当这种正的关联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累积成为集中的分散化效应。基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传导,产业部门所在的地理区位之间也由此产生关联,即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并导致集中的分散化效应发挥作用。可见,产业联系是区域联系的基础,区域的关联性是依附在产业间的关联性的基础上的。区域分工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性的利用,分工越细,产业关联性就越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效果越明显。此外,增长极推进产业间、地域空间联系并形成外部经济也要求以产业的分工和联系为基础,否则,增长极也难以发展壮大或不可持续。

二、聚焦核心增长极与外围的分工联动

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必须走出对以往发展路径的习惯性依赖——以城市为单位强调“单点突破”,而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协调引导,以区域为依托聚焦增长极与外围区域的分工联动。

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当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从空间关联来讲,增长极的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具有关联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周边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把发展的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反之,当扩散效应小于极化效应,增长极的增长对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冲击,即积极的发展刺激本身对它的外围施加了消极的影响,区域差距扩大。

事实上,增长极理论阐述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以自由市场的力量为基础的,但在经济转型的中国,往往更重视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而增长极扩散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极点与周边区域呈现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非协调态势,陷入了极化过度扩散不足的“极化陷阱”。究其根源,除了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区际产业结构趋同弱化了增长极的带动效应,为了形成“增长极”所采取的非均衡的制度供给限制了外围区域的发展,辐射力衰减规律减弱了对外围区域的带动力,核心与外围的落差过大抑制了扩散效应的发挥等等原因外,本文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增长极培育的前提条件,即整个区域的产业关联。这是因为在区域经济活动过程中,各地区产业都需要其他地区产业为自己提供一定的产出,以作为本地区产业的中间要素投入。与此同时,也将自身的产出作为一种要素输出,满足其他地区产业对中间要素的需求。区域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经济联系就构成产业分工或关联。从长期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仅仅通过加快某地区产业的发展来实现,而必然是通过相关地区产业的分工联动发展来实现的。为增强增长极的扩散和辐射作用,避免出现产业链的断层,产生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或形成独立于外围的“飞地”型“增长极”,在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适时适势适度削弱极化效应,缩短极化时间,强化增长极和外围地区的产业关联,形成紧密的分工关系,否则,从长期来看,如果极化效应过强而扩散效应不足,则会导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增长极恶性膨胀,产生规模不经济的后果,这不仅降低增长极自身的经济效率,影响对区域整体经济的带动,同时也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南昌实现增长极与外围分工联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雷同。经测算,全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86,说明各市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以南昌和景德镇为例,两地均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航空制造产业、金属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业,投资比重几近相同(均为60%左右)。产业同构抹煞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阻碍了区域之间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不同区域之间分工与互补的可能性逐步减少,从而使地方政府之间失去了合作的动力基础。

2.产业自成体系。缺乏各市之间的规划与协调机制,不顾自身比较优势,彼此在封闭的行政边界内追求自我服务、自我循环、自成体系,各自沿着独立循环路径自我发展,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规模不经济,产业分工不专业,区域联动效应的发挥受到极大抑制,对外集聚与辐射功能严重受阻。

3.产业关联度低。自成体系的后果是整个区域内产业链的残缺,区位分工不明确,合作视角模糊,没有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产业链分割,城市之间还是一种松散型的缺乏内在联系的“行政区经济”关系,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打破。

4.分工层次较低。受要素禀赋的影响,从总体上看,目前南昌在全国区域分工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制造业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组装业为主,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小,专业化层次不高,服务外包刚起步。

5.分工协作不均衡。据专家测算,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南昌与省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层次非常鲜明。南昌与九江、抚州、新余联系最为紧密,2008年,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为23.90%、19.32%和16.40%,与赣州、上饶的经济联系最弱,只有4.71%和4.17%。不仅如此,南昌集聚辐射带动力受到周边区域城市的挤压,以至出现赣州“融入南方”,上饶“掉头向东”,萍乡“西向发展”,区域地位有弱化的趋向。

四、南昌实现增长极与外围分工联动的原则

首先,更新理念。各地方政府应树立整体、多赢的发展理念,形成区域内战略分工与合作,要避免过度竞争,齐心协力,共谋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这种错位发展,除了传统的建立在产业间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错位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新型分工基础上的产品错位发展和功能错位发展。

其次,提升高度。南昌要成为牵引带动全省发展的“雁行模式”的“领头雁”,必须加快实现产业配置由分散均衡布局向重点聚集式布局的转变,突出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加快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更好地为发挥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积聚势能。

第三,发挥优势。作为腹地的周边城市,不能坐等扩散效应的到来,而应积极主动对接南昌,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看到自己是否能发展某些产业,还应当看到其他地区是否更适合发展这些产业,是否已经发展了这些产业。通过地区之间优势与劣势的相互比较,明确本地区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之所在,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避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

第四,细化分工。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分工已经开始出现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不同产品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转变的不断细化的趋势,形成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多层次格局。各地应以自身的比较优势或开展产业间分工,或进行产业内不同产品的分工,或根据产业链分工的要求进入某一产品的某个工序、区段、模块环节从事产品内分工。

第五,开放融合。一个城市的功能和产业毕竟是有限的,它自身的功能和产业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城市里实现自我交换。随着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分工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链相融合,使要素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因此,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先进技术,推进产业分工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

五、南昌打造增长极、实现与外围分工联动的主要对策

要把南昌打造为带动江西经济腾飞的核心增长极,仅靠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动力还不够,必须把眼光转向内部,寻找体制上的新动力,激发核心增长极内生动力,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区域分工关系,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应有所作为。

1.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各地区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的根源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建立更具权威性、指导性和有效性的强力协调机构,建立全面、科学的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制度和升迁激励机制,完善现行的财税体制,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地区间收益分配问题,考虑行政区域内各行政主体的现实利益,兼顾其长远利益,这种跨区协调应当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条件成熟时制定相应的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逐步形成区域联动协调机制。

2.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区域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和依据。应当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和创新的规划理念,最好由区域核心城市牵头,几方共同组织力量,参照国际经验,尽快着手制定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高起点统一考虑生产力布局,统一协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各地规划的衔接,使目前按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无序发展转变为按经济区划开展联动有序推进,减少区域分工的行政边界阻力,加快区域产业之间的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

3.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倍增性、辐射性、关联性、支配性等特征,最具“推动型单位”特质,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点。南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必须与其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错位和差异化的设计,通过差异化的扶持重点、制度设计、发展路径,尽量避免与其它地区的产业同构。要根据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解构产业链,细化分工,选择产业的价值高端和技术高端。要以自主创新作驱动、产业集群为抓手,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把握阶段性特征,分清轻重缓急,设计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序发展路线图。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高端要素聚散能力,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加快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二是大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商业服务中心和批发贸易中心,形成多层次、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和支撑;三是加快发展金融业,加速引进引进全国性、区域性以及外资等各类金融机构境内外金融机构,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服务于全省的金融功能。

5.发展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产业链联动分工会不断弱化行政区划界限,而逐步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一方面,彼此邻近的同质性集群会进行横向经济协作,表现为产业集群的边界扩张;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互补性强的集群会进行纵向联动整合,表现为集群之间重构产业分工链条的分工深化。当前,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产业集群的横向经济协作和纵向联动,积极推进增量错位发展,存量配套合作,引导、鼓励、支持企业进行产业链间的合作、重组、并购,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产业集群。

6.培育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目前,江西要素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要素市场发育不全和迟缓,二是各地之间存在市场障碍和壁垒。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不能自由流动是影响区域分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必须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从而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分工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重点是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如从体制上消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规范地方政府的竞争,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推动区域的开放程度等。

责任编辑 刘绛华

F127

A

1008-6463(2012) 04-0048-03

2012-07-20

曾巧生(1963-),男,江西寻乌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黄毓哲(1956-),女,福建南安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从事应用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增长极分工南昌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西海岸增长极
南昌护桥记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